连江县宝林禅寺

宝林禅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东平村的宝林山下,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建。是福建古代佛教《三山志》四大丛林之一,为县内最大丛林寺院。后毁于大火,仅存石构遗址,宝林禅寺遗址座北朝南。现任住持释悟演和当家师释妙藏在2003年进驻宝林禅寺后,致力规划、继续修建完善寺院规模,重铸千年古刹的辉煌、作育僧材、弘扬正法、服务大众。宝林禅寺于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宝林禅寺,在2003年后的十多年间里,得到社会人士、弟子信众鼎力护持,修了宝林禅寺原有的“法堂”,重新建成了:大雄宝殿、宿舍楼、观音阁、放生池、天王殿、地藏殿、龙树殿、般若苑。2013年由著名书法篆刻家邓定剑花费八个月时间设计、篆刻一枚重达三十六吨的花岗石巨印,赠送给宝林禅寺,这是目前中国佛教寺庙拥有的最大印章,被誉为”中国佛教印章之最”。

悟演法师 是现任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连江县政协常委、连江县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咸安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首所佛教音乐学院艺术导师。悟演法师于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系佛教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在2010年公开发行第一张个人佛乐专辑《初莲》,同年2010年,悟演法师荣获斯里兰卡国友好比丘委员会颁发“圣妙法音”荣誉。2012年成为第一位中国学生学习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第50号——灵山斋。“践行人间佛教,推进人性佛教”,是悟演法师最重要的修行理念。10年来,他团结四众弟子,开课讲经,深入浅出剖析教义,提倡爱国爱教,让四众弟子传承三大语系佛教文化,真正觉受原始佛教的真谛。悟演法师自称为“微笑点头和尚”。

原名宝林庵,李忱大中六年(852年),乡宦张莹,官礼部尚书,请旨改封为宝林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康熙帝,即康熙帝,为丹阳宝林寺御书“大中宝林禅寺”直匾。

宝林禅寺屡经扩建,鼎盛时期,总面积30余亩,建筑群正中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阁、两边有伽蓝殿、祖师殿、地藏殿、钟鼓楼、藏经楼、念佛堂、学戒堂、待客堂、斋堂、方丈室等十三座殿堂楼阁和如意、化身窑、如意寮、和尚塔、普同塔、报亲塔等十多处附属设施,形成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僧众千人。规模居县内首位。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寓贤朱晦翁隐居寺内,有感景物秀丽,赋诗曰:“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岩翠空缘昼不开,一壑今存胜揽,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连霄计,未许仙灵便却回。”

寺几经兴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存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建的法堂及两厢僧房。“文化大革命”期中,除堂被改作移民临时住宅外,寺藏的朱熹联板、碑志和历代所传古董、法物、均被砸被盗。1982年12月列为县开放寺院,1984年7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后,始修葺一新,恢复佛事活动。当时山门虽成废墟,但康熙帝御书寺名石碑,仍巍然屹立,放生池虽被沙石填平,但池上拱桥,仍横卧地面,大雄宝殿虽毁为田,但残存石基石柱,仍可展示其昔日雄姿,石基底层金刚座,上层莲花座,各座之间所附麒麟狮象和人物花鸟等石雕,画像清晰,神态逼真。石柱圆形,高4米许,围2.25米,顶端凿有石槽与木梁卸接,成行排列,旧殿之雄伟,此可作证。

现存法堂,保持清代建筑风格,木结构,六㮼五间,歇山屋顶,中央佛厅,两厢西归祠、僧房、斋堂等,共大小房屋35间,建筑面积673.5平方米。寺内青石佛5尊: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紧那罗王菩萨、韦驮菩萨,全高l米至1.2米,肩宽0.3至0.4米,刻工精细,宝相庄严,惜因岁月蹉,管理不善,特别“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佛面及手指个别部位被砸坏,是县内仅存的最古老唐朝石刻佛像。释妙友曾任首座,明通法师当家,当时常住僧众6人。

宝林山岩石奇兀,有“观音岩”、“降虎峰”、“雷移石”等十大名胜,大殿右前方“虎跑泉”,传高僧法诠(独觉禅师)建庵时,苦乏水,虎跑而出之,故名。泉水夏冷冬暖,色白味甘,是泡茶上品,遐迩闻名。

历代祖师:

独觉禅师

据《连江县志》记载:唐,僧独觉,中鹄里杜棠人,俗姓张。元和七年,母郑氏寡,梦呑白莲有娠。及生,祥光满室,乡人异之。七岁,皈依宝林寺,二十祝发,易名“法诠”。李忱时,与涅、怡山、大诸禅师为法空友。峰顶有巨石如覆盆,诠颂偈以拄杖指之。一夕,风雷大作,移石山下,俨成一愈,跑泉以谢(虎跑石古迹犹存),相随历四十寒暑不去。一日鸣鼓召众,示寂。逾半载,开塔视之,肤体如生,顶发垂肩,削之复长。干符元年不雨,县令虔祷于塔,甘澍立沛;率士庶祝以太牢,其全身忽隐入石中。宋政和元年,上官姓敦复督兵捕寇,祷之而应;遂因去漕史柳某上其事于朝,敕赐塔额曰“慧慈”。

宝林禅寺。在宝林山。唐大中六年建。李忱时,独觉禅师居其中。后祈雨屡应。宋咸淳六年旱,知县宋日隆躬诣石室,迎像至邑,大雨随至。寺内有虎跑泉,因高僧法诠欲建庵,而苦乏水,虎跑而出之。故名。

连江县城南门与江南村隔江相望,建桥前两岸交通极为不便,隋大业三年(607年),高僧独觉创建首尾百梁,中流仍渡以舟,称“江亭渡”。

历代著名方丈住持有宏净法师、妙有法师、明通法师等,法系临济宗。

名人流寓:

朱熹

据《连江县志》记载:宋,朱晦翁[熹]于庆元间遭伪学之禁,遁迹三山,转之长乐区。与其徒刘砥、刘砺抵连,寓宝林寺。复至官地村结庐讲学。今犹名其村曰“朱步”。又寓安中里仁山,尝为主人书《大学》圣经于厅事门上。其家世无疫,人谓有公所书圣经在也(明万历间,刘令希闻之取以去。然其地至今灾咎亦不常有)。复至九龙山下,流览徘徊。以为此地当可避乱,后人即其地建祠以祀之。

宋邑人李弥逊

唤起田农趋晓耕,春云已带泻檐声。

如何乞得摩空手,为挽天河洗甲兵。

宋知县宋日隆诗

年来试凋邑,如僧住破庵。

颇识众因果,宁忍事嗔贪!

晨飧虽不饱,夜梦却自安,

缅怀百里内,何异一室间。

痛痒举切身,恻失欢颜。

曾征三异政,勿见两暑寒。

皇帝念闽壤,择师田从班。

红旗已开,紫气且度关。

负弩拟郊迎,袱被出市。

彼草木荣,觉此天地宽。

禾实吐离离,泉泻鸣潺潺。

一已可期,百忧顿能删。

群来乡士秀,共诉里胥奸。

飞走宁有据,乞取苦无端。

伤尔心肉剜,令我眉峰攒。

刑非所乐用,欲已良亦难。

五百决臀杖,雄卒捏手环。

于以宽民力,于以警吏顽。

亭午发丹阳,薄暮抵精蓝。

瓣香独觉,且过借一。

临风饱清供,穿云漫怀惭。

候骑未来报,主僧且盘桓。

桑下无三宿,挑包过别山。

又五律

宝林连上刹,独觉佛中尊。

石室真身隐,苔碑胜迹存。

空门留法嗣,俗舍有闻孙。

晴雨从民欲,榆万古恩。

宋寓贤朱晦翁诗

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

谷泉喷薄秋逾响,岩翠空昼不开。

一壑祗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

解衣正作连宵计,未许仙灵便却回。

陈望诗

独觉高明自昔尊,宝林遗迹至今存。

木桥草暗飞腾处,石壁苔荒霹雳痕。

双沼莲开香绕寺,万重山好翠当门。

乡人祈祷年年事,绿稻如云雨满村。

明邑人陈元登诗

丹殿横金榜,苍林结宝云。

山随溪水转,岭向寺门分。

胜迹传遗语,残碑读断文。

后犹今视昔,孰不慕前闻?

被系清代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本山住持隆悟大师率四代僧徒四出募化而修建的。至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99年)与涌泉寺,同时蒙康熙帝玄烨龙笔御书:“敕赐大中宝林禅寺”,由住持道远禅师刻成石衅,立于山门。清康熙之后,惨遭回禄,乾隆十年,全寺化成灰烬。至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由比丘德经、德泉两师,重建法堂及两厢僧房,留存于今。

千余年来,沧海桑田,宝林寺几经兴废,当年名刹被毁,不见原貌,但名刹之遗留珍贵文物可供又见赏,从中可以追溯大丛林往昔规模与悠久的历史。其一,寺内青石佛2尊(原有5尊),形象逼真;其二,县志记戴宋儒学大师,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曾于据说朱熹还留下一副联,可惜已无从查找。志录名人为宝林寺诗作的还有宋邑人李弥逊诗,宋知县宋日隆诗,陈望诗和明邑人陈元登诗等。其中陈元登诗曰:“舟殿横金榜,苍林结宝云。山随溪水转,岭向寺门分。胜迹传遗语,残碑续断文。后犹今视昔,孰不慕前闻”,足见当年宝林寺之壮丽;其三,宝林寺珍贵文物,康熙帝御书“敕赐大中宝林禅寺”石碑,现完好地屹立于山门旧基上,是宝林寺珍贵的文物;其四,放生池现虽被沙土填平,但池上拱桥,石栏杆仍保留原状;其五,原大雄宝殿被毁,但残存二十五根圆形石柱,有的还立在旧址上。石柱底层金刚座呈莲花形,各座附麒麟狮象,人物花鸟等石雕,图像清晰,神态各异。还有散落于田间的大石槽旗竿石、石碑等;其六,现存的法堂,保持清代建筑风格,木结构,歇山屋顶,中央佛厅,西厢有西归祠、僧房、斋堂等三十余间,建筑面积673.5平方米,天井中还留存一个椭圆形大石槽。

宝林寺距离104国道丹阳段仅5公里,千年古刹藏于深山,隐于绿林,山随溪流转,岭向寺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相映成趣。寺前有“虎跑泉”,周边有祖师洞、观音岩、雷移石、瀑布岩、蝙蝠洞、金鸡洞、蟠桃林、大石门、佛帽石、院前井、蟠桃林、皇妃墓、米酒石、登高石等景点,组成“谷泉喷薄”,“岩翠空濛”,“双沼莲香”,“重山好翠”等四大美景。古时这里有这些景点有物可据,传说生动,引人入胜。如虎跑泉,据县志载“因高僧法诠欲建庵,而苦乏水,神虎刨而出之,故名”。泉水夏冷冬暖,色清味甘,是泡茶之上品。又如祖师洞乃独觉禅师坐禅处,相传,祈雨屡应。县志载:宋咸淳六年旱,知县宋日隆躬诣石室,迎像至邑,大雨随至。在寺的东侧,残存一片规模宏大陵墓墓基和古时旗杆石,传有皇妃蓼沿刘氏金组葬于此。雷移石上保留朱熹手书“雷移”和“降虎峰”摩崖石刻,苍劲有力。宝林山上林密岩奇,峭壁清幽,还可以看到瀑布岩、龙甲岩、鹰嘴岩、玉兔存窝、金鸡岩洞等自然景观。

寺院最盛时有殿宇楼阁13幢,塔、寮、井等10多处,占地面积30余亩,僧众千人。唐礼部尚书张莹曾在宝林课读,宋户部侍郎李弥逊、理学大师朱熹、名士林泉等都曾到宝林寺讲学、游历,并留下不少诗篇墨迹。康熙帝于三十八年(1699)御书寺名“敕赐大中宝林禅寺”。不幸的是,乾隆十年(1745)的一场大火,使寺院惨遭大劫,仅遗20多根大石柱及石槽和唐朝石佛像等让人凭吊。

新中国成立时,仅存清宣统三年(1911)由释德经、德泉禅师兴建的木构悬山顶法堂一座,中央佛厅两厢僧房及斋堂等十间。“文化大革命”期中,寺院被改作移民住宅,寺藏的部分古董、法物被砸被盗。宝林禅寺僧人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诞生前夕,连江、罗源县闽侯县古田县等县老区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宝林禅寺成为交通联络站。中共连江县丹北工委地下党支部设在寺内,宝林禅寺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更难能可贵的,1948年春,宝林禅寺德经法师主动将寺院多年积累的粮食、银元以及耕牛倾囊奉献给人民解放事业,并以寺僧身份掩护地下工作,担任了游击队的联络站站长。后来在一次送信中,身负重伤,于1950年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落实,宝林禅寺恢复佛事活动,1982年列为开放寺院,释妙友、释明通入寺进行修葺,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经辉煌的宝林古刹由于地处偏僻山区而逐渐衰落,旧殿也濒临倒塌,许多僧人受不了寂寞和艰苦便逐渐离去。2003年,时任广东省佛教协会理事的悟演法师应聘前来几近荒败的宝林禅寺驻锡,难行能行、不畏艰苦,顶着当时遗留下来的几十万债务,与当家师释妙藏并肩开辟荆臻,历尽艰辛,重装了大雄宝殿、重塑了菩萨金身,重建了圆通宝殿、弘法楼、天王殿、放生池、僧舍等,把已经荒废的古刹重建初具规模,再展雄姿。悟演法师率领四众弟子,一边修葺寺院,一边致力于弘扬佛学教育与佛艺文化事业。

2008年宝林禅寺承办大型“为5·12汶川地震灾区慈善募捐活动”。在5月20日当天的募捐仪式上,筹得爱心捐款一百三十多万元转交连江县红十字会汇往四川省灾区。

2009年宝林禅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宝林禅寺举办首场寺院婚礼。

2010年悟演法师与宝林禅寺四众弟子在福建大剧院主办了福建省有史以来的首场佛教音乐会,名为“盛世梵呗,菩提秋韵”。

2011年悟演法师应韩国佛教BBS广播电台邀请,在“韩国佛教音乐世界”节目接受主持人法显的专访。

2011年悟演法师应德国德中友好协会邀请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音乐厅主办“妙音禅韵”佛教音乐会。

2012年悟演法师应邀前往韩国,在法显法师的佛教梵呗文化艺术发布会上出演《观音舞》   。

2013年宝林禅寺举办首届佛教音乐夏令营。

2013年由福州市中国集邮有限公司和宝林禅寺联合举办了一场《宝林禅韵》个性化纪念邮票和《千年古刹宝林禅寺中兴十周年纪念封》首发式,整套邮票共有两版,共有25张。据悉,这套邮票也是福建省佛教界首套展示个性化的邮票。

2013年宝林禅寺应斯里兰卡SriBodirajaVihara(圣菩提王寺)邀请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中斯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并捐赠一尊身高3米的汉传观音菩萨像,推动中斯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世界佛教文化友好发展与融合。

2013年宝林禅寺中秋节佳节都会举行拜月祈福法会,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2014年咸宁市大乘禅寺与宝林禅寺结为友好寺院

历史资料

参考书籍:

《佛教二千年》、《连江县佛教志》、《连江县志》、《连江古碑》、《连江篇》

参考资料

著名书法篆刻家邓定剑雕一巨印赠福建古刹.中新网.2015-02-09

悟演法师获聘任中国首所佛教音乐学院艺术导师.中新网.2015-02-13

法显法师: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传承各有千秋.中国台湾网.2015-02-10

连江佛教界为四川地震灾区举行大型慈善募捐活动.佛教在线.2019-07-10

福州多处涉台文物入列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新浪网.2015-02-10

福建举行首场佛教音乐会.中新网.2015-02-10

咸安大乘禅寺与福建宝林禅寺缔结"兄弟友好寺院".佛教在线.2015-02-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