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

窦娥(原名:窦端云),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女性角色,原型源自《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她是封建社会中的平民妇女,既善良朴实、安分守己,又不畏强权、性格坚韧。

楚州书生窦天章因无法负担进京赶考的费用,将女儿窦端云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后改名窦娥。丈夫蔡昌宗去世后,窦娥与蔡婆婆一起生活。后来,蔡婆婆在外讨债时被赛卢医陷害,张驴儿父子救了她。张驴儿以此强迫窦娥与他成婚,窦娥拒绝后,张驴儿试图毒死蔡婆婆,却误杀了自己的父亲,并诬陷窦娥杀人。窦娥为保护婆婆承认罪行,被判死刑。临刑时,窦娥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三年后这些事应验。窦天章后来担任廉访使到楚州,重新审理案件,为窦娥平反。

角色起源

窦娥的原型来源于《列女传》中郯城县东海孝妇的传说,而窦娥的形象则是关汉卿依据这一传说创作出的。

角色经历

窦娥三岁时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一位贫困的秀才。为了筹集上京赶考的路费,窦天章将年仅七岁的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时结婚,不久丈夫蔡昌宗去世,她便与蔡婆婆一起过着清贫而孤苦的生活。善良的窦娥原本打算安守本分,与蔡婆婆相依为命,度过余生。随后,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债,不料赛卢医企图勒死她并赖账,正巧路过的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婆。张驴儿父子以曾救过蔡婆婆为借口,闯入窦娥家,强迫她与他们成婚。蔡婆婆面对威胁准备屈服,但窦娥坚决反抗,并讽刺蔡婆婆的软弱。

为实现占有窦娥的目的,张驴儿买来毒药想毒死蔡婆婆,结果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威胁窦娥。窦娥为了捍卫自己的贞洁与尊严,拒绝嫁给张驴儿,宁愿被判“官休”,因为她依然抱有对官府公正的幻想。然而,楚州知府桃杌在预设窦娥有罪的情况下,对窦娥进行刑讯逼供,强迫她自证其罪。太守命令道:“人若不打不招,给我拿大棍子打!”他认为三天之内,任何人都能被逼迫承认。 然而,性格刚烈的窦娥坚持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宁死不屈。为了迫使她屈服,太守转而对蔡婆婆动刑,威胁窦娥。考虑到婆婆年事已高且体弱,窦娥为了保护婆婆,不得不按太守要求认罪。

窦娥在被迫招供并画押后,太守下令将她戴上枷锁,关入死囚牢中,并决定次日判处她死刑。窦娥在赴法场的路上唱道,质疑天地是否能分辨清浊,并指责封建社会的黑白颠倒。在她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是她的鲜血会飞溅到悬挂的白练上;二是三伏天会降下瑞雪掩埋她的尸体;三是楚州会发生三年的大旱。窦娥的冤屈终于感动了天地,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参政知事,随后来到楚州。窦娥的鬼魂前来告状,最终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惩处,首恶张驴儿被斩首,赛卢医被发配充军,桃杌被革职永不叙用。

角色形象

身份设定

窦娥是封建社会中的一名普通妇女。

性格特征

窦娥既善良朴实、安分守己,又性格坚韧、不屈服于压迫。在面对胁迫时,她坚守妇德、不畏强权,能够分辨是非。她并非一个任命运摆布的弱女子,身上展现出反抗不公的勇气。尽管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但她仍表现出反抗的特质,展现出一种既接受命运又不完全屈服的矛盾性格。

角色关系

形象分析

自古以来,不屈不挠、坚贞不屈是人们歌颂的美好品质,但是窦娥越是具有反抗精神,越是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许这就是“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善恶和生死 产了错位,窦娥的反抗越是强烈,她的人生越是悲惨,反之,窦娥的人生越是悲惨,越是能迎合人们心中的 孝妇、贞妇的女性形象,其悲剧效果就越是具有感染力。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戏剧作品

相关评价

窦娥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首先,她恪守封建道德伦常,尽孝守节,好女不嫁二夫;其次,窦娥是孝顺善良的,公堂之上,窦娥本来是忍受毒打决不肯屈招的,但当糊涂官要当着她的面毒打蔡婆婆时,她为了保全蔡婆婆的性命才挺身屈打成招,招致死刑;最后,窦娥是刚强的,是富有斗争精神的,面对张驴儿的要挟,她不肯屈服,面对行刑,她以三桩誓愿,做出了最后反抗,成就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反抗者的悲剧形象。

窦娥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形象。蔡婆婆在她小时候从贫穷而缺少赶考盘缠的父亲那里把她买为儿媳,十几年来父亲未归,丈夫病死,婆媳二人相依为命。虽然蔡婆婆从前的行为可以说是乘人之危,但是十几年来蔡婆婆对她如自家骨肉一般,因此窦娥对蔡婆婆也有感恩之情。在生死关头,窦娥放下了蔡婆婆强买自己让自己十几年见不到父亲的旧怨,选择自己蒙冤而死换取蔡婆婆的生命,报答蔡婆婆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窦娥在关键时刻舍怨报恩,可见窦娥是一个恩怨分明的形象。同时窦娥也是一个善良而又凄苦的形象。但同时,她也是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一个女子,不逆来顺受,在面对张驴儿父子时,她恪守贞洁,宁死不从。在男权当道的社会,女子本来就是没有地位的,但窦却敢于为自己的人格和命运反抗,这是极为可贵的。但当自己的蔡婆婆遭受皮肉之苦时,她又不顾一切宁可使自己遭受不白之屈冤死,也要救养大自己的蔡婆婆。

参考资料

夜读 | 《窦娥冤》背后的元代政治温度.微信公众号.2025-02-07

【文化】窦娥的冤案是如何形成的.澎湃新闻.2024-08-05

“东海孝妇”出郯城.“东海孝妇”出郯城.2024-09-16

窦娥冤.豆瓣读书.2025-02-07

醉乡记 金锁记.豆瓣读书.2025-02-07

窦娥冤(1959).时光网.2025-02-07

六月雪.央视网.2025-02-07

晋剧全本《窦娥冤》2-1 张桂英.腾讯视频.2025-02-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