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高原

中国四大高原,指的是集中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处高原地形地貌。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中国四大高原分别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达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000多个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内蒙古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地势坦荡,水草丰茂,是一个天然牧场。黄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海拔1000至2000米,地面上覆盖着50~80米的黄土层。云贵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异的天峻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透的洞穴、忽隐忽现的地下河流。

位置特征

参考资料

高原概况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而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形形色色的自然保护区,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青藏高原面积近24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4左右。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一大特色是面积大。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高寒地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7万平方公里。此外,西藏申扎、珠峰等保护区的面积也达到了3至4万平方公里。

在漫长的地质发育与自然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仅形成了与世了迥异的高寒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还兼有沙漠、湿地及多种森林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保有许多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蕴育了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青藏高原,人们既可以看到以保护高原特有的综合性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保护区,如拥有高山寒漠、草原与森林等山地垂直带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可以见到以保护某一特殊植被类型或珍稀物种为目的的保护区,如以保护热带季雨林为主的墨脱保护区和专为保护林芝巴吉的古老巨柏林而设置的保护点。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着一些极具特色的珍稀野生动物,而专为保护这些“国宝”建立的保护区,更为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组织和动物学所瞩目。如为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川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区,还有藏东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和昌都芒康滇金丝猴保护区等。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丰富多彩,涵盖着深邃的科学内容。在全球最高、自然环境最为独特多样的区域内所建立的各类保护区,几乎包括了中国境内所有的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尤其高原特有的高寒草地、荒漠及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与有关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自然景观相结合。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高原自然界的原始“本底”,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而且也为开展有关青藏高原的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

由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为干扰破坏相对较轻,大部分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又由于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较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破坏,所以大多数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方式,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非法或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对于一些已经开放旅游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严格禁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旅游活动,正确处理好旅游与保护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内蒙古高原”之称。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山脉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内蒙古高原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年均温3~6℃,西高东低,1月均温―28~―14℃,极端最低温可达―50℃。7月均温16~24℃,炎热天气很少出现。牧草生长期10℃以上活动积温2000~3000℃。太阳年总辐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较多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400毫米,6~8月集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际变率大。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均风速4~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8级以上大风日数50~90天,冬春两季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0%左右。风速6~7米/秒即可发生明显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数达10~25天。风多而大对牧业生产不利,但却为高原上重要动力资源。

高原无较大河流,无流范围广大。内陆河顺挠曲作用形成的碟形洼地发育,多为间歇河,春季成干谷,雨季有洪流。有些河流中途即消失成为无尾河,较大河流的末端往往形成尾闾湖。除尾闾湖外,有风蚀湖、河迹湖和构造湖。内蒙古高原是中国湖泊较多的地区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浅,面积小,或为雨季湖。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仅有呼伦贝尔湖贝尔湖(中蒙两国共有)。

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属森林草原黑钙土地带,东部广大地区为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西部地区为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最西端已进入荒漠漠钙土地带。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植物种类以多年旱生中温带草本植物占优势,最主要为丛生禾草,次为根状茎禾草,杂类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高原上草群的组成、高度、覆盖度、产量和营养成分也呈东西向变化。森林草原带的牧草高大茂密,种类多,草层高度50~60厘米,覆盖度65%~80%,以杂类草为主,富含糖类,适宜饲养牛和马。典型草原带的牧草高度在30~40厘米,覆盖度35%~45%,以禾本科牧草占优势,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荒漠草原带的牧草低矮、稀疏,草层高10~15厘米,覆盖度15%~25%,种类贫乏,旱生、丛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起建群作用,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高,适于放羊,且以山羊最多。荒漠带以小半灌木占绝对优势,草层高度15~50厘米,覆盖度一般5%~10%,牧草质量差,含灰分高,具有带刺含盐的特点,是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

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仅3人。为蒙古、达斡尔族、鄂温克、鄂伦春族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生产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牲畜头数迅速增长。但因种种原因,草原的载畜量日渐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分为云南高原贵州高原

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位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也是长江珠江的分水高地。东缘止于云南省境,南缘抵达广南、通海县峨山彝族自治县一线,西缘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附近,北缘则大致以北纬28°为界。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及四川省的西南部为高原的主体。

云南高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2000米,一些山地可高于3000米,如东缘乌蒙山,西缘哀牢山等。新构造运动中部上升幅度略大于南北两部,故高原内部的河流多数均从中部向南北分流,分别注入长江和珠江水系,前者如龙川江、普渡河小江牛栏江等,后者有南盘江及其支流甸河、曲江、泸江等。河流切人高原内部,形成一些深切峡谷,落差大,富水力资源

由于岩性和构造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①滇中由紫色砂页岩组成,又称红色高原。②滇东由碳酸盐岩类组成,溶洞发育,又称为滇东喀斯特高原,地表多峰林、峰丛、石林彝族自治县、漏斗、溶洞、溶蚀洼地暗河等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云南高原有大小湖泊近40个,湖水面积约1066平方千米,集水面积约9000多平方千米,总蓄水量约为291.75万立方米。湖泊多由构造断裂形成。此外,石灰岩地区有喀斯特湖,如天峻石林长湖等。

云南高原年均温15~18℃,各地气温年较差在12~16℃,冬暖夏凉,有“四季如春”的美誉。另方面日较差通常在12~20℃,局部地方可高达25℃。同时,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故又有“一天有四季”,“一山有四季”之称。

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西南和东南较多,自此向东北递减。5~10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空气湿度大,日照少;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0%~20%,空气干燥,日照多,天空晴煦。

云南高原地带性植被以壳斗科的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主要成分有滇青冈、黄毛青冈、高山锥和元江栲等,并伴生有少量的落叶和其他栎类或冬青属等成分。因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多被云南松、华山松和滇油杉所取代。在石灰岩风化较厚地区,常由干香柏桧柏组成疏林;在石灰岩风化土层较薄的干旱地区,由铁仔、金花檗组成多刺小灌丛。

植被垂直分布是:海拔1200~1900米由扭黄茅、香茅属为主的旱、中生禾草群落,其中散生有木棉山黄麻虾子花等,共同组成稀树灌木草丛。1900~2500米以壳斗科锥栗属和青冈属为主组成常绿阔叶林,现状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2500~2900米为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上层乔木以壳斗科的柯属树种占优势,林下则以华西箭竹占优势,树干附生青苔地衣、生境潮湿。2900~3200米为云南铁杉林及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带。从海拔2300~2400米开始,云南铁杉出现于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随着海拔的升高,云南铁杉与常绿阔叶树混交,至海拔2800~2900米才见云南铁杉纯林。海拔3100~4100米分布由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分布在4000~4700米,前者以杜鹃花属的植物占优势,后者则以狐茅草甸和嵩草草甸为主。

高原栽培植物种类丰富,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此外还以花卉多而闻名。土壤以红壤为主。

云南高原是由90%中山、低山、丘陵和10%的盆地(包括水域在内)组成,故有“九分山,一分坝”之说。国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均在山区,而坝区则是目前工农业生产、技术力量比较集中地区。

云南高原是云南省的工农业重心所在。全省1400多个坝子,高原占70%以上,集中了全省大部的水田及粮食、油菜籽、烟叶等产量。又为云南磷、煤、岩、盐、石膏等非金属及铜、锡等有色金属的主要分布区,故亦为云南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省境最大的几座城市,如昆明市东川区个旧市均坐落于高原上。云南高原也是云南境内彝、壮、瑶、苗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区。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位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是高起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丘陵和四川盆地间的亚热带喀斯特化高原。介于北纬24°35′~29°15′,东经103°35′~109°35′。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面积17.636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1000米(1000米以上占56.1%)。除分布于北部的大娄山、东北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东南部的苗岭都高达1500~2600米以上外,呈由东向西逐级升高(500~800、1200~1400、1800~2400米)的梯级状大斜坡和由中部向南、北逐渐倾斜。河流亦由西、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呈帚状散流,河流溯源下切侵蚀强烈,地面起伏较大,高原地貌已具山原特征。

除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侵蚀剥蚀山地丘陵地貌外,高原其余地区喀斯特广泛发育,溶洞多样,且表现出水平分布的条带性和垂直分布上的多层性。

贵州高原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表现为山岭纵横,地表崎岖,俗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在大的分水岭和河流上游,河流溯源侵蚀尚未到达,高原面保存完好,谷宽水缓,地面平坦。石灰岩山地普遍发育喀斯特地貌。由主要分水岭到深切峡谷,表现出由峰林(残丘)溶盆(平原)→峰丛谷地→峰丛洼地有规律的更替变化。在地貌类型变化的交界处往往地表河及暗河都发生坡折,同时出现裂点,黄果树瀑布即为一例。

贵州高原为高原型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地区年均温14~16℃,最热月均温22~25℃以下,最冷月均温多在5℃以上,极端最高温多不超过38℃,极端最低温很少低于―8℃,年较差在20℃以下,10℃以上的活动积温大部地区达4000~5500℃,生长期达230~270天,南部海拔较低的河谷盆地可达5500~6500℃,生长期长达290~300天以上,有霜日仅10~15天。多阴雨,日照不足。年降水量多在1100~1400毫米,由西北往东南递增。大部地区雨日在160天以上,小雨多,占全年总雨日80%。因多阴雨,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日照市特少,多数地区年均日照1200~1500小时,日照率仅25%~30%,为中国日照较少地区之一。

贵州高原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红壤、黄壤。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具东西和南北过渡特征。东部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多华中区系成分,常见有大叶锥栗、甜槠、香樟、木荷针叶树马尾松等。西部干性常绿阔叶林多云南省区系成分,常见有滇青冈、滇锥栗、元江栲、滇黄栎、云南樟西南木荷及针叶的云南松、滇油杉、福建柏与威宁短柱油茶、矮杨梅等。

动物也由华中地区、华南区系的花臭蛙黑背链蛇红腹锦鸡华南兔过渡到西南区系的无指盘臭蛙双全链蛇白腹锦鸡高原兔等。

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带性。如黔东北海拔2572米的梵净山便有5个分带:500~1300米为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带;1300~1800米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带;1800~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山地黄棕壤带;2100~235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灰棕壤带;2350米以上为矮林灌丛草甸土带。

贵州高原是中国苗族布依族及侗、水族主要分布区。汞、煤、磷、铝等矿产在中国地位重要。此外,贵州高原也是中国洞穴瀑布旅游资源最集中地区。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自治区、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位于北纬34°~40°,东经102°~114°,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均为世所罕见。

高原上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把高原分隔成3部分:①山西高原。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西麓,有许多褶皱断块山岭和断陷盆地,山岭多呈北北东走向,主峰海拔均超过2000米,山地下部多为黄土覆盖。主要的河谷盆地有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县盆地、运城盆地、榆社盆地、寿阳盆地等。②陕甘黄土高原。吕粱山和六盘山(关山)之间黄土连续分布,厚度很大,其堆积顶面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层出露完整,地貌形态多样,是中国黄土自然地理景观最典型地区。③陇西高原。六盘山以西,高原海拔约2000米,黄土厚度逐渐增大,成为波状起伏的岭谷地形。

高原沟间地和沟谷地貌迥然有别。沟间地地貌主要类型是塬、梁、峁,河谷除河流的干支河谷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

区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有洮河祖厉河清水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径流不丰,不包括黄河干流,年径流总量185亿立方米。大多数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贫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达100~200米。

高原土层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土壤反应多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主要土类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和漠钙土。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

黄土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目前森林覆盖率仅5%。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布于吕梁山桥山黄龙山六盘山等地,为落叶阔叶林及少量针阔混交林。沟谷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种类,如谷菜委陵菜狼尾草羊草、甘草、酸枣树、荆条、北沙柳柠条锦鸡儿、沙草、黑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农业垦殖条件最好的地区,如关中地区晋中市、晋南盆地等,是中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产地。陕北地区甘肃省和晋西北条件差,一般仅能种植耐干寒的莜麦荞麦、糜子、胡麻、薯类等。

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其中最严重流失面积有11万平方千米。高原大部分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千米,窟野河神木至温家川区间达3.57万吨/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墒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泥沙约16亿吨,年最大输沙量39.1亿吨(1933),90%来自黄土高原。水流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最大达666千克/立方米(1971年7月27日),黄甫川曾出现过1570千克/立方米的高含沙水流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设立了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结历代劳动人民水土保持的经验,根据土壤侵蚀特点和沟道的输沙特性,创造出许多有效的办法。水土保持的方针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

参考资料

青藏高原的伟大崛起.中国国家地理.2025-07-05

地形.中国政府网.2025-07-05

中国的四大高原是什么?.国家发展门户网.2025-07-05

青藏高原简介.中国政府网.2025-07-05

内蒙古高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5-07-05

云贵高原:一个高原? 还是两个高原?.中国国家地理.2025-07-05

云南高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5-07-05

贵州高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5-07-05

黄土高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5-07-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