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

青衣是戏曲中旦行之一,一般扮演端庄文静的已婚青年女子。青衣在旦行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也被称为正旦。其剧服常为黑色,黑色在古时被称为“青”,故名“青衣”。

宋代歌舞表演中,旦行开始出现;元杂剧时期,“旦”脚作为脚色名目首次出现,开始演绎故事和正剧人物;到了明朝时,正旦(青衣)作为女主角的地位逐渐明确。初期的青衣行当以唱为主,不重做表,涌现了大批杰出演员。20世纪20年代王瑶卿梅兰芳对青衣行当做出了改革,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入到青衣表演中。到了20世纪50年代,张君秋又融合了四大名旦的特点,为青衣的发展更上一层楼。青衣的年龄从青年到中年跨度不等,主要表演原则是以唱为主,并将戏曲中的唱、念、做、表进行了融合。其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多表现为端庄沉稳,大方秀丽。青衣的念白一般都是念“韵白”,虽诸功兼重,主要发挥在唱功上。

青衣按流派主要可分为梅派青衣和张派青衣。梅派唱腔质朴清新,刚柔并济,具有自然中和之美,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生死恨》《四郎探母》《苏三起解》等;张派唱腔则刚健委婉、俏丽清新,代表作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等。京剧青衣位于旦行之首,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作家毕飞宇于1999年创作的京剧题材小说《青衣》在文学界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获2000年最佳中篇小说奖,并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并且该小说还被改编为电视剧、舞剧、京剧现代戏等作品,影响颇广。

名称由来

青衣在中国戏曲行当中属于旦角,是最注重唱功的角色之一。在旦行中青衣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也被称为正旦。在剧中,大青衣扮演的角色一般为端庄文静的已婚青年女子。

在表演悲剧人物和社会底层人物时,剧服常为黑色,黑色在古时被称为“青”,故名“青衣”。有些地区也会把“青衣”和“正旦”合称在一起,称为“青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

历史沿革

旦行最早出现在宋代歌舞中,在元杂剧时期,“旦”脚作为脚色名目首次出现,开始演绎故事和正剧人物。明朝时,随着明传奇的兴盛,旦行的分化趋势在剧作和演出实践中逐渐显现,旦脚开始逐渐确立正旦(青衣)作为女主角的地位。

1790年,京剧形成的初期,青衣以唱为主,不重做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青衣演员,如胡喜禄朱莲芬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陈德霖等。

到了20世纪20年代,王瑶卿梅兰芳突破了传统青衣只注重唱工、对身段表演并不很讲究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入到青衣表演中,丰富了青衣行当的表演技巧。与此同时,尚小云程砚秋等独具风格的青衣演员也出现在京剧舞台上。

到了20世纪50年代,张君秋在演唱上融合了四大名旦的特点,形成了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表演风格。

基本特征

演唱特点

以唱为主是青衣的主要表演原则,青衣将戏剧表演中的唱、念、做、表有机的进行了融合,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端庄沉稳,大方秀丽。青衣所扮演的角色大多都是贞洁烈女、贤妻良母等正面的女性角色,所以在表演上会采用轻柔的动作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能在展现角色娇柔一面的同时感受到演员的表演功底与实力。

“小嗓子”是青衣主要唱腔,俗称“假嗓”。假嗓对比真嗓难度更高,假嗓的音调更高,在发音时喉口会随之缩小,音调也会在喉咙部位上升时而上升。在戏曲表演中大部分的演唱都是由青衣来完成,因此表演的演员需要有极好的唱功。青衣要求用丹田之气演唱,有气息了气息的支撑声音才能更加洪亮。在吐字方面,要求“以字行腔”,需要字正腔圆、字字入耳,需要掌握多种技巧。

表演特点

在戏曲的表演中,用眼神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演员的必修课。青衣也需要用到这种技巧,要是用不同的眼神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还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美。青衣所代表的人物大多是封建社会中的年轻已婚女子,在塑造人物时需要表现出她们的小心翼翼,稳重端庄的特点。入《武家坡》中王宝钏在面对薛平贵时总是回避对方的眼神,不经意的对视一眼,目光也不可以久留。《贵妃醉酒》中眼贵妃的眼神更加多样,由最开始的高高在上,到后面的微醉,与不愿露出感伤,演员眼神的一系列变化都是深化“深宫怨”这一主题的主要手段。

角色特点

大青衣演绎的人物大多为稳重、正派的人物,动作幅度比较小,所以青衣的身形稳重端庄。青衣的表演空间不大,一般都是坐着完成的,原因是受到过去传统封建礼数的影响,因此青衣的表演空间有一定限制,基本形态是一臂横在胸部与腹部中间,另一个手臂则放于一侧。后来经过一系列京剧大师的改革,青衣的表演空间逐渐扩展,但与刀马旦、花旦对比来说,青衣身形依旧端庄稳重。

青衣主要以刻画苦难悲惨的角色为主。情感表达对青衣来说尤为重要。表演者必须理解该角色的情感,以真切、委婉动人的演绎方式抒发情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青衣演员需要将自己完全代入到角色中,真实地演绎出“面布愁云”“眼含哀思”之象,让人深刻感受到该角色的情感。青衣演员需运用哀怨凄楚的戏文曲调和哀鸣的声腔进行演绎,让观众感受到该角色的悲伤。所以,在戏曲中,青衣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

青衣多穿着青褶子,其扮相清苦,身穿黑褶子,用来表示社会底层的贫穷妇女。近些年来被灰褶或灰蓝褶取代。除此之外,一些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祭江》中的孙夫人等,也属于青衣行当,演员一般身着女蟒、花帔、素褶等。

主要流派

梅派青衣

“梅派”是由梅兰芳(1894-1961)创立的旦角青衣流派,是京剧旦角行当中形成最早的流派,梅派唱腔质朴清新,刚柔并济,具有自然中和之美。梅派唱腔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将京剧旦角艺术推向新的艺术高峰,他开创了一个旦角艺术流派兴旺发展的新时代。继梅兰芳之后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旦角艺术流派相继产生,他们共同营造了京剧发展的鼎盛时代。梅派青衣的经典剧目有《贵妃醉酒》《生死恨》《四郎探母》《苏三起解》等。

张派青衣

张派是京剧艺术大师、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创立的京剧青衣流派。张派是继四大名旦之后,现代京剧旦行中最有影响,流播最广的流派。张派的唱腔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具规模,70年代定型称派,以王派(王瑶卿)的唱腔为基础,合梅(兰芳)、尚(小云)两派的唱腔,兼收黄桂秋程砚秋等诸家之长,加以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而来。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艺术特色曾令张派风靡一时,多为中青年女演员所模仿,门徒甚众。

张君秋丽质天成,扮戏有雍容华贵之气,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张君秋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

张派的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庆顶珠》《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

价值和影响

京剧青衣位于旦行之首,其艺术成就也巨大。在中国京剧的经典剧目中,青衣基本都是主角,例如《二进宫》的李艳妃、《玉堂春》的苏三等,与此同时,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大都为青衣或兼演青衣,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青衣表演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唱、念、做、打这四个关键要素,能将角色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观众,给观众带来特别的审美感受。对于戏曲而言,青衣清丽、圆润、柔美的唱腔具有独特的魅力,能让观众流连忘返,感受到该角色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和哀婉缠绵的情感。

相关作品

1999年,作家毕飞宇创作了以京剧行当青衣为题材的小说《青衣》。小说讲述了青年女青衣筱燕秋因为《奔月》里的“嫦娥”一角一举成名,又因年轻气盛得罪师长,被逐出京剧团。20年后,筱燕秋遇见学生春来,重燃了艺术激情,《奔月》得以重排,但春来最终取代了筱燕秋的位置,登台“奔月”的故事。《青衣》发表当年,就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曾获2000年最佳中篇小说奖,并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随后,该小说依次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剧、京剧现代戏等作品,影响颇广。

参考资料

..2023-12-23

国家京剧院一团于魁智、李胜素携《红鬃烈马》,来汉做客“戏码头”.腾讯网.2024-03-13

万晓慧:她为京剧而生,京剧让她绽放.国剧精粹.2024-03-13

..2024-03-18

..2023-12-23

走近京剧.北京京剧院.2023-07-16

京剧的行当有哪些?——生旦净丑,戏如人生. 国学网.2023-11-29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张君秋专辑.张君秋纪念官网.2024-03-18

青衣.豆瓣读书.2024-03-13

毕飞宇《青衣》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中国新闻网.2024-03-13

毕飞宇小说改编京剧《青衣》进北大.人民网.2024-03-13

毕飞宇为什么说舞剧《青衣》最接近小说,王亚彬就是答案.澎湃新闻.2024-03-13

京剧与皖江的历史渊源.安徽戏剧网.2023-08-04

听梅兰芳那些令人动容的故事.国粹京剧网.2024-03-18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京剧张派艺术再添传人.长沙晚报网.2024-03-18

何以经典:梅兰芳《霸王别姬》首演百年影展.澎湃新闻.2024-03-13

豫剧大师阎立品再传弟子在郑演绎经典剧目《秦雪梅》.河南文化网.2024-03-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