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条约》(外文名:Treaty of Kyakhta),是中国清政府于雍正六年(1728年)与沙俄在恰克图签订的关于中俄北部边境、贸易、宗教、越界、人犯等方面问题的条约。条约由清朝代表查弼纳、特古试与俄罗斯代表萨瓦签订。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但是沙皇俄国并没有放弃对中国黑龙江省以及中俄中段边界的侵略野心。沙俄政府不断指使叛匪制造边界事端,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此,清朝政府多次敦促俄国政府共同商谈,解决中俄中段边界问题。1725年10月,俄国政府派遣萨瓦·务拉迪斯拉维茨·拉古津斯基使团前来中国协商缔结条约、划分边界、解决私逃问题等。1726年10月,俄国使团到达北京,停留3个月,与清代代表图理琛等举行30多次谈判,双方于1727年4月1日达成协议,并定于6月在恰克图附近的布尔河边举行边界会谈。双方于1727年8月31日(雍正五年7月15日)签订了有关划定中俄中段边界的初步协定,即《中俄布连斯奇界约》。1728年6月25日,中俄双方代表又根据布连斯奇界约的原则精神,签订了概括中俄关系各方的《中俄恰克图条约》,此条约共11条。
《恰克图条约》原为10条,但订立时将《布连斯奇条约》的条文附于其中,故总条数为11条,条约用满文、俄文、拉丁文3种文字写成。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俄中段边界照《布连斯奇条约》的规定,以恰克图为起点,东自额尔古纳河为界线,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罗斯。俄商每隔3年可以自由出入北京进行贸易一次,人数不得超过200人,中国不收赋税,同时允许俄商在两国交界处进行零星贸易。除原住北京的东正教士1人外,准许补遣教士3人,同时接受6名俄国学生来京学习满、文言文。中国应当允许俄国传教士至少3人在北京进行传教,并且在传教期间,中方应当承担起俄方传教士生活起居的全部费用。
《恰克图条约》由中俄双方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对俄罗斯帝国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起了遏制作用,中俄双方在恰克图的互市贸易也随着该条约的签订发展起来。同时,清政府确立了在蒙古国地区的领域,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但清政府息事宁人的态度使沙俄通过该条约从中国获得不少利益,中国则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丧失了上额尔齐斯河与萨彦岭之间及贝加尔湖以南和西南的大片土地。
背景
17世纪以来,中俄关系中的各种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政府因中俄边境界限和逃人问题,宣布中断两国贸易。应清政府划定国界的建议,俄罗斯帝国派出以萨瓦为代表的谈判团赴中国谈判。雍正四年(1726),俄罗斯全权代表萨瓦与清廷前来迎接的大臣佟佳·隆科多等会晤,之后赴北京,历时6个月与清吏部尚书查弼纳、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和兵部侍郎图理琛等进行了30多次会谈,但是于两国边境问题并未达成共识。最后,在清政府退让的情况下,两国使团前往边界的布拉河畔按俄方提出的划界方案达成协议。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中俄双方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主要是阐明划分两国中段疆界的原则。《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中俄达成有关两国政治、经济、宗教等诸方面的总条约,即《恰克图条约》。
签约起因
雍正继位之后,继承了康熙的对俄政策,拒绝让俄国商队进入中国。俄国政府没辙了,只能降低姿态跟雍正和好。雍正三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派萨瓦伯爵率领代表团来华与清政府谈判。萨瓦临行前,俄国外交部授予他四十五条训令,俄商业部交给他二十条训令,另外,沙皇还给了他一些“锦囊”。
他此行必须完成的任务,主要有:和中国缔结商业往来的条约,如果不能扩大商贸的话,至少要恢复中断了的商务往来;二、如果中国坚持要先解决边境问题,为了核心的商业利益,应该在边境问题上向中国作出一些让步;三、在和中国划定疆界时,不要把矿区、有价值的土地和战略要地划给中国;四、告诉中国,俄罗斯已经决定引渡八十四名叛逃者;五、设法让卡尔奇特斯基主教秘密进人中国然后设法为他争取在北京居住的权利,再设法让他拥有到全国各个郊区巡视和传教的权利,还必须设法让中国同意给主教一块地方建教堂;六、尽可能准确地探知中国的军事实力和资源。
签约过程
签约代表
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命原四夷馆尚书一等公佟佳·隆科多察看喀尔喀边境,准备与俄国代表谈判,并派喀尔喀郡王、额驸博尔济吉特·策棱、散秩大臣四格等人协助谈判。同年夏,隆科多、四格与萨瓦在恰克图附近的布尔河会谈。萨瓦要求带商队与库尔齐茨基主教一起入京面见雍正,但隆科多却只允许萨瓦自己进京面见雍正,其他人留在原地,等谈判完后再决定是否可以去。十一月,萨瓦到达北京,朝贺雍正并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中方派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兵部侍郎图理琛等人参加谈判。这次谈判双方没有签署什么协议,只是就一般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但萨瓦在北京期间,四处活动,收买了中国官员富察·马齐,把中国谈判代表团的底牌搞到手,知道中方希望和平安定,就准备用武力相威胁,增兵边境,为沙皇攫取更多的利益。
半年后,萨瓦回到布尔河,与佟佳·隆科多、博尔济吉特·策棱、四格、图理琛继续谈判。隆科多坚决要求俄罗斯将它所侵占的喀尔喀土地归还清政府,萨瓦竟要求中国放弃领土要求,并以武力相威胁。此时,隆科多因为私藏玉牒底本,被雍正从谈判代表团召回治罪,让策凌、四格、图理琛等与俄国继续谈判。隆科多走后,中国代表团没有坚持严正立场、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于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在布尔河畔与俄国签订《中俄布连斯奇条约》,让给俄国恰克图以北的大片领土。之后,在这个条约和此前在北京达成的原则性协议的基础之上,拟定出总条约草案。
谈判阶段
这次谈判一共持续了两年,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谈判地点在北京,第二阶段的谈判地点在边境处布拉河,第一阶段的谈判持续了半年多,俄罗斯为了让中国尽快通商,收买了中国官员富察·马齐。马齐向俄国代表团反映了中国方面的态度,由于俄罗斯帝国急于和中国通商,中国也急于解决边境问题,经过三十轮谈判之后,双方达成了协议。两国互相引渡逃犯,每三年俄国商人可以自费到北京进行贸易,中国同意俄国在北京设立教堂,派遣留学生。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谈判在布拉河畔。清政府这次派出的首席谈判代表是佟佳·隆科多,第二阶段的谈判主要是确定边界。在边界问题上,隆科多寸步不让,从而让谈判陷入僵局。像隆科多这种强硬的态度最适合对付俄国人,可惜后来雍正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把他调了回来,接着便开始把隆科多往死里整。隆科多被调走后,博尔济吉特·策棱当上首席代表,从前面我们知道,策凌打仗非常勇猛,但谈判显然不太内行。
经过四十八轮谈判,策凌与俄方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俄方代表萨瓦签订这个条约后,立即向沙皇报喜,说又得到了大片领土,萨瓦直言不讳地说:“新的边界,对俄罗斯极其有利,俄国领土实际扩展到蒙古境内好几天的里程,有些地段甚至有几个星期的里程。”
萨瓦扬扬得意地说,他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佟佳·隆科多被周离,另外收买了一些中国官员,得到了一些情报。萨瓦甚至把新修建的堡垒的功劳也算上去,好像中国对这个新堡垒。
第三阶段
雍正六年九月十八日(1728年11月1日),中俄正式在恰克图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条约》表面上对中国不利,俄国占了大便宜。但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准噶尔汗国问题让雍正至为头疼,所以他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以便稳住俄罗斯,好全力对付准噶尔。
条约内容
内容概括
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中俄双方代表在恰克图正式签字,条约也就开始生效。这就是历史上的《中俄恰克图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划定中俄喀尔喀地区边界,把恰克图作为分界点,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沙宾达巴哈,位于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端)作为界线,线以南为中国,以北为俄国。
第二,处理越境犯人,对以往逃犯不再追究,对越境者双方不再收容,并严加查拿,交由双方的边防人员处置。
第三,双方贸易还按康熙帝时期的老办法,俄罗斯商人3年至北京一次,每次不超过二百人,中国对其免收商税,零星贸易只能在尼布楚、色楞格二地选择进行。
第四,规定宗教职能和留学生人数。规定在北京的传教士可增加到3人,中国允许俄国学童4人,来北京学习满文和文言文,并同意帮助俄国在北京建立一所教堂。雍正十年(1732年),新教堂落成。此后,俄国可以按期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团和留学生。
条约原文
《中俄恰克图界约》
时间:公元1727年11月2日(雍正五年9月7日;俄历1727年10月21日)
俄中政洽与经济相互关系条件的恰克图条约(俄方文本)
奉全俄罗斯帝国女皇陛下旨意,为恢复及重申两帝国先前于尼布楚所议定之和约,特遣使者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推奇会同大淸帝国雍正帝大臣宗人府宗令兼内务府总管大臣査弼纳、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兵部侍郞图理琛等议定如下:
第一条
两帝国为建立彼此间牢固永久和平,特订立此新约,自议定之日起两国各自严管所属之臣民,并亟以和平为贵,对本国臣民严加集中及定置,以免发生任何敌对事端。
第二条
自今日重新议和起,两帝国间之往事不予追咎;前越界者容其留于原处,不再归还。嗣后之逃犯,则绝不容隐,两边皆应严行查拿,各自送交边界官员。
第三条
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会同中国大臣议定如下:
两帝国之疆界事关重要,如不视察实地,则无法解决。为此,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前往边界,会同中国将军扎萨克多罗郡王和硕额附博尔济吉特·策棱,郡王、內大臣伯四格及兵部侍郞图理探等议定如下:
边界起点在恰克图河之俄国卡伦房屋和在鄂尔怀图山顶之中国卡伦鄭鄂博,此卡伦房屋与卡伦鄂博之间土地两边各得一半,中心设一鄂博为分界标记,将此处作为两国贸易之地,幷由此地向两边派出界务官员分界。
自上述界点起向东,顺布尔古特依山梁,至奇兰卡伦。从奇兰卡伦起经齐克太、阿鲁奇都哷,至阿鲁哈当苏,以此四卡伦鄂博对面一段楚库河为界。
由阿鲁哈当苏至额布尔哈当苏蒙古卡伦鄂博,由额布尔哈当苏至察罕鄂拉蒙古卡伦鄂博,俄罗斯所属之人所占地与中国蒙古卡伦之间的一切空地于恰克图议定双方平分,即俄罗斯所属之人所占地方附近如有山岭、小山、河流,以山岭、小山、河流为界;蒙古卡伦鄂博附近如有山岭、小山、河流,以山岭、小山、河流力界;无山无河之平地,从中平分,设立界标。
两国之人从察罕鄂拉卡伦鄂博出发,行至额尔古纳市河岸,察看蒙古卡伦以外之地,商妥以此为界。从恰克图和鄂尔怀围两地之间所设之界标起向西沿以下山岭走:鄂尔怀图山、特们库朱浑、毕齐克图、胡什古、俾勒苏图山、库克齐老图、黃果尔鄂博、永霍尔山、伯廓苏阿玛、贡赞山、胡塔海图山、库维母鲁、杰尔胡图岭(此岭为山口)、额古德恩昭梁、多什图岭、克色纳克围岭、固尔毕岭、努克图岭、额尔寄克塔尔噶克、柯讷满达、霍尼音岭、柯木柯木查克博木、沙毕达巴哈。
上述山岭从中平分,以山之顶峰为界。其间如橫有山、河,即橫断山、河,平分为界。北面部分属俄罗斯,南面部分属中国,两方各派人将所分地方写明、绘图,并互换文件,带回交各自大臣。此界已定,两国如有属下不肖之人,偷入游牧,占踞地方,盖房居住,査明各自迁回本处。两国之人如有互相出入杂居者,查明各自收回居住,以静疆界。
乌梁海人向一方交五貂者,仍允其留于本主;交一貂之乌梁海人,自定界约之日起,以后永禁不再交纳,照此议定完结,互换证据。
第四条
两国边界既定,两边均不得收容越界之逃犯。为复议和好,按同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所订条约,准两国间自由通商,其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过二百人,每间三年去北京一次。因他们均为商人,故其膳食应照旧自理,卖者、买者均不取税。商人欲往边境,应将此事书写成文,官员接到文书后即为其经商之行迎送。商人于途中欲自费购买骆驼、马匹、食品及雇佣人员,应允其购买、雇佣。如有爭端之事,官员或率领人马之商队头人应公平处之。遇有官衔之头人,则应以礼相待。除按两国法令属禁品类外,一切物品皆可买卖。未秉告官员而欲私留当地者,不准其留。病亡者,其一切品名之财物,均照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议定,交由其国之人处之。
除两国通商外,因在两国交界处进行零星贸易者,可在尼布楚和色楞格之恰克图选择适当地点建盖房屋,周围墙垣柵子可酌情建造。情愿前往贸易者,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倘或绕道,或有往他处贸易者,将其货物入官。经与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议定,两方军人人数相等,由同级长官率领,各守其地,排解纠纷。
第五条
在京之俄馆,嗣后仅由来京之俄人居住。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请造庙宇,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将协助盖庙于俄馆,现在住京喇嘛(神父)一人,复议补遣三人,来京后居住此庙,供以膳食,与现住京喇嘛同等。俄人照伊规矩,礼佛念经不得阻止。此外,按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之意留京学习外文之四名学生及两名较年长者(伊等懂俄文及拉丁文),则均置于俄馆,由俄皇皇室供其膳费,学成后,即允其如愿回国。
第六条
盖有印章之护照对两帝国间来往甚为重要。为此,俄罗斯发往中国之文书,由俄国枢密院或刑部及托波尔斯克省长盖章送至中国理藩院尙书。同样,中国理藩院尙书发往俄国之文书信件,亦应盖章后送交俄国枢密院或刑部及托博尔斯克省长。如在边界及边境地区互告有关越境逃犯、盗窃者等类事宜,边上俄国各城长官和边上中国土谢固汗、察珲多尔济亲王、丹津多尔济亲王间来往书信,均以亲笔签字、盖章为据。俄人致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亲王、丹津多尔济亲王信件时,亲王等亦应予以回复。送文之人俱令由恰克图一路行走,如果实有紧要事件,准其酌量抄道行走。倘特意抄道行走者(因恰克图道路窎远),边界之俄罗斯头人及中国汗王等,彼此咨明,各自治罪。
第七条
乌第河等处,前经俄使费奥多尔.阿列克谢维奇和中国内大臣赫舍里·索额图会同商议,将此地暂置未决,嗣后或遣使,或行文议决等语在案。中国大臣对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说:既经你们女皇委派来全权办理一切事务,我等愿就此定议,因你方的人经常越界到我方兴国、图古里克地区,如此次仍不划定,实为危险,居住此地之两国人必定互相生事,引起不和,有碍团结,故此次应予划定。
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答称:女皇并未授权于我划分此等东方土地,且我对此地并无所知,可保持原状,严禁任何人从我方越界。
对此,中国大臣称:既然女皇沒有授权划定东方地区,我们不便勉强,只好暂行保留,但你方应严加戒备,如果你们有人越境前来,被我们拿获时,必加惩处;同样如果我方有人越境时,你们也要加以惩处。
乌第河及该处其他河流既不能议,仍保留原状;你们人再不得前去占住。
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回国后,将禀明女皇,并说明应如何派遣熟悉该地之人前往共同议定,此事即可办妥。此等小事如不完结,将有碍两国和平。已将此事禀告俄国枢密院。
第八条
两国边上之头人,凡事秉公,迅速完结,倘有怀私推诿,各按国法治罪。
第九条
一国向另一国因公之事遣派大小使臣,抵达边境时,即宣布此事及其性质,毋需久等,即应派人迎送,给予快速车辆、膳食,幷应小心护送。抵达某处,应供其膳宿。如使臣抵达之年禁止商人通行,则使臣所带商品亦不允通过。负有要务之一两名信使抵达时,应出示盖章护照,界务官员应免其详细登记,速供其乘车、膳食、向导,均照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所议确定。
两国遣送文书之人员往来既因事务紧要,则不得稍有耽延。嗣后如彼此咨行文件,有勒掯差人,并无回咨,或耽延迟久回信不到者,与两国和好之道不符,此时使臣与商人不得通行,暂为止住,俟事明之后,照旧通行。
第十条
两国嗣后于所属之人,如有逃走者,于拿获地方,即行正法。如有持械越境行窃、杀人者,亦照此正法。如无文据而持械越境,虽未杀人、行窃,亦酌量治罪。军人逃走或携主人之物逃走者,俄罗斯之人处以绞刑;中国之人,于拿获地方正法;其物仍归原主。
如越境偷窃兽畜者,一经拿获,交该头人治罪;其罪初犯者,估其所盗之物价値,罚取十倍;再犯者,罚取二十倍;三次犯者,处以死刑。凡边界附近打猎,因图便宜,在他人之处偷打,除将其物入官外,亦依法判罪。不肖之徒无文据而越境者,照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所议,亦治其罪。
第十一条
两国间此重新议和条约互换方法如下:
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用俄文及拉丁文写毕,签字盖章后交中国大臣保存。中国大臣用满文、俄文和拉丁文写毕,亦签字盖章后交给俄使伊里礼伯爵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保存。
将此条约印发边界居民,晓示公众。
公元一七二七年,俄历十月二十一日,全俄皇帝彼得二世在位第一年订立,一七二八年俄历六月十四日互换于恰克图。
互换时正本上签字者有: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伯爵 ;大使馆秘书:伊凡.格拉祖诺夫。
条约影响
约定立场
《恰克图条约》签署后,清朝政府即开始两路进军,征讨西北部的噶尔丹策零。派出军队后,雍正就命满泰、阿里海到土尔扈特,利用它和准噶尔汗国部的嫌隙,拉拢土尔扈特,使准噶尔陷于孤立的地位,同时又派使者到俄罗斯,通告清政府征讨准噶尔一事,希望俄国不要支持噶尔丹策凌,不要企图利用中国内乱来分裂中国。
确定边界
《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中俄喀尔喀地区的边界,而俄国人如果不想违约的话,就不要公开大规模地支持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同时,清政府也在喀尔喀地区加强了军事防务,设立59个卡伦(边防哨所),黑龙江将军辖区统辖东边12个,喀尔喀内部管理西边47个。因此,《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为抵御俄国封建沙皇势力的入侵、保卫喀尔喀地区领土、平定准噶尔叛乱、防止俄罗斯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清政府在贸易、宗教方面也对俄国作出了巨大让步,兴建教堂就是一例。
促进商贸
在领土上,中国也是作了很大让步。在贸易方面,俄国在恰克图建立贸易市场,中国则在它的对面建立买卖城,成为中俄双方互相买卖的场所。《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俄国商人不再经由尼布楚、黑龙江省到达北京,而是由买卖城经张家口市抵达北京,不需要再向东绕一圈。此后买卖城一线成了俄国商队的主要道路,给俄国带来了很多实惠,这些都是其他西方殖民者无可比拟的。
宗教约定
限制宗教职员和留学生人数。俄罗斯以前在北京住有传教士一人,约规定可增加三人,中国准许俄国学童四人来京学习满文和文言文,还接受通晓俄文,拉丁文二人,总共十人。规定十年一轮换。同时中国政府帮助俄国在北京修建一所教堂。条约签订后,俄国极力进行活动,清朝政府依照条约给俄国人提供方便。五年(1727),接受俄国东正教学生四人。第二年,雍正命翰林院选派满汉助教各一人担任俄国学生教官。十年(1732),为俄国兴建的新教堂完工。从这以后,俄国人得以按期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团和留学生。
后续事件
恰克图第一次闭关
恰克图第一次闭关发生在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1762~1768)。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后,认为中国向俄方销售带有俄罗斯国徽的双头鹰布侮辱俄国,下令禁止俄商购买。清政府认为这一行为破坏恰克图条约,因此于1762年10月停止对俄贸易。深层原因是俄方收纳中国逃犯,越界立栅,私自征收货税,妄报失马等。《绥服纪略》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因附近的喀尔喀卡伦、俄罗斯互有遗失马匹,数至逾千,无从稽查,而俄国以少报多,殊为狡猾,奉谕旨严行申饬,遂闭恰克图,不与市易。
但矛盾的爆发是积蓄的过程,表面上是双方为这几件事交涉多年,而在其背后,则是俄罗斯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和图谋。换言之,俄国的蓄意侵犯是清政府首次闭关的根本原因,而这几件事则是贸易中断的导火索。
恰克图贸易闭关后,为恢复贸易关系,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向俄方谈判代表指示,可以向中国政府承诺,在边境地区,商品无论输入还是输出,将不向商人征收任何税。中俄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于1768年10月30日签订协议,遵守恰克图条约,并再次明确规定:对于两国贸易地点,恰克图和祖鲁海图永远不征税。俄方保证拆除所设栅墙,中方不再索要以前逃犯。协议签订后,中国商人前往买卖城,从而恢复了中断6年的恰克图贸易,恰克图贸易此次损失,以1760年中俄进出口货值估算为8148000俄罗斯卢布。
恰克图第二次闭关
恰克图第二次闭关发生在清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778~1780),造成第二次闭关的主要原因是“费约多尔事件”。
乾隆四十三年(1778)春天,俄商费约多尔为了免交关税,黑夜越过边界私自贩卖马匹,被买卖城巡防哨兵抓获,当地官员随即通知俄方。俄方官员百般推诿,拒绝进行会审,贸易随即中断。库伦办事大臣索林以俄罗斯头目玛玉尔妄自尊大,应审人犯并不及时会办为由,一面关闭买卖城城门,一面奏报朝廷。由于突然闭关,双方商人债务尚未结清,商铺亦有存货,索林不得不于同年8月重新开市,限期10日结清债务卖掉存货。中方商人为迅速出售货物,被迫降价销售,俄商大获其利。
索林这一举动使得中方商人大受损失,爱新觉罗·弘历不满曾下旨如数赔偿商人损失。乾隆帝严行则饬,命尚书博清额驰往买卖城,率同土谢图汗彻登多尔济查办。此时又发生“数千人进入俄界”传闻,乾隆帝遂下令“撤回贸易”。1778年9月,恰克图互市完全中断。
1779年俄方政府撤换恰克图市场俄方官员,改任科里车科少将任伊尔库茨克总督,乞求理藩院重开恰克图互市。同时博清额上报,并未发生数千人入俄之事。乾隆四十五年(1780)获准重新开市。新任伊尔库茨克总督科里车科处理边境事宜诚谨恭顺,两国互市友好融洽。
恰克图第三次闭关
恰克图第三次关闭发生在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七年(1785~1792)。第三次闭关的起因是“乌拉勒斋越界抢劫案”。乾隆四十九年(1784),俄属布里亚特蒙古人乌拉勒斋等数人潜入中国乌梁海境内,持枪抢劫了中国商人靳明的商货。案发之后,库伦办事大臣勒保通知俄方伊尔库茨克总督拉木巴,督促其速速抓捕盗匪进行会审。据176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补充条款》规定:若有人在各个卡伦蓄意进行持械抢劫,不论其是否杀人,一律进行逮捕;并且在罪犯所属国家边境当众杀头,以儆效尤;按照被抢物品价值10倍进行处罚。但是俄方在通缉抓获乌拉勒斋等人后不按照规定执行,仅仅处罚10倍货物,之后将其发配至伊境东北地区无人之地。中方官员勒保发文询问,拉木巴以结案进行推诿,清政府发文俄方枢密使,斥责其违约行径,要求俄方政府撤回案件,秉公治罪。1785年俄方枢密使回应希望了却此事,不肯明法示众,清政府遂于1785年停止对俄贸易,恰克图互市随之关闭。这是中方记载的有关恰克图贸易市场第三次关闭的直接原因。此次关闭时间最长,前后共计7年。此次关闭期间损失贸易额估算为18134368俄罗斯卢布。
乾隆五十六年(1791)十月,俄方政府呈请通商,乾隆五十七年(1792),经多次谈判后,签订《恰克图市约》。市约规定双方贸易仍遵循旧约,由边境官员监督进行,对于犯罪行为,由双方官员会审之后本国治罪,行文知照示众。市约谴责了俄方此前的违约行为,同时指出若再次失和,以后将不会再开市。至此,中断7年的恰克图贸易重新恢复,此后几十年贸易从未停止。
买卖城大火
买卖城在今蒙古国阿尔坦布拉格。清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和俄罗斯签订《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旧市街归俄,以南属于中国,称买卖城。经过百年贸易,恰克图和买卖城发展起来了,成为中俄边境线上的贸易重镇。同治七年(1868)闰四月买卖城遭大火。清官方的档案中留下了如此记录:“闰四月十二日巳刻恰克图城遭遇大的火灾。由俄商前营起火延烧至华商所在买卖城西畔。华俄商人屋宇共计五十余家,所有茶箱全都被焚烧殆尽,大火直至十三日申刻才扑灭,恰克图当地民房几乎成一片瓦砾。”民间的记录与官方近似,北商中有家恒隆光茶行当时接到了买卖城的来函,记录如下:“本月十二日未时回回营起火,前营所烧房屋十有八九,一直到申时大火烧至咱们营地,将西栅外面街道的房舍全都烧尽,栅内西街十字口往南,中街阁儿往南路西也一并全都遭到火灾,大约有三四十家所有茶箱货物全部化为乌有,已经无法详细统计,大众苦不可言。直至十三日申时火灭,几乎成了一片灰场。”这场大火使中俄商人损失惨重,也使买卖城的贸易从此一蹶不振。
相关评价
加斯东·加恩(法国学者):他(指萨瓦)所签订的恰克图条约,订约双方都感到满意······实际上,中国首先寻求的,是摆脱它的一个对手把这个对手置于它的国境和首都之外,而边界的划分以及远离北京的市场的建立,就足以使它感到满意。······俄罗斯也很乐于接受给它的商务这种新的方便条件,因为它认为这种商务关系接近西伯利亚地区,比较容易监督,并且比较不容易遭受非法走私的竞争的危害。边界的划分又在人和领土上给俄罗斯以巨大利益。最后它又获得允准在北京建立一个永久性教会,而这个教会训练出来的译员以后就可以代替耶稣会教士的地位,使得俄国今后可以不再需要中间人而与中国保持直接的通信交往。
班蒂什·卡浦斯基(俄罗斯学者):俄国在恰克图谈判中“非但没有在任何地方被迫让去一寸俄国土地……在很多地方还把大片土地划进了俄国的版图。"
清廷不仅通过《中俄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与俄罗斯帝国“划疆分界”,确定领土归属,同时也十分重视边疆地方政府的建设与边防。在中央,设立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包括宗教、户政、民政、荒政、驿传以及行政区划、牧场划分)的机构——理藩院,其地位与六部平行。在边疆,设立“将军”一职,集军政、民政、司法于一身,是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负责镇守地方,防卫边疆。因此,从中央到边疆各级政府完备而严密,对边疆各族加强了统治与行政管理,对国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与防卫。(论著《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作者 王思治 评)
参考资料
恰克图条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07
中俄恰克图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2025-07-07
恰克图第一次闭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07
恰克图第二次闭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07
恰克图第三次关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07
买卖城大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07
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网同纪念馆.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