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梦,名禄,字梦璜,海南文化名镇黄流镇镇第一位举人,琼南(黄流)地区传播儒学的先驱者。
邢梦璜是宋、元时期海南省特殊的历史人物,他的《节录磨崖碑记》和《至元癸巳平黎碑记》是迄今为止记录海南元初二次平黎事件中最原始的文字资料。
人物简介
1265年,南宋赵禥咸淳一年,梦璜经省试举文学,任崖州区判。后任昌化知军,又任元代万安知军。卸任后定居黄流,为邢姓黄流始祖。邢氏后代,称之梦璜公。他耿直正派,学问渊博,能力出众。出仕,能当好官;提笔,能写好诗文。《邢氏家谱》评价他:“居官廉介,吏畏民怀;淹贯经史,诗文有出之趣。”
邢梦璜后裔海南省青年文化社会活动家邢代洪先生曾写大文化散文《薪火相传话黄流》赞颂其对黄流文化教育的历史性贡献。
邢梦璜系邢氏迁琼始祖十二公肇周的第五代嫡孙,是邢氏迁崖始祖。邢梦璜系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第四子姬苴的后裔(姬诵封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辖邢台市一带。上古时期黄帝曾居住在邢台轩辕之丘也就是干言冈一带,黄帝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此后邢地成为中华繁荣之地,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黄帝姓姬,为姬姓先祖,姬苴子孙为弘扬先祖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结合邢国之名,于是立“邢”为姓,尊黄帝为邢姓上古祖,周公姬旦邢氏太祖,姬苴为邢氏始祖,世称姬苴为邢靖渊,邢氏郡望为河间)。宋咸淳(1265-1274)年间,邢梦璜举文学,授崖州区签判,升万安知军。居官廉介,吏怀。淹贯经史,诗文有出廛之趣,著《平黎》、《磨崖》二记,载县郡省志,丘文庄称:“文学、政事著声前代。”配陈安人,字子字、仲才、挺才、万胜。考葬乐东黄流西南。十三世孙举人世昊立碑,爱新觉罗·旻宁七年丁亥1827年重修,光绪辛巳1881年二十三世孙诏申捐石铺场。1983年又重修,加盖竖楼。2012年起在其墓地修建邢梦璜文化园。邢梦璜墓系《崖州志》所志的16个古墓之一。妣葬文葬在文昌小岭北向。
人物墓文
邢梦璜墓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村西水井山,是《崖州志》记载的16个古墓之一。
邢梦璜墓历史上的几次重修及现在竖楼诗联:
A.重修情况:
(1)元初葬黄流村西水井山
(2)明十三世孙文昌举人邢世昊立碑
(3)爱新觉罗·旻宁七年(1827年)重修立碑
(4)光绪辛巳(1881年)二十三世孙邢诏申捐石铺场
(5)1983年重修、加盖竖楼
B.竖楼横额:
峰高裔群
诗联:
(1)追溯渊源河北肇,缅怀故里汴梁初。
(2)虎啸高岗惊百鸟,厚土育群英。
碑文:
祖讳禄,字梦璜,十二公五世孙。十二公系出武经大夫,居河南汴地,建炎间,仕资政大夫,偕弟十三公宦文。十三公世胃倶显。十二公传二世仕宣议郎,三世仕参府,四世仕文昌知县,五世分三支。长即祖,讳禄,仕崖佥判升万安知军印,文庄公称文学政事著声,前代有志可考;次讳至,仕山东省总管;三讳卿,仕按抚佥事。祖配妣陈氏,生四子。长子才,官校尉;次仲才,官千户;三挺才;四万胜,受命平崖,龙封土官。三才与祖妣住文,唯万胜公随祖官崖,因居焉。祖卒兹太返坐丑加癸,妣乃塟文。兹合祖派文邑子孙建祠琼城,妥祖考妣。配享四支崖派奋义加捐重修备志所云。
爱新觉罗·旻宁七年岁次丁亥季冬癸丑月初二癸酉日癸丑时合祖众孙重修立捐题名次在。祠勒碑 □□□□
公元一九八三年癸亥年旧二月十五日辰时重修。
诗歌作品
《暗香浮动月黄昏》
月上初更色未沉,香非百和见冰心。
交情淡处何妨冷,臭味亲时渐觉深。
气溢淸芬如可挹,魂飞白夜总难寻。
暗投自有相知意,独坐黄昏细细吟。
《雪满山中高士卧》
阳春寡和情孤洁,明月无绿梦寂廖。
冰欲洗心兼絮冷,玉方镂树耐风飘。
人间共羡香名重,谷口寻来雪未消。
人物文章
薪火相传话黄流
一
公元1127年,一个壮年男子携家带眷来到这里,他就是第一个踏进黄流大地的汉族黎克让。一路向南,跨山越水,黄尘风沙,沉重的足迹进行着一次艰险的迁徙。此时已是傍晚时分,他正想着找个地方给全家栖宿。正放眸四顾,突然看到了恢宏的奇景:西边天空飘着一带翻滚的黄云,如同波涛汹涌的黄河。
祖上迁自黄河流域的黎克让,仿佛得到神的暗谕:这是他全家今后的寄身之地。他欣喜回头对家眷说,这里从今往后就叫黄流吧,意谓黄帝后裔的流栖之地。据史书记载,黎姓出自周代,为周文王所灭掉的黎国(在今山西城或长治市西南),国君黎侯的后世子孙以原国名作为姓氏。公元998年,黎姓渡琼先祖黎君用来琼任文昌市教谕,后升琼州府教授。黎君用渡琼任职并进行文化拓荒的精神在他的子孙中得到很好的传承,他的子孙传到第五代的时候,已遍布岛北的许多地方。继续进行文化拓荒的任务又落在黎君用的第六代孙黎克让身上,性格坚韧的黎克让大大突破了上代族人文化拓荒的范围,选择了岛南僻壤之地。于是,便出现了黎克让踏进黄流大地的一幕。
不久,黎克让的居屋在自力更生的叮当声中落成了。他站在屋庭中央,思绪万千,呼来长子,备好笔墨和红纸。黎克让挥笔写下了“黄胄蕃滋辉北阙,流风远播振南疆。”明媚的阳光透过浓密的鸡啄树枝叶,柔和的落在挟持中原之气的对联上。
伴随着黎姓的墨香,大批祖籍河北省、陕西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等地汉族移民,或逃避战乱,或来琼居官,或经商贸易,纷纷落籍黄流,海南省西南的沿海一角,浓浓地吸纳着北来的才情。于是,东西南北相融,豪放婉约交织,铸造着一种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文化禀赋。
二
黎氏迁居黄流后的170年间,黄流没有设什么学馆,但迁居黄流的汉人素有崇尚儒教的传统,重视经史上承下教常羡为“家学渊源代绍书香”之誉。因此黄流清新的空气里一直零星地蕴涵着儒教的水珠,而让这水珠滴成涓流的就是邢姓迁居黄流初祖邢梦璜。
公元1298年春,也就是距黎姓迁居黄流镇171年,万安城(辖今天的万宁市、陵水等市县)阳光明媚,城门走出一位老先生和一位少年。老先生面容清、神情淡定,他手执书卷,轻撩衣袍,信步前行。他就是刚刚卸任万安知军的邢梦璜,是我光荣的祖先,陪同他的少年就是他最疼爱的第四子邢万胜(后任崖州宁远县丞)。邢梦璜是邢姓渡琼先祖南宋资政大夫邢肇周(渡琼后卜居文昌观霄)的第五代孙,其父邢宣仪是南宋文昌知县。公元1265年至公元1298年间,邢梦璜举文学并任崖州区佥判后升万安知军,是当时万安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邢万胜不顾路途劳顿,仍诵读着父亲布置的诗词。邢梦璜满意地看着儿子,轻捋美轻吟:
浮沉深浅自交加,枝向南横又北斜。
老态枕流还漱石,孤情欹岸更笼沙。
小溪月引参差路,曲涧波摇冷淡花。
疏影含香低拂水,梦魂应不远故家。
邢梦璜以《疏影横斜水深浅》为题吟作了这诗。儿子万胜摇着父亲手臂要求父亲再以《暗香浮动月黄昏》吟作一首。
月上初更色未沉,香非百和见冰心。
交情淡处何妨冷,臭味亲时渐觉深。
气溢清芬如可挹,魂飞白夜总难寻。
暗投自有相知意,独坐黄昏细细吟。
父亲出口成诗,儿子万胜暗暗佩服。公元2002年12月,我赴泰国曼谷采访琼籍华人华侨生活状况,在一位姓邢的老华侨家中见到了明代海南省邢氏子孙主修的《邢氏族谱》,在族谱中收录有邢梦璜的三首诗,其中两首就是《疏影横斜水深浅》和《暗香浮动月黄昏》。
父子俩就这样在路上行行吟吟,半个月后,黄流迎来了第一位举人邢梦璜。邢梦璜的到来,是黄流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早在西汉初期刘彻欣然采纳注重儒家教化传统的董仲舒的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但是“设庠序以化于邑”在宋朝之前是与海南没有一点关系的,天宝杨炎笔下的海南还是“鬼门关”。就是到了宋代,也只有像琼山等这样的州府所在地才沾上办学的运气,而地处琼南的黄流更是一片荒野。
为官33年的邢梦璜卸任后定居黄流,对黄流来说是幸运的。举人出身的邢梦璜凭自身的学养和声望,在炎荒的黄流燃起了耀眼的儒学火炬,开始了星火燎原的历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其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淳厚之风在华夏的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为华夏文明举起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大;儒家思想及其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文化传承,树立了炎黄子孙“有教无类”的教育典范,成为中原地区立足天下的文化力量。这一点,举人出身的邢梦璜是非常清楚的。卸任后邢梦璜成了黄流的儒学传道者。河间堂中,讲学授徒;酸豆树下,劝农说礼。黄流自邢梦璜入籍开教之后,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举人和贡生将近60人。梦璜之风,山高水远。
邢梦璜定居黄流26年,26载的春风化雨,“习孔孟,儒风流衍;挥翰墨,诗书流韵”的文风在黄流悄然蔚起,难怪当代黄流文化人邢福壮先生曾叹曰:黄流自古流流韵。邢梦璜的为政、为学、为事,备受明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濬赞称:“其显而贤者耳所传者,则有宋知军梦璜,以文学政事著声前代。”
邢梦璜生前留下的《磨崖碑记》(现存部分)和《至元癸巳平黎碑记》二文,是迄今为止记录海南省元朝初期二次“平黎事件”中最原始的文字资料。此二碑记对缺乏文献记载的宋、元朝代混乱交替时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补充,凸现它的历史学及学术价值,同时也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民族压迫,越发感受到今天民族大团结的温暖和可贵!
《磨崖碑记》记载了咸淳三年(1267年),陈明甫、陈公发等人聚众造反,自号“三巴大王”,占据临川里(今三亚市区月川桥一带)等地,掳掠村落,代收粮税之事;咸淳十年(1274年),朝廷派大军大举镇压,陈明甫一度败走黄流,然后逃亡占城和交州,最终还是被俘,饱受酷刑之后身亡。
《至元癸巳平黎碑记》写的是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接受下臣的建议,为稳定海南岛中部地区的统治,主动发兵出征黎族民众的史实。元兵打完仗后,还在五指山、尖峰岭等地勒石纪念,今天的尖峰岭山脚下,还有一处刻有“大元军马下营”的梵文摩崖石刻,可谓历史的见证。“黄流”一词见于最早的官方文章便是邢梦璜的《磨崖碑记》。
据史料记载,南迁黄流的邢梦璜居住地属今天的黄流镇黄西村。现在的黄西村是海南省有名的“教授村”,邢梦璜的后裔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教授、北京大学邢峰教授、中山大学邢诒刚教授等均出自该村。《光明日报》驻海南记者站长魏月女士曾专程前来黄西村进行采访,并在该报发表了题为《文化飘香教授村》新闻报道。
公元1324年80多岁的邢梦璜病逝,葬黄流镇黄西村水井山。邢梦璜墓是《崖州志》中所记载的十六座古墓之一。如今,大凡到黄流的人总渴望寻觅到一片历史的远影,总想熏染到一丝邢梦璜的遗韵流风。
三
邢梦璜逝世47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平素慕名黄流儒风的崖州学正陈庄卸任后携眷落籍黄流,这是黄流的又一次幸运。陈庄原籍莆田市,是崖州的第二任学正。陈庄继承了邢梦璜遗风,创办了黄流义学。在这位当过崖州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的老人眼中,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事业比教育更重要、更光辉,因此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地处海南省西南的人文绿洲黄流,时刻打听从那里传出来的各种消息,最后决定将黄流作为他晚年事业的新的起点。黄流当然也成为他的终宿之地。于是,黄流文风骎日上,一时书声朗朗而起。
古代黄流,因不是政府衙门的所在地,这注定了黄流的文化教育必须要走以民间力量推动的道路。加上黄流人特有的坚忍性格、顽强毅力、进取欲念与开拓精神以及耕读传家的传统,决定了黄流长期以来存在着文化教育抱负。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持,所以古代黄流文化教育的历程是艰辛的。无论邢梦璜还是陈庄,他们必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养,来完成黄流民间文化教育发展的使命。这样的路途洒满了他们的汗水和带着血痕的深深的足印。也正是这样,邢梦璜、陈庄和后来热心黄流文化教育的士子成为黄流的跨时代的精神楷模。
最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黄流在艰难的岁月中,仍不乏出饱学之材,仍将诗词和民歌吟唱得清丽绝俗,仍将花灯娇植成中华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这些全完归功于黄流民间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元1992年起,完全通过民间力量创办的黄流镇诗文社社刊《流韵》,如今已成为国内罕见的水准较高的乡镇级文化刊物,不能不说是古代黄流以民间力量推动文化发展的精神传承。
话还是回到陈庄吧。黄流当代青年诗人黄泽超有诗云:
黄流义学/又创私教之风/之呼者也开始充斥在渴求的眼睛里/颓垣的矮墙下/朗朗书声/经久未绝……
相信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将同诗人再次返回到由陈庄老人带读的郎朗书声里。为了黄流的文化教育,为了黄流的学子,陈庄是何其伟大。以义学为炉,以教化为功,为黄流的文化教育路蓝缕。这是一种文化良知,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这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思想使然。公元2009年12月,在黄流著名书法家林尔谦先生的陪同下,我踏访黄流义学旧址,与高洁的学魂默然对晤,恍惚间见到陈庄飘逸的身影。
黄流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不但书声不辍而声名日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流迎来当代文化教育的春天。上世纪60年代初,黄流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仅次于海南省首牌重点中学海南中学。还有其创建于公元1989年的朝华文学社,曾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名列中南六省重点中学文学社团之一,在中学校园文学转入低潮的今日,竟一枝独秀艳映琼南大地。公元1991年,黄流中学以不俗的成绩被国家教委评为中国名牌中学。
历史的烟云舒展着温馨的画卷,批批优秀的黄流学子从“扁豆鲑”的苦乐岁月中走来,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著名学者孙劲草、著名航天专家陈河梧、著名雕塑家林毓豪、著名作家张跃虎、著名国学家邢福壮、著名金融专家黄虎、著名诗人李孟伦、世界体操冠军胡富芬等等,他们以黄流人世代传承的“扁担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挑起了重担,挑出了中坚。还有现在的国内外黄流籍优秀文化人,以《流韵》文化杂志为主阵地,正在黄流大地上掀起一场“流韵文化运动”,砥砺激发,交相辉映,努力提升黄流的文化精神品质,实现黄流作为一个中国乡镇的和谐与文明。
黄流,世人仰慕的文化高地。瞻前顾后,令人不得不佩服陈庄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远见。
公元1474年,响彻了106年书声的黄流义学易名为黄流萃英社学,成为当时崖州十六所社学之一。黄流义学完成了它的文化历史使命,创办一个世纪之久的义学人才辈出,文人诗赋清流汩出。黄流上空文星璀璨,照亮了从朴野到文明的文化历程。接着,黄流文化教育的淙淙流水,又由萃英社学叮咚地流了下去……。
四
说及萃英社学不得不谈乾隆的陈德昌拔贡。陈德昌出生于黄流一个贫寒农家,自小聪明,勤奋苦读,才智超人,当时萃英社学设在旧庙里,是陈德昌长年读书的地方。有一年元宵节,陈德昌在社学里勤读诗书,直到中午还没回家吃饭,他母亲便从家里把年糕、白糖送到社学里去催促他吃。由于他读书过于痴迷,把年糕沾上香灰当白糖吃了下去,被站在门边的母亲看见喝声阻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777年陈德昌中拔贡,当武英殿校录,参与校录《四库全书》。
《流韵》文化杂志有写关于陈德昌的文章,开头一段为:
公元1783年秋天,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乾隆王朝迎来了一次隆重的庆典,紫禁城的保和殿内氛围热烈,喜气洋洋,重檐歇山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中显得金碧辉煌,威震海内外的爱新觉罗·弘历正坐在雕镂金漆宝座上翻阅着历经10年编完成的《四库全书》,并向《四库全书》的编纂人员表示祝福。在些编纂人员中有一个肤色微黑,精神饱满的拔贡,他叫陈德昌,黄流人。
我之所以整段摘录下来,是因为这段文字不仅让大家读得愉悦,还能深深感受到黄流人弓弦在字里行间的自信:一个从地处南陲、封建王朝曾目之极境异域的黄流走出的陈德昌竟然同乾隆皇帝和综览全部典籍的《四库全书》联系在一起。
夜寂更深,月华如水,燕京帝城,悄然入睡。为校录《四库全书》繁忙了一天的陈德昌应该歇息一下了。但此时的陈德昌无法入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低吟穿越时空依稀传来。京城的喧闹静谧下来了,浓浓的乡愁又上来了。萃英社学烛光还在亮着吧,学子还在夜读吧。萃英社学,陈昌德心中的圣园,一个让他为饱学之士的圣园。陈德昌曾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目睹了各地的文化教育状况,深感萃英社学简陋得不再简陋了,黄流的求学士子太难了。“为了黄流,为了黄流学子,我要在京城发起集资扩建萃英社学,作育人才”,陈德昌握紧了拳头。陈德昌以文明薪火传衍不息、文化精神绵衍无尽为目标,视之为黄流的福祉。难得的一位拔贡,难得的一份情怀。
又是一个祥和的黄昏,北来的脚夫向在社学中等候多时的社学负责人递上那个浅绿色的包袱,社学负责人小心翼翼地将包袱打开——银子,又是京城寄回的捐银。哐哐哐,清脆的银子碰撞声奏响着黄流文化教育的魂曲。据史料记载,扩建后的萃英社学是一所三进室,两旁有横廊,四周有围墙的比较完整的学校。后来还开辟习武教场,使朗朗书声中多了一份习武呐喊的阳刚。公元1800年和公元1807年,萃英社学学子陈国馨、陈国昌兄弟先后中了武举。
陈德昌又继邢梦璜和陈庄之后,艰辛地实现了黄流文化教育的历史性接力,成就了黄流文化教育史上功贯今古的事业。
按陈德昌的提议,这些捐银还得用来建造一个书塔。书塔就建在萃英社学门口的教场岸上,主要供黄流学子烧化旧书废纸使其不让随地掉弃,以示崇儒。我在邢福壮先生主编的《黄流村志》读到这段记载的时候颇为感动。
古代黄流教育除了有义学、社学等学校,还有黄流乡绅办的私塾、学官祠和学堂。公元1776年,黄流孙氏乡绅在黄流孙氏汝杰公祠创办了学官祠;公元1909年又有乡绅在黄流文昌庙创办文昌学堂。
河间堂、黄流义学、萃英社学、私塾、孙氏学官祠、文昌学堂汩串成一条溪流,坚韧地淌过沙滩,穿过山地,执着地寻追充满希望的蔚蓝大海。
中国历史进入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末年。张隽举人和邢定纶拔贡两位才子成为当时的黄流的文化代表。公元1900年5月,曾在萃英社学读过书的黄流籍张隽举人和邢定纶拔贡主修《崖州志》,志有疆土沿革、气候潮汐、风土人物、典制艺文等,纂集颇详,颇有史料价值。公元1962年郭沫若先生重游崖县,寓鹿回头椰庄,始得阅此书,赞称:“在地方志志书中尚属佳制。”从艰难中走出的黄流学人主修《崖州志》,震动了整个崖州文化界。
抚今追昔,我们领略了自宋至清黄流文化教育历史主线的重要节点上的灵魂人物,触摸到黄流历尽艰辛而成为海南文化教育重镇之一的脉络。黄流先哲尊儒重学、兼收并蓄、博艺开能,黄流前贤敷扬文教、耕读传家、造福桑梓,千秋万代的不懈努力为现在的黄流成为文化名镇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石。走近他们,你将感受到一种如天风海涛又如润物细雨般的力量在精神的世界里回旋,向生命的深处锲入,这力量是黄流灵魂的象征,它是一代代黄流人在岁月的风雨中甘愿有所担当的凭恃。
五
今晨,我查阅《黄流村志》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新石器时代,黄流已有人类活动。公元1957年,广东省文物普查队在黄流海边原烟墩遗址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珠,圆形中穿孔,Ⅲ式沟石形陶网坠等,属灰砂粗陶系,红色造型。
黄流,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文明磁场!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晃动的身影;文明的火种,早就在蓝色的海风里宣布受孕。
我不由自主地从书房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向南眺望,但无法眸及黄流。
(邢代洪,邢梦璜后裔,作家,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高道村人)
参考资料
邢梦璜与文化黄流.中国文明网.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