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中幡是北京市地区回族中的传统游戏。其起源于晋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耍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将中幡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保持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
中幡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在当时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乾隆,中幡会属镶黄旗佐领管辖,受过皇封,盛极一时。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传入民间。2006年5月20日,天桥中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发展
中幡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在当时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耍动大旗来博得皇上欢心,也借此鼓舞三军斗志。
清代乾隆,有人将幡旗的杆上加上伞,使其更加美观。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幡旗又名“大执事”。乾隆年间,中幡会属镶黄旗佐领管辖,受过皇封,盛极一时。
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传入民间。2006年5月20日,天桥中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动作规则
耍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将中幡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后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器材规格
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大概有10米长)的竹笔,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民族吉祥图案,中因此又称标旗。中幡由杆伞盖旗组成,上有3面旗,中间的叫飞旗,两侧的称小旗,旗下有3把伞。中幡上一般有6个长方形的竹圈,俗称“拍子”,大小不同,音响各异。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或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五彩缤纷,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
表演形式
耍中幡演练的特点是惊险紧张、轻松幽默、刚柔兼备。
耍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
传承与保护
艺人王小辫对耍中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后来又收“宝三”宝善林为徒,将这项技艺传给宝善林。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三)、宝三(宝森)、张狗子(张文山)等率众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受欢迎的项目。
20世纪50年代,宝善林在天桥开设了跤场,即摔跤又练中幡,后宝善林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陈金权,二徒弟马贵保,三徒弟付顺禄,四徒弟徐茂。1985年,天桥跤场停业后,马贵保凭着热爱,在鼓楼自己带着徒弟开设跤场练中幡摔跤。
2010年,李学军由师哥黎树香引荐,拜在马贵保门下,向马贵保学习中幡技艺。2013年,由第四代中幡传人李学军组织海淀街道,万柳汇新居委会,万泉庄村委会,万柳绿化公司等多个单位员工一起组建的中幡队成员:王鑫,康红捷,鲍峰,李栋,李学强,梁跃,李辉,孙伟,高雪,等10余名一直坚持传承发扬着老艺人的技艺。
参考资料
【中幡(万柳)】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2023-10-27
迎倒计时一周年 京味文化展风采.新浪网.2023-10-27
天桥中幡:出身宫廷的民间技艺.百家号.2023-10-27
中幡杂技.广西来宾象州县人民政府.2023-10-27
北京庙会不可或缺的节目——天桥中幡.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3-10-27
非遗传承丨老北京人,太会玩儿了!.百家号.2023-10-27
花会卷 | 中幡会(一)(下).霸州市人民政府.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