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又称为“彩调剧”“打对子”或“对子花灯”,通常指元宵节供观赏的灯,属于灯笼的一种,是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装饰性传统工艺品。
花灯起源于西汉,兴盛于唐,到了宋代已经遍及民间,已有2000多年历史。花灯在古代是主要的照明工具,而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灯笼则成为节日上的点缀,它通常用纸或绢作外皮,由竹或木条作骨架,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成为照明和装饰工具。花灯种类繁多,可分为装饰性花灯、实用性花灯、主题性花灯、娱乐性花灯等多种类型;在不断的发展中出现了宫廷特艺派、民间派、艺匠派、现代派等流派;它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由花灯衍生出来了点花灯、游灯会、猜灯谜等民俗活动,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祈求一年的好运气与幸福。
花灯是汉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己的价值,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
历史发展
起源阶段
关于花灯的起源,学界有多种说法,各执一词,有学者认为西汉时,刘恒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到刘彻时又将东皇太一的祭祀活动定在这天,彻夜点灯的习俗由此开始。东汉明帝提倡佛法,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观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必须悬挂彩灯,至此家家悬彩,户户点灯,这种佛教礼仪节日也逐渐成为中国民间的重大节日;有学者认为元宵节点花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彩调剧说”, 道教认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而主管上元的天官喜乐,因此上元节这天要燃灯以示庆祝;有学者认为;还有学者认为点花灯起源于汉代的火把节,汉代乡间民众持火把在田间驱赶害虫,希望以此来减轻害虫危害获得好的收成,并逐渐由点火把而演变为点花灯,这是民间普遍令人信服的说法。
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动植物和矿物的油蜡来作采光的灯,根据古代文献《周礼·司恒氏》的记载,周代时出现了烛灯;战国时,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制作精巧,这在屈原的《楚辞集解》以及《艺文类聚》中便有记载。从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陵中发现的两件铜灯便是“华英”灯盏的代表作,一件是铜人两手执灯盏,人头是银制的,还安有两颗黑宝石的眼球。另一件是十五盏铜灯,以一树为灯杆,上面有十五个灯盏,树上和树下还塑造出一群动态各异的猴子,较为生动;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铜灯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体现了卓越的设计匠心和艺术构思。
花灯的发展历史与元宵节观灯、赏灯的习俗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文乐书》记载,这活动最早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提倡佛法,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尊敬,下令在元宵节张灯燃烛,从黄昏直到天明。百姓都到皇宫附近观看,这就是元宵夜游观灯的由来。汉代司马迁建议刘彻修改历法,在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此后,各地都兴闹元宵、赏花灯的活动,它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最早只是佛教礼仪,只有皇室贵族、富豪人家正月十五晚上在御街两旁和自家门口张灯结彩,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和度诚;后来,传至民间,元宵节灯节几乎没有任何宗教的痕迹。元宵节观灯,在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那时有棉花灯、漆灯,或燃香、或燃蜡,火树银花、灯月交辉,不论京都华苑之地,还是乡村小衡之内,都充满了灯的风采,到处是灯的山,灯的海。
鼎盛时期
唐朝时,元宵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李隆基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大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唐朝之后北京、西安市、洛阳市、苏州市、杭州市、福州市、潮州市、成都市、广州市、泉州市等十大城市的花灯活动尤为盛行;到了宋代,花灯发展到了新的高峰,样式变化万千;明清两代时期,花灯越出越奇,云南省和丹阳市的料丝灯、南京的夹纱灯、杭州的羊皮灯、江苏的麦秸灯等都各具特色。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根据《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集中艺人组织工厂生产花灯的地区,如江苏、北京、福建省、广东省、上海市、安徽等地,大体都保持着地方特色,发展较大的还是福建与广东两省;1954年,著名艺人李尧宝吸收传统技巧,将料丝与纸工艺结合,生产了解放后第一盏多角料丝灯,由165个纸制等边三角形组成,外镶玻璃珠,灯光透过纸上刻出的花纹,玻璃珠闪烁异彩。多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造了劳动光荣灯、馨灯、多角灯、五灯、卷书灯、绣球科灯,并改进灯架结构,使用新材料,创作出双面印花布灯、刻纸吹塑灯等,在民间花灯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广东佛山市花灯,不仅保持了明代“纸马火龙”的热闹风采,而且在装饰技巧上更胜一筹,艺人们将佛山铜衬剪纸用于花灯,又用绿色野生七彩绣球、排穗、明镜、彩胶片、婆络等,增强金碧感,滨染出一派富丽气氛;浙江省的碳石灯彩,亦是江南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制作的《龙舟灯》,长180厘米,宽28厘米,全身总针刺20万孔,龙身纹鳞隐现于灯光下较为含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花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百出,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花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动、光、声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使华夏工艺的奇——古老的花灯艺术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新时代的勃勃英姿。
种类
装饰性花灯
装饰性花灯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观赏、娱乐、美化环境,它是一种富于装饰性的工艺美术品。它具有两个特性,一是它表现在对生活的美化。春节和婚寿喜事,悬挂起各种花灯,增添节日气氛,在宫殿、厅堂、馆舍里挂起宫,更会显得雍容华贵;二是它的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装饰性,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各种宫灯、纱灯和制作精良的特种工艺灯都属装饰性花灯,如杭州市的九莲灯、北京的红木宫灯、古瓷花格宫灯、上海市的水晶龙舟灯。而一些少数民族用灯彩在集镇上装饰成弯形桥梁,它绚丽多彩,蔚为大观。
实用性花灯
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花灯实际上也具有装饰性,但由于它们首要的是以实用为目的,是用花灯艺术作为手段令其有美的造型,因而归于此类,旧时手提花灯、戳灯、台灯等即此;另外,有一种用于商业活动和文体活动的广告花灯。它充分利用传统的灯会活动和花灯形式介绍商品,宣传信息。古代商家门前的帽子灯、标记灯等亦属此例。现代广告灯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潜江市的神州灯、金奖园林日本清酒灯和哈尔滨市冰灯游园、泉州市闹元宵文艺彩车等。
主题性花灯
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成语故事、民间传说、时事新闻以及民族英雄等为题材设计制作的花灯,它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有明显的思想内容。这种花灯多见于灯会活动,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就取材于《西游记》的故事。
娱乐性花灯
娱乐性的花灯是以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游艺性为主,寓教于乐。早在宋代以后,每到热闹的元宵节,人们常在那些花鸟虫鱼、百态千姿的彩灯上,写有包罗万象的新奇谜语,吸引着男女老少,使他们苦苦寞思,达到娱乐的目的。这些写在彩调剧上的谜语,就称为“灯谜”,写有灯谜的花灯就属娱乐性花灯,如民间舞蹈和民间曲艺的百花园中,有不少是利用花灯形式进行舞蹈和演唱的,如商南花灯、吉安鲤鱼灯、四川省车灯、荆州市滚灯等。在众多的民间彩灯中,江西吉安的鲤鱼灯别具一格,它形体小巧,头尾能动,内装电池照明,舞时轻盈洒脱,伴以唢呐曲牌与打击乐演奏,表演气氛十分红火热烈;另外,文体活动中还有舞龙和北京特有的桶形宫灯风筝舞龙,又称龙灯,一种是布做的,不亮。另一种是分节龙,一般是七节或九节,最长的有三十多节,用竹扎纸糊,每节装上灯或点上明火。
流派
宫廷特艺派
宫灯是起源最早的灯的装饰艺术,是花灯艺术之母。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统治阶级掠夺、占有劳动人民美的创造,使花灯艺术为他们所享受,形成了上层社会的一套宫廷花灯。而劳动人民在被奴役、被剥削的情况下,仍然尽可能地创造自己生活里的美,所以宫廷花灯仍然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气质。宫廷花灯在历史的变革中仍然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现在制作的六方宫灯同明清遗留的产品,虽然外形结构变化不大,但工艺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在雕刻上,过去的龙头、花牙呆板粗拙,而现在则雕刻细腻、富有生气。在画屏的图画上,过去由于为皇帝等少数统治者服务,内容贫乏单调,而现在,艺人们运用中国画写意和工笔两种技法,绘上了青山绿水、花鸟虫鱼、亭台楼阁,图案非常丰富。现在宫灯的造型也在不断改进、变化。由单一的六方形演变为盘折形、斗形、心形、葫芦形、钟形、花篮形等,它既保持了宫灯的艺术特色,又别致新颖。另外,宫灯骨架除了烫蜡之外,还增刷了漆皮,使之亮度增加,而且久不褪色。近几年用塑料或有机玻璃制作的宫灯更是典雅、华贵。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宫灯生产早已由朝廷造办处解放出来,遍布全国各地,如北京宫纱灯、上海市宫灯、嘉兴市宫灯、洛阳市宫灯、广州市红木雕花宫灯、四川安县木雕宫灯、黑龙江省通河宫灯、哈尔滨市宫灯等。
民间派
民间花灯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经过专门的训练,创作都带有业余的性质,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扎出的花灯,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间花灯大都是结合婚嫁喜事和传统节令制作的,主题以歌领生活为主,在形式上表现了强烈的装饰性,一般都是腹扎纸糊,或者就地取材,利旧利废。在制作技艺上虽然并不纯熟,但粗放有力,不矫揉造作;因为区域经济、文化、风俗的制约,民间花灯在样式和风格上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同时,群众在制作花灯的时候,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借鉴,而在历史上,又有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每个地区的民间花灯,实际上是一种带有群众性的集体创作,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既在集体创作中发挥,又充实和丰富了集体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艺匠派
因为花灯的审美趣味受到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使得花灯艺术又从上述灯品中分离出来,有的表现了浓厚的民间特点,有的则不过是一种技艺的“加工”。艺人们制作的产品要投其所好而制作花灯,他们为了提高花灯的商品价值和竞争能力,他们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灯品质量。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替期间宫廷花灯艺人流落民间,靠手工艺参与灯市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匠花灯的艺术风格。它既有宫延花灯的古雅、庄重、华贵和讲究精雕细刻的特征,又有民间艺术生动活泼、装饰性强和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现代派
现代派花灯是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灯会活动,他们充分发挥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花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花灯。它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花灯艺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精致、清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
题材和式样
题材
花灯艺术千百年来久传不衰,深受群众欢迎,除了它的光色及其造型的装饰趣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取决于它非常广泛的题材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需要有着不同的题材内容,它同当时当地群众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有密切关系。它有表现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题材,如《党徽灯》《国魂灯》;有表现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的题材,如哪吒闹海、唐僧取经、七品芝麻官;有花鸟虫鱼、家禽走兽题材,这类题材为群众所熟知,为群众所喜爱。它不仅表现出生活情趣,而且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有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题材,这类题材多是采用谐音、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反映主题,它把文字、花鸟、动物、器皿等形象,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构成花灯平面形的装饰或立体形的灯体。这类花灯,托物寄情,概括力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如二龙戏珠灯、凤舟灯;还有书画、灯谜、广告、标记、建筑艺术、科技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题材。
式样
花灯的款式很多,常见的有九种,吊灯是一种上部吊着、下部腾空的花灯式样,在花灯中以吊式居多;座灯是座落在地上或者是水上的灯,如水上金鱼灯和古城灯,这种灯的下部一般都制有一基座,多见于灯会;立灯是花灯的基础在地上,有的插着,有的做有立脚站立着;壁灯是靠着墙壁悬挂陈列,呈扁方形,和皮影戏台相似,灯面上常画以工艺淡彩、版画,或剪纸人物故事的连环画;提灯是一种能够拿在手上玩耍的花灯,又叫手灯,这种灯一般都比较小巧并安有手柄或手控制光源的装置;台灯体积小巧,工艺精细,如华表台灯,灯柱和灯座是红木的,上面雕着一条游龙盘旋而上,四周还有朵朵浮云,再配上秀丽的纱罩,给人以舒适之感。戮灯是放在坐椅两旁或床头的,如配有龙头吊杆的球灯等。悬空灯灯体既不落地,也不吊着,而是通过物理办法把灯悬在半空中,一是安在风筝上利用风力放上天空,一是将灯装上氢气球腾空。另一种是火燃烧后产生的上升气流把灯冲上天;道具灯是专门为各种戏剧、舞蹈节目和其它文化活动之需要而制作的,样式较多。
制作工艺
材料
准备刀、锯、尺子、酒精灯、纱布、钳子、剪子、彩笔、木刻刀等工具。工具刀供制作花灯的竹制骨架用,尺子用来测量骨架尺寸和彩纸尺寸,酒精灯用来烤弯竹条,钳子用以绑扎骨架、掐断铁丝,彩笔用来绘画,木刻刀雕刻花灯骨架;此外还需准备竹条、彩纸、棉纱、单光纸、糊、颜料、线、铁丝等材料。
制作
制作时首先绘图纸,将所要制作的灯笼的立体图纸画出来,计算好所用竹子的数量、长度及弯度;按照图纸所绘,用工具刀将竹子抛成细条,然后在酒精灯上烤半个小时,在阴凉处放干;按照图纸用铁丝扎成灯笼的骨架,注意灯的底部要用铁丝做一个十字网,中间留出一截铁丝用来固定蜡烛:用彩纸将灯笼糊住,一般糊两层,糊的时候用刷子将糨糊刷平。干燥后,可以用彩笔在灯屏上绘画,最后在灯的顶部拴上细线或竹竿以方便手提或悬挂;现代花灯的制作融人结构、力学、电学、美学、材料学等专门学科以及创意,创新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
价值寓意
历史价值
花灯是汉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己的价值,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
艺术价值
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的不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各种花灯在表演特点上各有特色。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现代花灯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花灯的做法,融人的技术也比较复杂,取材也比较宽泛活泼。现代花灯的制作融人结构、力学、电学、美学、材料学等专门学科以及创意,创新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
传承与困境
古往今来,元宵节张灯赏灯在中原地区最为兴盛,无论是灯会的规模气势还是灯火的繁华富丽,都是盛世里的一种欢庆,其氛围较为热烈。面临中国内外设计文化的更新迭代,继承与再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与研发文化衍生 品更具新时代设计发展意义,契合花灯创新设计而言,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穿文化设计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深入解读与重组南宋文化元素与实体符号,诠释时代新面貌、 新理念与新精神,最终实现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设计延伸与文化传承。
不过,民间花灯有自身特点的限制,一是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夜晚才能显示效果,不易保存,且要有悬挂的空间;二是广大民众习惯并不把它当成艺术品来对待;三是民间花灯制作区域逐步缩小,制作从业人员锐减,社会经济活动使其边缘化;四是灯彩工艺技术的逐步简化,这些都造成了他的传承困难。
相关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食肉目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看见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相关民俗活动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有“首”“第一”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中国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也叫作“夕”,隋以后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唐末开始称“元宵节”,宋又称“灯夕”,清朝也称“灯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的古俗,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始于,经历的发展,到、时期,元宵节开始由宗教性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为娱乐性的狂欢会,活动达到极盛。、、、延续了这种狂欢。的欢庆日子从三天延至五天、六天,明朝延至十天。清时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依然热闹,时间缩减为四至五天。至今元宵节仍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赏花灯是元宵节里的重要庆祝活动。 每逢元宵节各地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现如今,、、、等地,常于元宵节或举办大型灯展,展出全国各地特色彩灯,供人们观赏。等北方城市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冰灯展览,用冰雪制作成的彩灯造型。
涿州花灯节
河北省涿州市的花灯节,也称“通会灯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期间举办。灯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清末民初时列为涿州八景之一。每到元宵节涿州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千家万户,燃烛通宵,有“南有扬州市,北有涿州”之美誉:1986年,涿州市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通会灯市”活动,并于2000年正式更名为“涿州花灯节”。节日期间整个涿州城区成了灯的海洋,牌楼灯、组灯、引灯遍布大街小巷,流光溢彩、观者如潮,届时还举办花会表演、焰火晚会、文艺表演、经贸洽谈会等活动。
资源河灯歌节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灯歌节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当地人自发携灯,沿河漂放,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节庆期间,除地方特产、民间小吃展览,经贸洽谈外,还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将军虫、斗羊、羊鸟等民间体育、娱乐活动;1995年,资源县委、政府加以引导,使民间的传统节636日成了资源的旅游品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云集资源,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
源河花灯节
据传广东河源市地区的花灯节从明朝始,就在河源地区的龙川县、东源县、连平县等乡村,特别是连平忠信一带的村寨,不论是哪家喜添贵子,都会习惯地买盏花花绿绿的纸扎花灯,悬挂在聂氏宗祠或“灯”里,以示“添丁”,这一活动叫“吊灯”。“吊灯”很有讲究,分迎灯、吊灯、贺灯、抢灯四个过程。
福州传统花灯
三坊七巷曾是福州市区传统花灯最大的制作和售卖集市,年年春节、元宵这里都是灯火辉煌。福州有这样风俗,就是头一年嫁女儿,买观音送子,送灯过去给他女儿;第二年比如说还没生,就送柑橘灯过去。因为“灯”与“丁”谐音,所以“送灯”寓意着“添丁”。传统的手工花灯更具特色,也更受百姓的青睐。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布、竹、木等,需经过裁纸、染色、破竹、扎灯架、捏人面、糊纸等多项工序,最终才能做出一盏传统花灯。小型的花灯,从调配色彩、着色封釉,加上装饰,制作一盏也得花上三四个小时,大型的灯组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的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测,最早始于宋代。
参考资料
元宵节的来历和禁忌.中华龙都网.2023-01-28
元宵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式狂欢节”的.人民网.2023-01-23
元宵节的“古今身份“.中国政府网.2023-01-23
春节习俗杂谈.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1-23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光明网.2023-01-23
探访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花灯火爆 老手艺新传承.中国新闻网.2023-11-28
元宵节观灯猜谜习俗自宋代开始流行.中国政府网.202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