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田镇

里田镇,位于永新县西部,东与高市乡禾川镇相邻,南与在中乡相靠,西和沙市镇相连,北与台岭乡龙门镇相邻。

里田镇全镇8626户,4.2万人辖26个村委和1个居委会,194个村民小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发展,一村一品逐步形成,支柱产业蚕桑和传统特色产业酱制品的销售产值都达千万级,200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2.6亿元,财政收入近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448元,是永新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里田镇还是井冈山革命遗址井冈山市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里田镇的真正开始和形成,据明历和清同治两个版本的《永新县志》记载,明朝时未形成市镇,东北面的钱市(现永新县莲洲乡)和箭市(现属本镇弓田村)。

明末清初在里田偏北1.5公里的梳岭里建了几个店房(现尚存店房基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逐渐将店房建于原一所“街悦亭”两侧,逐步形成后来的老街。据老街的一座石桥“悦亲桥”上有“道光二十五年秋立”碑刻记载。可见里田市镇形成年代与志书记载基本相符,距今390年(2015年5月止)。

元至顺初,始设田建制;1932年,苏维埃政府时,是全县105个乡之一;1938年全县设6区2镇,澧田是2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全县设7区1镇25乡,澧田是7区之一;1956年,撤区并乡,设1镇38乡,澧田为38乡之一;1957年复澧田区;1958年设人民公社,澧田辖南城、合田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澧田更名为镇;1988年并合田乡入澧田镇;2001年并江畔乡入澧田镇。

里田人口稠密,传说这最早有里姓和田姓先祖相继来此立籍,故冠名为“里田”,后来由于禾水河改道,靠近里田,且河道弯曲附近盛产豆子,并设有豆子集市,故将“里”改为“澧”,易名为“澧田”沿用。

行政区划

永新县历史名镇和最大的农村建制镇。里田镇辖26个村委和1个里田居委会,194个村民小组。全镇下设党支部40个。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里田镇位于永新县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8′,北纬27°1′.平均海拔145.2米。北接高市乡、台岭乡、龙门镇,西毗沙市镇,东邻禾川镇、埠前两镇,南接三湾乡、在中乡。距离县城约14公里。

地形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禾水由西向东流经境内到里田再折向南流至双江口与汉江汇合直下。

气候水文

气候,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温湿润,四季分明,一月份均温6.2℃,七月份均温28.9℃,年均温18℃,日平均气温≥5℃的积温为6272℃,≥10℃的积温为5546.3C,无霜期约270天(从二月下旬到十一月下旬);

水文,年降水量1441.9毫米,冰冻、寒潮现象均有,但为期极短。

自然资源

水能

1970年竣工的枫渡电站位于永新县里田镇芰田村枫渡自然村,年平均发电量4044万千瓦时,年利用时间4493小时,保证出电量1966千瓦,装机容量9000千瓦。

植物资源

桑树:1972年在里西村首次集体种桑60亩,1986年突破8000亩,产鲜茧18000余担。

荸荠:田味、弓田的荸荠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居全县之首;

油菜:以冬季农业生产为主的汤溪、下王、田丰、成都市、南城等村油菜及其它冬季物作种植颇有特色。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8月4日,里田镇共有9472户41586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是全县最大的农村建制镇。人口增长率为6.6‰。

民族

2015年,里田镇民族以汉族为主,有5个少数民族,共252人。其中:苗族241人、彝族3人、满族3人、瑶族2人、达尔族3人。

经济

综述

里田镇党委、政府实施“工业强镇,商贸旺镇,蚕桑兴镇,诚信立镇”发展战略,为全镇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组织保证。以镇缫丝厂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以小城镇开发和商贸城建设为载体,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蚕桑已成为本镇的一项农业支柱产业,年产鲜茧300多吨,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在省内享有盛名。传统特色产业枧田酱制品以“公司+农户”为经营模式的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其产品畅销全国,年销售产值近千万元,现已成为永新县农村经济的亮点。200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2.6亿元,财政收入近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448元。

第一产业

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为不断发展,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逐步形成。

酱制品产业。枧田、西陂等村的酱制品名闻县内外,为永新“和子四珍”的拳头产品,据《永新李氏族谱》载:公元1487年,李氏基祖天麟公吉安市迁徙至永新枧田村开始了酱制品加工至今519年。枧田酱制品—酱姜、酱萝卜,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消暑止渴补肾强心、生津利尿之功能,乃居家待客和馈赠之佳品,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地区以中国各地。2006年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和卫生食品检验结果表明,无任何化学原料,获“注册号”:3624302200366,执行标准:AVYTT001—2006;标签认可号:36083010—2006;可以大规模生产销售。200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仅枧田一个村,从事酱制品加工的就有198户农户,年创产值逾千万元;合田村的鱼苗繁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是茶陵县莲花县、安福、宁冈和本县的主要鱼苗供应地;田味、弓田的荸荠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居全县之首;华山、合田等村的反季节蔬菜渐成规模,效益初显;汉山、汤溪、田丰、平原、里田等村的果业生产选种优良,前景看好;九西、江南、双江、洋溪、里西、横楼、草市坳等村的蚕桑生产技术成熟,规模不断壮大;以冬季农业生产为主的汤溪、下王、田丰成都市、南城等村油菜及其它冬季物作种植颇有特色;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蚕桑产业。蚕桑生产扬优成势,1972年在里西村首次集体种桑60亩,里田镇蚕桑历时34年,规模逐年壮大,80年代中期,蚕桑生产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桑园面积有个大幅度的提高,1986年突破8000亩,产鲜茧18000余担,是年,在镇里创建了永新首家缫丝厂,企业占地近20亩,下设5个办公室、5个车间和1个收茧站,企业员工200余名,年产值1200万元,年税利100万元以上。如今蚕桑生产成为里田镇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不断推广良种良法,淘汰杂交桑和不宜桑地段的桑园,蚕桑生产得到进一步巩固,涌现了一大批种桑养蚕大户。

第二产业

1966年6月动工兴建,1970年竣工的枫渡电站位于永新县里田镇芰田村枫渡自然村,建筑面积307.7万平方米,水库从三湾汗江大桥至枫渡全长19公里,是我国第二座坝内式厂房水电站,系吉安市统一管理的中型发电水库,总投资1690.44万元,控制流域面积890平方公里,截流水库总库容0.5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29亿立方米,设计高水位169.5米,工作水位28.5米,年平均发电量4044万千瓦时,年利用时间4493小时,保证出电量1966千瓦,装机容量9000千瓦。

第三产业

里田镇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事业兴旺,服务设施齐全,镇区面貌日新月异,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浙赣铁路分文线与高雄—成都公路结伴而行贯穿镇内,与相邻乡镇皆有油路相通;镇区内百年老街与新建街区、商贸城相谐成趣,既有历史的古朴,又显现出新时代的生机。镇区商贸城占地16000平方米,其中墟棚面积3600平方米,商贸城店面120套,吸引了临近乡镇的群众到此逢墟赶集。建成了以胜利路、希望大道为纵,阳光大道、杨珠路、台岭路为横的二纵三横街道格局,驻有镇政府、法庭、派出所、中小学、医院、药店、粮管所、邮政、电信、营业所、供销社、信用社、工商、税务、电视站、养路队、收费站、兽医站、变电站等20余个单位,创办了缫丝厂、电站、自来水公司等镇办企业,加工业和美容美发、餐饮、个体工商等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天天逢墟,市场繁荣。

社会

教育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初级中学两所,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6所,村小6所。全镇现有在校初中生1800人,在校小学生2600人,教职工中学90人,小学137人,校园用地面积中学79200米,小学103009米。

永新县里田中学是经吉安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一所公办普通完全中学。学校坐落于县城西侧14公里处的里田镇,校园面积4万余平方米。永新里田中学现代化教育气息浓郁:电脑室,图书室,实验室一应俱全。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23人。在校学生2千余人。

卫生

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升。2005年新建了占地32亩的中心卫生院,逐步形成了以镇卫生院为中心,各乡村医疗点为基础的覆盖全镇的医疗卫生网络.镇卫生院现有床位50个,从业医护人员50名。乡村医生持证上岗人数21名,持证上岗率达100%。

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改善。2005年投资70万元在芦溪新建敬老院一所,撤销原有4个敬老院,将原有供养人员48名集中供养,现人均月生活费达160元。新建敬老院设施完善,条件优越,供养水平大为改善,并投资数万元购置了简易路径健身器材,让老年人欢乐、健康安度晚年。

其它社会事业健康推进。2002年镇投资3万元改造原老电影院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至现在发展分会17个,支会11个,并在田味、枧田、江南、里西村建有门球场,老年协会经常组织会员开展学习、健身等活动.民间文艺活动非常活跃,成立了里田镇“红土情”农民剧团;居委、枧田、田味等行政村组建了歌舞队、“三角班”小剧团,经常性的举办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基础设施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截止目前,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农村电网改造覆盖了里田镇的所有自然村;通讯事业迅猛发展,通讯信号实现辖区全覆盖;随着“户户通”自来水工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自来水也逐步走进农户。

文化

红色文化

里田镇是井冈山革命遗址井冈山市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到这里开展土地调查,反围剿斗争等革命活动,著名的“塘边分田”就发生在本镇。境内山青水秀,风景怡人,禾水自西而东纵贯全镇,滋润着两岸如画美景。红枫湖畔群山掩映,树木丛生且不乏珍稀树种,泛舟其中,溯游而上,可直达“三湾改编”所在地三湾乡,实乃旅游休闲之佳境。

长寿村

永新县城西偏北14公里的里田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田味村。位于里田镇镇中心东北方向,距高雄—成都公路0.5公里;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青山绿水环绕。田味村仅有2416人,其中80岁以上36人,90岁以上8人,百岁以上5人,占总人口的0.206%。超过了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长寿之乡”的评审标准,是个名副其实的长寿村。保持着邻里、家庭的和睦关系以及勤劳健身,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命在于运动成就了田味村这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代表人物

王学清

1914年—1998年,1955年授少将衔。江西省永新县里田镇洋湖村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电话队政治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第十二团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队政治指导员,第二分校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二分校政治部训育科副科长,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队列科科长,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游击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第九军分区参谋长,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晋中军区独立第五旅副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沉陵军分区司令员,空军第一航空预科总队总队长,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颜文斌

颜文斌(1915—)江西省永新县里田镇匡塘村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第十七师排长,第五十一团连副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连副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七大队连长,特务团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十四旅七十团副团长,第五师十五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八路军第115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沈阳军区黑龙江垦区第一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周平

周平(1916—1938),男,汉族,原名兵卿,澧田镇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营长等职。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他是其中一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射击教员,山西大学游击战术教官,干部教导队队长。1937年冬,任战委总会游击第一总队长和第一支队长。1938年4月,在文水县、汾阳间太汾公路上,周平率部几乎全歼从文水出发的日军百余人,只敌酋单身逃回文水。5月,率部深入太原市,在铁路线上活动,使敌人放弃此运输线。周平的指挥才能使日寇惊服,在缴获的文水日军向太原日军所作报告中,特别指出周平在作战指挥上的高度灵活性。周平非常注重干部的培养教育,当时除少数中国工农红军老干部外,大多数中下级干部都是新手,作战经验缺乏,每部署战斗之后,他总亲临前线检查,纠正缺点,使各级干部的指挥能力迅速提高。1938年9月13日,在与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因周平战绩卓越,党中央和毛泽东传令嘉奖。续范亭为周平烈士题词曰:“欲遂平生志,不顾命和家。但愿血和泪,浇灌自由花。”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