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文,男,195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华师范大学77级物理系本科毕业。四川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四川省劳动模范,
现任双流区中学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兼任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和成都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简介
高志文,男,195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南充 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心理学研修班结业。四川省心理学委员会理事,全国中学物理研究者协会和四川省中学物理研究者协会会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研讨会论文评审委员会会员兼评委,双流区物理奥林匹克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现任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校长,全国教师教育协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委会主任,双流县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主要经历:
1982.9—1985.8,双流县中兴中学任教,其间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
1985.9—1991.8,双流县华阳中学任副校长兼高中物理教师;
1991.9—1991.12,四川省双流区棠湖中学副校长兼高中物理教师;
1991.12—2002.8,四川省双流县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1998.9—2001.8,西南师范大学认知心理学专业硕士课程班学习);
2001.11—2006.8,四川省双流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2004.7—2006.7,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课程班学习);
2003.9—至今,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
教学成绩
教育教学成绩卓著,1995年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特级教师,1999年4月被成都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4月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专家后备人选,2000年4月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2月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12月被四川省教育学会评为先进个人,2002年10月被双流县政府授予名校长称号。1999年5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素质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2002年3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第三期全国县教育局局长培训。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课程班学习。
成就
多篇论文成果获全国、省、市、县奖。1996年8月,《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研究的论证与措施》获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总课题组优秀论文特等奖,2000年8月,《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研究阶段报告》获双流区教育委员会课改成果一等奖,2002年4月,《培养良好学习品德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获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总课题组优秀论文特等奖, 2002年10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能力培养》获全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总课题组优秀论文一等奖。多篇著作在各种书刊上发表。1997年参与了中国新华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例题手册 高中物理》的编写工作,2000年4月独撰的《中小学“减负”问题之我见》分别在人民日报、四川青年报上发表,2002年4月独撰的作品《让诱思探究教学之花盛开》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同年,独撰论文《整合教育资源 推进课程改革》、《与时俱进 实现新跨越》分别在《教育科学论坛》第三期、《教与学报》总第244期上发表,2003年4月独撰论文《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在《成都教育》第四期上发表,2003年5月主编的《以育人为本 培养良好学习品质》被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撰写的论文《从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发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该论文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评为全国一等奖,并被收入其年会会刊。
在双流中学担任校长和党总支书记期间,他连年担任高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领高三教师认真研究国家的高考要求,研究学生,不断调整高三管理办法,使学校在历届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从1995年以来,学校一次性本科上线人数累计已达2568人。其中,1997至1999三年的升学人数、升学率均获成都市郊县第一名;1999至2002四年中有277名同学升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7所全国名牌大学;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果丰硕,获国家奖256人次,省级奖370人次,市级奖806人次,县级奖509人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获得成都市教委“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绩显著”的表彰,并带领学校顺利跨入了国家级示范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重点中学、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射箭重点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优秀学校的行列。2003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成功创办了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在发展民办教育和探索办学新体制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作为四川省特级教师,具有鲜明的现代教育思想、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能够把握本学科教育在国内发展趋势。较系统地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熟悉目前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国家教育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形成了独特有效的管理风格。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能熟练地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示范性,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