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圣保罗双年展(Sao Paulo Art Biennial)由1951意大利年实业家马塔拉佐(Francisco Ciccillo Matarazzo Sobrinho)所创立。并与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文:La Biennale di Venezia)、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在三大展览中资历排行第二,仅次于威尼斯双年展,第三是卡塞尔文件展。
简介
圣保罗双年展创始于1951年,由原籍意大利的实业家马塔拉佐(Francisco Ciccillo Matarazzo Sobrinho)所创立。
自1957年第四届开始,圣保罗双年展便固定在这座由建筑师尼迈亚设计的双年展馆举行。“圣保罗双年展”承袭威尼斯共和国双年展的组织模式,同样以“国家馆”、“国际展”和“巴西艺术”作为双年展架构的三大梁柱。
地位
圣保罗双年展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巴西最重要的艺术活动,被视为圣保罗艺术文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象征,是巴西极少数具有世界格局与国际声望的艺术展览。
大事记
巴西在1964年到1985年间因为军事统治,迫使许多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出走国外,导致双年展出现危机,为挽救双年展的知名度、提高其可看性,双年展基金会自70年代起特别增设“历史核心”单元,以展出梵谷、哥雅等欧美大师作品为主,此举立刻受到媒体和社会大众欢迎,堪称双年展的票房保证。
影响
圣保罗双年展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巴西最重要的艺术活动:拥有“世界第三大城”头衔的圣保罗,虽号称坐拥70多座博物馆与文化艺术机构,以及许多巴西、甚至南美洲数一数二的重要画廊,但圣保罗双年展至今仍被视为圣保罗艺术文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象徵,是巴西极少数具有世界格局与国际声望的艺术展览。圣保罗双年展不仅是巴西引进国际艺术潮流的橱窗,更是巴西向国际艺术圈介绍巴西艺术的舞台。正因为它长久以来是巴西艺术与外界对话的唯一管道,因为“是否参加圣保罗双年展”就成了许多巴西艺术家关切的事,双年展的走向也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巴西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
圣保罗双年展危机浮现
身为拉丁美洲最大、历史最悠久,也最重要的「圣保罗双年展」(SaoPauloArtBiennial),圣保罗双年展几乎没有出现「艺术」,这是圣保罗双年展「概念上的选择还是只是缺乏资金?」一直以来,圣保罗双年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长期缺乏充裕资金,以及不断发生的贪污丑闻,同时也面临魅力不再的窘境,迈入第28届的双年展在观众人数上便呈现大幅滑落的局面,专业参访团数量也锐减;相对於巴西南方举办的「南锥共同市场双年展」(MercosulBiennial)当地社团非常支持、越办越好的情况,圣保罗双年展呈现明显的退步。圣保罗双年展在资金上的重大缺口,则来自於私人基金会在依赖公部门补助后,仍募不到足够资金来运作,财务上的赤字迫使原本应在2000年举办的双年展拖延至2002年举行,再加上当时曾任基金会主席的费瑞拉(EdemarCidFerreira)涉入贪污丑闻被判刑,陆续使得许多委员、策展人等退出双年展,也影响了基金会对外的募款。巴西中央政府与圣保罗州政府皆缩减了补助预算;同时,民间企业看见双年展混乱的资金来源后,也保持观望态度,更使得圣保罗双年展财务雪上加霜。此外,由於双年展的主要展览馆长达250公尺的二楼空荡荡的被戏称为「空」间,艺术家纷纷起而抗议双年展剥夺了展出机会,巴西策展人安荷斯(MoacirdosAnjos)甚至说这个空间象徵了「一个垂死的双年展陷入危机」。很显然地,在资金不足、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圣保罗双年展面临了严峻的生存挑战。
政治,金钱与权力
圣保罗双年展与巴西文化体制的危机
圣保罗双年展与巴西文化体制的危机
第25届双年展终于在2002年3月正式开罗,距离上届双年展(1998年)间隔四年之久!虽然,双年展基金会对圣保罗以年展两度延期提出相当充份的理由;2000年巴西盛大举行葡萄牙发现巴西五百周年纪念庆祝活动,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举办"重新发现"展(MostradoRedescobrimento),这项耗资1500万美金、结合印第安和其他原住民艺术到当代艺术共1500多件作品的展览,是由山多斯(Santos)银行总裁同时也是前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会长费瑞拉(EdmarCidFerreira)专设的"巴西五百年"(Brasil+500)协会所统筹规划,并徵用圣保罗三年展览馆作为展出场地,其中包括了圣保罗双年展馆,因此原本应该在那年举行的第25届双年展也就顺理成章地延后举行;之后,基金会又以展览馆整修为由再度延期,最后终于敲定在2002年3月举行。不过,真正的内情是,双年展基金会的组织架构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基金会陷入一场利益角逐与权力斗争的混战中,基金会会长、理事会成员均出现大搬风,原被任命为第25届双年展策展人的梅思奇达(IvoMesquita)被撤职、复职、又辞职。
套用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话,这是一场为保持或抢夺"既得利益"(vestedinterest)的争夺战,不只出现在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上,也反映了整个圣保罗地区、甚至所有巴西重要文化和艺术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牵涉层面广泛,复杂度可见一斑。巴西艺术机构和财团间的利益输送已经成为严重问题,许多财团、势力藉涉足艺术文化领域,作为晋升政治或经济权力核心的手段。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山多斯银行总裁费瑞拉曾担任前双年展基金会会长,并且是"巴西五百年"协会转型而成的"巴西联结"(BrasilConnects)协会会长;一度加入双年展基金会会长之争、并因而退出基金会理事会的维勒拉(MiluVillela),同样财力雄厚,拥有巴西三大银行之一的Itau银行,她同时是圣保罗现代美术馆总裁,除此之外,也以银行名义成立一个同名的文化中心。
"艺术/城市"策展人布理塞克(NelsonBrissac)在他所著、但未公开发行的刊物中,就对这种看似政治闹居的游戏规则提出严厉批判;他说,财力雄厚的资本家透过私人文化机构的成立,以都市开发为手段,进行利益与权力的集中与垄断。布理塞克提出警吁:巴西人民自90年代以来在政府一连串私有化过程中,已逐渐丧失公共空间与公共财产的控制权。无论如何,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的组织异动以及双年展的发展动向,已成为巴西乃至国际艺术界密切关注的对象,许多人甚至开始质疑:伊比拉布维拉公园究竟将演变为依旧属于民众的公共空间抑或私人领域?当地一位艺文记者透露,日前他为一篇专文寻找伊比拉布维拉公园旧照片时,赫然发现,原本由圣保罗现代美术馆保管、属于公共财产,并且可供民众调阅的伊比拉布维拉公园历史照片,神不知鬼不觉中?quot;捐"给了ITAU文化中心,成了私人财产,并且不再允许民众公开查阅……
都市群像
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 作为国际著名大展,资历排行仅次于威尼斯共和国双年展的圣保罗双年展于3月23日隆重开幕,也许是组委会期待非巴西藉人士迥异的思想文化底蕴与理念会给双年展注入一支强心剂,毅然将此届大展策划重任交由一位德国人阿尔方斯·胡格(AlfonsHug),主题为"都市群像"(MetropolittanIconographies),展览分为两部分--主题展和国家展,前者又由城市展,巴西展,特别展及网络展共同构成。从城市展选择的圣保罗,加拉斯加,纽约,伊斯坦布尔市,约翰内斯堡,北京,东京,悉尼,伦敦,柏林和莫斯科等11城市中可以看出,胡格极力提示全球大都市发展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企图打破以西方尤其以欧洲为中心的偏见与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良苦用心。每个城市都由五位艺术家来演绎它独具的风格和魅力。王功新的录像装置《红色大门》,在四周墙上打上中国特有的门的影像,门有节奏地开启,呈现的是节庆,生活与建筑等各色影像;卢昊《碰碰车》则在他善长的建筑模型上加上了马达并可遥控,观众可能与其中,直到车坏;还有颜磊《国际通道》、邱志杰《门·脸》和曾浩的一组油画……他们五位有着充分的北京生活经历,以绘画,录像,装置等视觉形式表达了个人命运与社会机制的联系,中国艺术中本土经验与全球趋势的矛盾,信息时代艺术媒体与艺术方式变革的一致性,同时也提示出都市化进程对丰富中国当代艺术形态的作用。迈克兰·兰迪(MichaelLandy,伦敦)因在伦敦实施对自己拥有的艺术品当众全部销毁而失去了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大奖的提名却受到圣保罗双年展的垂青,策展人希望他在此展中如法炮制一次,也许这时他已没有东西可供销毁,因而表现得温和了许多,他的素描繁复而细致,记录了他对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对社会现象的评价。柏林的艺术家力求展现自柏林墙倒塌后的重建过程,MichaelWesely《波茨坦广场》系列呈现了它在两年内的变化;FrankThiel不仅展现景观的变化,更重视柏林人新的生活理念的选择;KatharinaGrosse在一面墙上自由挥洒,以浓烈的色彩呼唤柏林的未来。东京kyoichiTsuzuki建造了一个如航空器般的装置,莫斯科的DmitryGutor用纸箱搭建了一些摇摇欲坠的楼群,选择的材料直白地表露出都市中那些看似顶天立地的摩天大楼是那么不堪一击,双年展所在地的LinaKim则表现了一个意象的水的世界。在11个城市之外,胡格又特别邀请了12位不分身份,不分居住地艺术家参加第12个"虚拟城市"的展出,希望借此构建一个国际当代艺术中的乌托邦。此城中表现最不动声色又尖锐深刻的当属黄永与沈远夫妇共同合作的《飞碗》,它仿制巴西的标志性建筑国家议会的大碗式外型,外表光洁简单却内含玄机,但由此而引发的深思总比无谓地表现人间大同与艺术大同来得实在。刚果艺术家bodysKingelez继悉尼双年展之后,仍在构建一幢幢色彩缤纷,现代感十足的摩天大楼,他的作品该是最切胡格的乌托邦命题。此届双年展将国家展馆中的艺术家名额降至一名,北京的艺术家汪建伟代表中国馆展出,他的《经验》以图片、录像、装置等综合手法,将中国普通家庭不同的空间集合在一起,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在其中一间铺上绿色地毯,墙上贴着中国家庭在公园草地上野餐休闲的大幅照片,观众可以在他的空间里徜徉并观看北京人现实生活的录像。乌拉圭国家馆中的MarcoMaggi将一叠叠复印纸整齐地在地面上排成正方形,走到近外才愕然发现在每叠最上层的纸上Maggi都精心或雕或折出名式图案,或抽象或具象,或繁复或简约,有城市、有山川、有街道、有房屋……以看似最普通的材料、最简单的手段、最单纯的色彩愉悦了观众,在愉悦的同时也蕴藏了艺术家对现代都市喧嚣杂乱忙碌以及所谓信息时代的一种批判、一种警世,其中的机智是否会给面对缤纷色彩世界无从下手,挖空心思寻找题材与手段的人们一个启示:只要用心,可能这一切就在身边,信手拈来。委内瑞拉馆幔布形成的通道,澳大利亚馆的文字墙似乎在喻示城市的压抑,而丹麦、以色列,瑞士馆内的作品则显现出一种超越的渴望。阿尔巴尼亚的AnriSala拍摄了提拉动物园景观来表达对都市进程的焦虑,似乎在无意间与双年展馆所在的公园形成对话--双年展是否也面临同样的焦虑?芬兰艺术家SeppoRenvall的电影装置《1999》,没有情节,没有逻辑,只有一段段的意识流,一种电影语言与技巧的卖弄,一种突破电影拍摄成规的尝试。越南的JunNguyenHatshiba曾在横滨市三年展上表现抢眼,被选定在圣保罗续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京族不能忘怀的三轮车是他对以往都市生活的回昧与感伤。巴西馆的MarcosChaves将人的肖像与都市相结合,对胡格的命题进行了最平面化的阐释。胡格取消了以往的"主题展"中的"历史展",改由ThomasRuff、杰夫·昆斯、VanessaBeecroft等组成"特别展",其中以德国VanessaBeecroft作品最引人注目;"巴西展"则由本土策划人阿格纳多·法瑞斯(AgnaldoFarias)策划,展出34位艺术家的作品;"网络展"则交由德国新媒体艺术中心选择十位国际艺术家与十位巴西艺术家共同出展。"圣保罗双年展"1951年由一位实业家创立,历时51年,如今已经成为巴西艺术界与外界交流对话的窗口。本届双年展共有60多个国家190位艺术家参展,可谓盛况空前,圣保罗当地政府也为此次盛会而特地安排了一些参观活动来推动城市其他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以扩大其影响,这种不孤立地把双年展只当做艺术小圈子的事的做法是否也可令国人借鉴?圣保罗双年展将于6月2日落幕,开展期间,福冈市三年展,惠特尼双年展,光州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也陆续拉开帷幕,仿佛新世纪双年展的一场大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