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长苣苔(学名:Didymocarpus heucherifolius)是苦苣苔科长蒴苣苔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粗根状茎。其叶片纸质,形状为心状圆卵形或心状三角形,顶端微尖,基部心形,边缘浅裂,两面被柔毛或下面只沿脉被短柔毛。花期为5月,果期为7-11月。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浙江省、江西省、安徽、福建省、广东省等省份,生长在海拔460-1000米的山谷路边、溪边石上或林下。其花粉红色,繁密可爱,花叶兼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闽赣长蒴苣苔是多年生草本,具粗根状茎。叶5-6,均基生;叶片纸质,心状圆卵形或心状三角形,长3-9厘米,宽3.5-11厘米,顶端微尖,基部心形,边缘浅裂(裂片多达21个,正三角形,边缘有不正齐牙齿),两面被柔毛或下面只沿脉被短柔毛,基出脉4-5条。花序1-2回分枝,有3-8花;花序梗长(6-)10-18厘米;苞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10毫米,边缘有1-2齿,被长睫毛;花梗长4-14毫米,被短腺毛。花曹长6-7毫米,,裂达基部;裂片宽披针形或倒披针状狭线形,宽1-2毫米,微尖,边缘每侧有1-3个小齿,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花冠粉红色,长2.53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筒长1.82厘米;上唇长6.5毫米,2深裂,裂片卵形,下唇长约10毫米,3深裂,裂片长圆形,顶端圆形。雄蕊的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0-12毫米处,狭线形,长8-10毫米,直或弧状弯曲,有小腺体,花药椭圆形,长1.8-2.5毫米,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着生于距花冠基部6-8毫米处,长0.3-6毫米。花盘环状,高0.5-1.3毫米。雌蕊长1.8-2.9厘米,子房被短柔毛,柄长约8毫米,花柱长约3毫米,柱头扁头形。葫果线形或线状棒形,长5.5-7厘米,被短柔毛。种子狭椭圆形,长约0.5毫米。
分布范围
闽赣长蒴苣苔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东北部、江西省、福建省西部、浙江省西部、安徽南部。
生长环境
闽赣长蒴苣苔生长在海拔460-1000米的山谷路边、溪边石上或林下。
繁殖
组培材料
闽赣长蒴苣苔幼叶。
培养条件
MS为基本培养基,培养基均含30克/升蔗糖和7.0克/升琼脂,pH5.8。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强度约为3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为16小时/天。
诱导不定芽分化培养基
⑴MS+6-BA0.1毫克/升+NAA0.1毫克/升;⑵MS+6-BA1.0毫克/升+NAA0.5毫克/升;⑶MS+6-BA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
增殖继代培养基
⑵MS+6-BA1.0毫克/升+NAA0.5毫克/升;⑶MS+6-BA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⑷MS+6-BA2.0毫克/升+NAA1.0毫克/升;⑸MS+6-BA0.05毫克/升+NAA0.05毫克/升。
生根培养基
⑹1/2MS+NAA0.5毫克/升;⑺1/2MS+0.5%活性炭;⑻1/2MS+0.1%活性炭。
不定芽的诱导
先用自来水冲洗,再放入烧杯内,加水震荡10分种,在此期间用毛笔蘸取几滴洗洁精,轻刷表面,除去气泡,最后用流水冲洗20分种。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乙醇灭菌约20秒,再用0.1%氯化汞浸泡4-6分种,之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将叶片切成1厘米×1厘米的小方块,接种到诱导不定芽分化培养基⑴-⑶内。18天后,外植体呈卷曲隆起状,部分切口处膨大。约30天后,出现嫩绿色不定芽。在培养12天左右长成叶片形状。
增殖继代培养
将丛生的不定芽及长成1-2对叶的小植株接种到增殖培养基⑵-⑸中,培养20天后不定芽明显长大增多至原来的2倍以上,叶片增大,并有新叶长出。再培养15天后不定芽大量发生,叶成对生长。可继代转接到继代培养上增殖培养,长势良好、叶茎健壮的芽可转入生根培养。
生根培养
选择有3-5对新叶的生长健壮的芽接种到培养基⑹-⑻,8天后可见叶片明显增大,且有发生;25天内有可长出2-4对叶片、3-5条根,但较纤弱。经过约2个的生根培养,株高约5厘米,生根率可达95%以上。
栽培
炼苗移栽:苗高约6厘米时,将培养瓶盖打开,放到全天自然光照,温度25℃的通风条件下炼苗7-10天,将生根试管苗小心地丛培养容器中取出,用温水洗净根部残留的培养基,载入盛有50%珍珠岩和50%蛭石(经高压灭菌)基质的浅盆中。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湿度,2天浇水1次,保持基质湿润。20天后新根长出。长势稳定后,每天掀开薄膜少许,7天后揭去薄膜。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用途
闽赣长蒴苣苔花粉红色,繁密可爱,花叶兼美,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室内观赏盆花栽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