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柄木犀(拉丁学名:木犀属 armatus)木樨科木犀属常绿乔木,干枝粗壮,是桂花的同胞兄弟。保护级别:湖北省级珍贵植物。南京中山植物园有栽培,生长尚好,可以正常开花结果。小果木樨(Osmanthus armatus var. microcarpus J. L. Liu)与红柄木樨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革质,窄椭圆形,椭圆形,先端渐狭,罕急尖,基部楔形,急尖,在边缘齿端具深腺体,核果小,长7-10毫米,径4.5-6毫米而不同。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乔木,高2-6米。小枝灰白色,稍有皮孔,幼时被柔毛,老时光滑。
叶片厚革质,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6-8厘米,最长可达15厘米,宽2-1.5(-4.5)厘米,先端渐尖,有锐尖头,基部近圆形至浅心形,稀宽楔形,叶缘具硬而尖的刺状牙齿6-10对,稀可至17对,长约2-4毫米,稀全缘,两面无毛,仅上面中脉被柔毛,近叶柄处尤密,中脉在上面凸起,侧脉(6-)8-10(-15)对,与细脉呈网状在两面均明显凸起,尤以上面更甚;叶柄短,长2-5毫米,稀长达8毫米,密被柔毛。
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每腋内有花4-12朵;苞片宽卵形,背部隆起,先端尖锐,被短柔毛;花梗细弱,长6-10毫米,无毛;花芳香;花草长1-1.5毫米,裂片大小不等;花冠白色,长4-5毫米,花冠管与裂片等长;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长0.5-0.8毫米,花药长1.5-2毫米,药隔在花药先端延伸成一明显小尖头;雄花中不育雌蕊为狭圆锥形,长约1.5毫米。果长约1.5厘米,径约1厘米,呈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4-6月。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于海拔800~1400米左右山坡林下、灌丛中或山顶石灰岩上,最高高达2100米。
人工繁殖
红柄木樨大都采用插法繁殖。小苗栽培10多年后可育蕾开花。在北方多用流苏树做砧木嫁接繁殖,如用靠接法,且接穗是花枝,接活后当年可开花,以后年年开花。
靠接繁殖:4-8月均可,以4-6月伤口愈合最快,一般20-30天即可愈合。砧穗以同为半质木化的或同为木质化的靠接为好。如砧穗等粗,可在嫁接部位用嫁接刀各削-个长3-5厘米、深度为直径的1/3、宽度相等的面,两面对合,周边吻合,形成层即对准,用麻条或塑料皮绑缚结实,不需遮荫。温度20-28℃时,30天伤口愈合,40天时剪下,先放遮荫处观察1周,再移至阳光下,来年解绑。
劈接繁殖:4-9月,砧穗木质化情况同上,干径以0.5厘米左右为宜。将砧木从嫁接部位横剪断,由中心线竖切-夹口,深约1.5厘米。然后取等粗接穗枝条,截取一节,叶下带长约2厘米的枝段,两面各削长1.7厘米的斜面,成楔形,插入砧木夹口,对准形成层,接穗稍露白木质,绑缚结实,套袋保湿,放置遮荫处,不要浇大水。30-50天伤口愈合,以后去袋,先放遮荫处,来年解绑。
擂皮嫁接:4-9月,在砧木离皮时嫁接。砧木直径1厘米左右的嫁接1穗,2厘术左右的嫁接2穗,3厘米以上的嫁接3穗,方法是在砧木嫁接部位横截断,削平截面,然后用嫁接刀从截面纵向切开-段皮层,并将切口上部皮层向两边稍剥开,从皮层与木质部中间插入接穗。接穗选取红柄木樨一年生已木质化枝条,截取一节(一对叶),叶下带2厘米长的枝段,从叶下削一长约1.7厘米的楔形斜面,下端至对面皮层,对面下端稍削去一点,削面朝木质部插入。
用薄塑膜将砧木削面和嫁接部位绑缚严实,套袋保湿,放遮荫处,温度在20-28℃时,30天伤口愈合,这时摘袋先放遮荫处,观察1周后,可置阳光下,并可解绑。用流苏树嫁接红柄木樨,不但开花早,而且成型快,大砧插皮嫁接3个接穗,一般可抽5-6个枝(芽叠生),一年每枝抽二次,三年冠幅可达1.5-2米。
用途
红柄木犀由南而北引种栽培,已走进北方园林绿化行列,但主要用于盆栽观赏。
物种学史
2001年,刘建林以王文华1141(标本号)为模式建立了红柄木犀的新变种小果木犀(木犀属 armatus Diels var. microcarpus J.L.Liu),指出其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核果小,长7~10mm,径4.6~6mm;原变种则核果大,长约1.5cm,径约1cm。季春峰、向其柏研究了大量标本后发现,标本馆中所能见到的Osmanthus armatus Diels果实标本较少。
截止到2004年所能收集到的材料中,以下标本揭示了该种果实的变异幅度:川大川东植物调查队108101(标本号)果长约1.2cm;方明渊24526(标本号)果长1.5cm,陈尧955(标本号)果长1.4cm;汤庚国357(标本号)等果长1.6cm。由此可见,该种果实大小是一贯连续的性状,该变种所显示的变异与原变种没有绝对的界限。
该种与短丝木樨、野桂花、网脉木犀、毛木犀亲缘关系较近。与前两种相比,一般而言,其叶缘据此较大,叶柄、芽鳞具柔毛、花期也差别较大;与后两者比,叶柄较短,侧脉数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