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东起北宁路的滦县,西至平绥路的柴沟堡,约500公里狭长地域内,对国民党军实施的具有战略决战性的一次大型歼灭战。
1948年11月初,随着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战场上取得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解放东北全境,位于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面临着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夹击的孤境。对此,蒋介石一方面企图放弃平津,将傅作义集团撤至华东,用以巩固长江防线,一方面又担心放弃华北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希望仍以傅部守平津以阻挡牵制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南下,为巩固长江防线争取时间。傅作义由于担心嫡系部队南下被蒋吞并,犹豫不决,最终决定观望时势,暂时据守天津市、塘沽海口。而中共中央在淮海战役胜利发展的基础上,为防止傅部南撤援蒋,最终做出了“抑留傅作义部于华北地区,待东北解放军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将其就地歼灭”的方针。
平津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月29日至12月21日,这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开始了防止傅作义集团南撤的军事行动,将其分割包围于张家口市、新保安镇、北平市、天津市、塘沽区五地;第二阶段为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这一阶段人民解放军为争取北平的和平解放,对傅作义集团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各个歼灭”的方针,先后攻克了新保安镇、张家口和天津市地区;第三阶段为1月16日至31日,这一阶段中共中央通过与傅作义集团的谈判,使中国国民党认清形势,主动放下武器,接受改编,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历时64天,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共计歼灭和改编华北地区国民党军52.1万人,解放了文化古都北平市以及天津市、张家口市、唐山等城市,使得华北与东北地区、华东、中原、西北各个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巩固的后方,为人民解放军而后夺取全国范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时期的结束,开创了从城市到农村、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也为人民解放军而后解决残余国民党军提供了“天津方式”“北平市方式”和“绥远方式”。
战役背景
共产党方面
从1946年6月至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前两年,共歼灭国民党军272万余人,解放收复土地15.5万平方公里,在数量上从战前的127万发展到了280万,取得了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随着中原解放区的开创,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域陆续建立根据地,又使全国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政治上积极领导解放区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的方针,使得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新区和大批城市的解放,不仅改善了解放区的经济地位,也为解放战争获得了有力的物资保障。人民解放军内部士气高涨,斗志昂扬。
1948年11月初,随着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战场上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全国军事形势发生转折,人民解放军相较国民党军的兵力已从战争初期的劣势转为优势。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
国民党方面
相较于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经过两年战争,兵力已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30万下降到365万人,其分布在东北、华北、徐州市、华中地区、西安市、太原市的6个战略集团也均被分割,陷于孤境。由于国民党军屡遭歼灭,防御部队中又有许多新建部队,故士气低落。加之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官兵之间矛盾重重,人心厌战,部分爱国将领开始寻求投向人民的起义之路,其作战能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反革命战争的不断失败,也让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到1948年6月,由于军费开支的不断增加,国民党政府面临巨额的财政赤字,其辖区内通货贬值,物价飞涨严重。而过去为了战略利益,在经济和政治上支持国民党的美国政府面对其衰落的局面,逐渐采取“脱身”政策,不再援助蒋介石政府。
1948年11月初,国民党位于东北地区的卫立煌集团在辽沈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而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又迅速联合发起具有战略决战性的淮海战役,相继歼灭了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又围困了徐州杜聿明集团麾下的邱清泉、李弥两大兵团。而彼时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正被西北野战军压缩于关中;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也遭到华北军区第1兵团的围攻;而位于绥远省(今属内蒙古)东部的第3兵团,准备围攻华北傅作义所部的后方基地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8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也待机入关。位于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面临着可能被东北野战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夹击的孤境。
战前部署
解放军方面
作战方针
随着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获胜,解放东北地区,并在随后发起的淮海战役中取得阶段性成果,蒋介石的战略防御体系已经濒于瓦解,而据守平津的傅作义集团则已完全孤立和暴露。毛泽东根据各方情报,判断傅作义集团可能采取的三种动向: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令其嫡系部队撤回绥远省,令蒋系中央军撤至南京市一带;三是放弃平津,令华北的所有部队南撤。毛泽东认为,如果傅作义采取固守之策,对中共方面最为有利;如果采取撤退之策,则利害各半。因为即便中共军队不战而得平津,但是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保存下来将不利今后作战。因此,毛泽东将指挥的重心放到了防止傅作义集团的撤退上。
1948年11月初,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毛泽东判断位于平津地区蒋系部队南撤的可能性增大,遂与中央军委决定提前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入关,以配合淮海战役,防止蒋介石从华北海运部队南下,布防长江下游两岸,并于11月17日明确提出了“抑留傅作义部于(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地区,以待东北解放军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将其彻底歼灭”的总方针,且着重强调“尤重在抑留傅部于北平市、张家口市、天津市、保定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逃跑”。
战前部署
为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市,华北军区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及其领导人在沈阳市活动的消息,以迷惑、麻痹国民党军。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迅速出集宁区东进,包围张家口市的国民党军,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逼迫傅作义派兵西援;华北军区第2兵团则由曲阳县进至易容县、紫荆关,东北先遣兵团在蓟州待机。待中国国民党援军抵达后,迅速隔断北平市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此外,又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走热河、出冀东,不走山海关区,晓行夜宿,隐蔽入关,待抵达后迅速切断平津、津唐、唐塘之间的联系,同西线部队从各方歼灭国民党军。
国民党军方面
作战方针
面对东北解放后,80万人民解放军随时待机入关的困境,蒋介石与傅作义在军队的去留问题上各有打算。蒋介石企图将傅作义集团撤至华东,避免其全军覆没的同时,巩固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役(徐州会战)的力量。但是蒋介石也考虑到身在绥远省的傅作义可能不愿南下,再者放弃华北也会导致军心涣散,引发负面政治影响,他又想仍以傅部守平津以阻挡牵制东北地区、华北人民解放军南下,为巩固长江防线争取时间。而在傅作义看来,绥远才是自己的“老家”,但其统帅部队之中仅有4个军是嫡系,其余均为蒋介石的中央军,他显然难以把中央军带到绥远。并且,绥远经济落后,不利于扩充实力,长期坚守。可是傅作义担心自己的嫡系部队南下会被蒋吞并。再者,美国方面曾以军火供应对傅作义实施拉拢,希望他能继续据守天津市、塘沽海口。
1948年11月4日,决心难下的蒋介石针就华北傅作义部的去留问题在南京市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傅作义认为让华北部队南撤是万不得已之策,更倾向于观望时势。他在会议上力陈“尚能保持平津,支撑华北”。同时,基于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历经辽沈战役后,预计还要数月的休整补充才能入关作战的共同判断,蒋介石与傅作义虽然各有犹豫,但都认为只要能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前扩充实力,坚守华北尚有一线希望。因此,两人最终达成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市”的作战方针。此外,蒋介石又特意指示傅作义,以一部兵力守北平市,以主力确保天津市,以便在华北不能支持时,就经海上南撤。
战前部署
傅作义回平后,立即收缩兵力,调整部署。从11月中旬开始,他先后放弃承德市、保定市、山海关区、秦皇岛市等地,并加强在平、津、张和塘沽区的防卫,保证西撤或南逃的通路。傅作义把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24个师,摆在天津、唐山、塘沽一线,使其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入关的要冲和便于从海上逃跑的位置上,而把自己嫡系的1个兵团、4个军、16个师,摆在北平及其以西的平绥线上,以便不利时集中到北平或西窜。具体部署为:
北平市地区驻“剿总”总部、两个兵团部(第四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6个军(第十三军、第十六军、第三十一军、第三十五军、第一O一军、第一〇四军)共18个师。其中第十三军布防在密云区、通县专区一线;第十六军布防在昌平区、南口镇、康庄一带;第一O一军布防在涿州市、良乡镇之间;第一〇四军布防在怀来县、沙城镇之间;第九十四军布防在廊房、杨村之间;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一军及骑兵第四师布防在北平近郊及市区。
津塘地区驻1个兵团部(第十七兵团)、5个军(第六十二军、第八十六军、第八十七军、第九十二军、第九十四军)共16个师。其中第十七兵团部和第八十六军驻守塘沽区;第八十七军布防在滦州、唐山;第九十二军布防在宝坻区、崔黄口镇一带;第六十二军和天津市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防守天津。
张家口市地区驻1个兵团部(第十一兵团)、1个军(第一〇五军)共8个师(旅)。其中第十一兵团部及第一〇五军军部驻张家口;第一〇五军的3个师防守张家口外围城镇及市区;第二七一师(属第一〇四军建制)防守宣化区;骑兵第五旅、第十一旅布防在怀安县、柴沟堡及张家口以南各点;骑兵第十二旅布防在张北。
与此同时,傅作义也在加紧扩充兵力。他从11月18日起将地方保安团编入正规部队,又令河北省主席楚溪春和保安司令陈光斗急编河北保安团,从所辖的几十个县里,每县编组一至三个保安团,争取在三四个月内扩军20万人。
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
包围张家口
1948年11月25日,华北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令华北第3兵团由绥东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张家口地区疾进。28日,杨成武结合张家口的国民党军部署,下达了包围指令。为配合华北第3兵团的行动,程子华、黄志勇令内蒙古自治区骑兵第11师于12月1日前迫近并相机占领张北县县城,从北面向张家口压迫;令冀热察军区部队于12月1日前在宣化区、怀来县间破路。同时,华北第2兵团第4纵队第12旅奉命在宣、怀间担负破坏和阻击任务。
11月29日,华北第3兵团第1纵队向怀安县,第2、第6纵队向张家口市以西之柴沟堡、郭磊庄地区守军发起攻击,并于12月1日先后占领左卫、柴沟堡、万全区、沙岭子镇,对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形成包围态势。第3兵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则率晋绥第8纵队留在集宁监视绥远的傅作义部队。
中国国民党守于张家口市的第11兵团司令官、察哈尔省代主席孙兰峰随后向傅作义紧急求援。而傅作义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尚未入关,华北部队对张家口的包围只是一次局部性行动,即令驻丰台区之第35军的两个师及驻怀来县的第104军1个师,分乘汽车、火车紧急驰援;同时,将驻昌平区的第104军两个师调至怀来,驻涿县的第16军移至昌平、南口,以确保平张路畅通。
阻击新保安
中共中央鉴于傅作义已经派兵西援,立即命令杨得志、罗瑞卿、耿指挥的华北第2兵团从紫荆关一带向北疾进,命程子华、黄志勇指挥的东北先遣兵团第4纵和第11纵从河北平谷地区出发,横越平古路,向西急进,以切断平张路。东北先遣兵团在行进中,于12月5日攻克密云区,全歼中国国民党守军第165师。傅作义发现东北野战军部分主力入关后,急令其“王牌军”第35军星夜返回北平市,第104、第16军向西接应;同时收缩兵力,令第13军放弃怀柔区、顺义区,撤至通州区,第101军主力由良乡镇撤至宛平街道,第94、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镇、芦台,调至北平加强防守。
华北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参谋长耿飚根据毛泽东务必拖住傅系主力第35军的指示,紧急派出宣化区以东距离平张路最近的第4纵队第12旅和冀热察军区少量地方部队,于7日晚将国民党第35军阻滞于新保安。8日拂晓,华北第2兵团主力抵达新保安地区阻击国民党第35军。9日,第3纵队和第4纵队在新保安以东地区抗击由怀来县方向援助的国民党第104军的同时,又阻止第35军由新保安向东方向的突围,使得东西两国民党军不能会合。10日,华北第2兵团完成了对国民党第35军的包围。
歼灭康庄、怀来守军
12月7日,中共华北第3兵团解放宣化区,并于沙岭子镇歼灭由宣化向张家口市逃窜的国民党第271师。8日,华北第3兵团完成了对张家口的严密包围。华北第2、第3兵团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对新保安、张家口的国民党军采取暂时“围而不打”的方针。而后北岳军区部队和内蒙古自治区骑兵第11师、晋绥第8纵队骑兵旅攻克张北县县城,又歼灭了部分中国国民党守军,傅作义集团据守张家口的部队被彻底孤立。
12月9日,东北先遣兵团切断了康庄与南口、怀来县之间的联系。当晚,位于康庄的国民党第16军指挥所率两个师,企图向东南方向撤退,返回北平市,被东北先遣兵团第4纵队于10日歼于泡儿庄一带。因增援新保安受阻,退至怀来的国民党第104军在得知第16军被歼后,弃城南逃,被东北先遣兵团第4、第11纵队于11日追歼于怀来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
包围北平,隔断津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10个纵队于11月23日分别由锦州市、营口市、沈阳市地区出发,至12月10日大部到达遵化市、玉田县、蓟州等地。12月11日,毛泽东为防止傅作义集团在西退之路堵死的情况下从经天津市、塘沽区从海上南逃,而后投入淮海战线,指示在此后两个星期内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作战策略,同时又令八路军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一段黄河,并在胶济路上预作准备,防止平津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向青岛逃跑。
东北地区主力部队到达冀东后就向平津疾进。傅作义见状再次收缩防区,放弃唐山、芦台、南口、涿州市等地,加强北平和津塘。至12月14日,由东北第2兵团第4、第11纵队占领南口,包围石景山区,第5纵队攻占宛平街道、丰台区;第3、第6、第10纵队和华北第7纵队,占领通州区、黄村、采育镇等地,切断平津间联系,完成对北平的包围。17日,第11纵队攻占石景山,第3纵队攻占北京南苑机场。担任分割包围天津市、塘沽区任务的东北野战军第9、第8、第7纵队,至12月20日,先后占领唐山、军粮城街道、威水沽、杨柳青镇、杨村镇等地及张贵庄机场,堵绝了傅作义集团的海上退路。随后,第1、第2、第12纵队及特种兵部队,经山海关区进至津塘地区。在分割包围平、津、塘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调集冀中平原、冀南军区及其他地方部队,部署于保定市、石家庄市、衡水市、沧州市地区,准备阻击由北平、天津溃退的国民党军。至此,傅作义集团被彻底分割包围于张家口市、新保安镇、北平、天津市、塘沽区五地。
第二阶段
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北平、天津地区的分割包围后,按照战争态势和力量对比,已有把握将傅作义集团逐一歼灭。但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鉴于国民党军士气低沉,败局已定,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减少伤亡和损失,决定对傅部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争取和平解决北平问题。鉴于傅部不予以沉重打击,就不会放下武器的表现,中央军委决定改变“第一塘沽、芦台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市两区,最后北平区”的原定攻击次序,决定“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实施各个歼灭”,改新的攻击次序为先打新保安、张家口,再攻天津,最后夺取北平。
攻占新保安
新保安是平张路上的一个集镇,城墙坚固。第35军(欠1个师)1.6万人在此被包围后,以第267师守城东半部,以第101师守城西半部。华北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共6.7万人,在对新保安的傅作义部队实行“围而不打”期间,进行了充分的攻城准备。在扫清外围后,华北第2兵团于22日早晨对新保安的中国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第4纵队在炮火掩护下首先从东面突破,向纵深迅猛发展,第3、第8纵队也相继从西面和西北面突破,与国民党第35军展开了10小时的激战,最终全歼这里的国民党军。
攻克张家口
中共中央军委估计新保安镇被攻克之后,傅作义在张家口的部队,包括第11兵团部、第105军等部7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5.4万余人可能突围,于是又调东北第4纵队归华北第3兵团指挥,将围攻部队增至10万余人。而傅作义在第35军被歼后,即令孙兰峰向绥远省方向突围撤退。
23日拂晓,张家口国民党守军先由骑兵向西南方向佯动,主力试图从北面出大境门向西甸子、朝天洼方向突围。中共华北第3兵团则以第6纵队和第1纵队1个旅及东北第4纵队1个师从北面堵击;第2纵队和第1纵队1个旅及东北第4纵队主力,由南向北追击这里的中国国民党守军;第1纵队1个旅及北岳军区和内蒙、冀热察军区骑兵部队从西北方向迁回拦截。战斗至24日下午,除孙兰峰带少数骑兵逃向缓远外,张家口市突围的国民党军悉数被歼。
解放天津
中共中央军委原拟先打塘沽区,后打天津。但是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7、第2、第9纵队领导勘察发现,这一地区为水网地带,兵力不易展开,加上国民党军塘活防区指挥部已搬上军舰,难以全歼,同时发现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队有突围征候。因此林彪、刘亚楼向中央军委建议,缓攻塘沽,改打天津。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
中共包括东北野战军第1、第2、第7、第8、第9纵队、特种兵部队及第6、第12纵队各1个师,共22个师,34万人的攻津部队于1949年1月2日达成合围,3日至12日在扫清外围据点的同时,进行了攻城准备。总攻开始前,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等,敦促其投降被拒绝。1月14日10时,攻城部队对天津市发起总攻。针对天津市南北狭长及北部国民党军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较弱的特点,攻津部队采用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战术。西面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梁必业指挥第1、第2两个纵队及第6纵队1个师,共9个师,为第一主攻方向。东面由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吴高善指挥第7、第8两个纵队,共8个师,为第二主攻方向。南面第9纵队并附属第12纵队1个师,实施助攻。北面第2、第8纵队各一部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总部警卫团,实施佯攻。
总攻开始后,中共以数百门火炮摧毁了国民党军的大部火力点,突击部队克服护城河障碍,在9个地段上先后突破城防,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巷战。其中,第1纵队向金汤桥、海光寺、中原公司突击;第2纵队向忠庙大街、金汤桥突击;第7纵队向南车站、东车站突击;第8纵队向金汤桥、金刚桥、北营门突击;第9纵队向天津市耀华中学突击,以迂回穿插的战术,至15日15时将国民党天津守军分割全歼,并生俘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攻克天津市后,中国国民党据守塘沽区的第17兵团部、第87军等部5个师于1月17日乘船由海上逃窜,亦被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围追歼灭。
第三阶段
北平解放
天津被人民解放军攻克之后,傅作义与其25万北平市守军陷入绝境。为了使有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古都北平免于炮火的破坏,使200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免遭战争涂炭,党中央、中央军委以及平津前线司令部都希望困守北平的国民党军能够认清形势,放下武器,接受改编,从而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因此从1948年12月中旬至1949年1月中旬,傅作义与中共之间曾进行过三次和谈。
第一次谈判基于1948年12月14日,人民解放军已对北平初步达成合围的背景,傅作义感到局势危急,派出代表前往平津前线司令部与中共方面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傅作义希望双方组成联合政府,军队归联合政府指挥。解放军代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在谈判中坚持争取傅作义集团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由于双方提出的条件相差太大,第一次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第二次谈判基于新保安镇、张家口市傅系部队已被全歼,傅作义被中共中央列为头等战犯,而北平市各阶层进步人士都强烈要求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背景。傅作义于1月7日再次派出代表前往平津前线司令部与中共进行谈判。傅作义提出军队不采用投降或在城内缴械的方式,而是有步骤地调出城外用整编的方式解决。林彪、聂荣臻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提出,北平守军应根据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并于1月13日出城接受改编。双方经过谈判,虽然形成了一个会谈纪要,但是傅作义仍然二心不定,仍想再观望局势而定。
第三次谈判基于人民解放军已经对天津市发起总攻的背景。1月14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天津发起总攻当天,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八个条件。当日,对形势恐慌不已的傅作义派其副总司令邓宝珊和周北峰等人为代表,前往平津前线司令部同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继续举行会谈。15日下午,天津被攻克。16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同邓宝珊、周北峰达成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1月17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随邓宝珊进入北平,和傅方人员一起草拟了具体的实施方案。21日上午,傅作义召集华北地区“剿总”机关及军长以上人员会议,宣布北平城内中国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22日,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31日,东北地区野战军第4纵队进入北平市接管防务。2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战役结果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在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解放了文化古都北平市(即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市),以及天津市、张家口市、唐山等著名城市,从而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全境。
战役影响
平津战役的胜利,速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至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在一起,使中国国民党赖以进行内战的主力丧失尽,给了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摧毁性的打击;使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从而与东北地区、华东、中原、西北各个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巩固的后方,更有力地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和解放大西南、大西北,夺取全国范围的最后胜利。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文化古都北平市获得和平解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建都准备了良好的条件。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迁至北平。从此,北平成为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时期的结束,开创了从城市到农村、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
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以不同形式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政治上的争取和瓦解。这对于尔后解决残存的国民党军队,迅速解放全中国,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北平的和平解放,给残存的国民党军队指出了一条新生的光明道路,后来长沙、新疆、昆明等地区的问题,都是采取类似的方式解决。
战斗序列
解放军方面
人民解放军随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共80余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连同驻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绥远省边界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所属冀热察、内蒙古、冀东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北岳、冀中平原、冀南军区等地方部队,总计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指挥。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市、天津市、张家口市、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的道路。
国民党军方面
后世纪念
平津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建于1997年,坐落于红桥区平津道8号,是为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全馆占地4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m²,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4部分组成,其基本陈列包括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5个部分。馆名由聂荣臻元帅生前所题,序厅正中央有中共中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铸铜雕像,墙屏上有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浮雕手迹,环周还有反映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两大区军民英勇奋战、夺取胜利场面的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平津战役纪念馆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级博物馆。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1992).豆瓣电影.2023-12-24
凤凰大视野:铸剑为犁——平津战役全纪录 (2011).豆瓣电影.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