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八阵》,医方著作,共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五十一),明·张景岳撰。作者曾选辑古代医方,撰成《古方八阵》,成书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24年)。但觉临床取用“犹有未尽”,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186首,仍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
作者简介
张景岳(1563-1640),明末绍兴市(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别号通一子。同时因为他善用地黄,有人又称他为“张熟地”。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张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早年推崇朱震亨之学,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弊端并逐渐弃朱氏学说。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其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新方八阵》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张姓晚年著《质疑录》,共45论,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充分反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黄帝内经》的较好参考书,《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张景岳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著作简介
《新方八阵》,医方著作,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五十一),明· 张景岳撰。作者曾选辑古代医方,撰成《古方八阵》。书中首载各类制方总义,次分述各类附方、主治及其加减法。这些方剂均系作者根据临床实践创制的。既符合其八阵之法,又有实际效验。本书亦有单行本。
《新方八阵》是《景岳全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研究方剂的代表作,成书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24年)。该书首创了八阵分类法,并创立了新方186首。张姓组方颜师古不泥,善于补阙创新;治疗上擅长补虚,并倡导阴阳两调,精气并补两法。对于虚实夹杂之证,主张以扶正为要;用药与配伍上,强调用药以精一为贵,运用灵活,加减有则,并善于配合药物的升降动静等以纠正病气之偏,立法精当,配伍严谨。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张氏对方剂研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启迪人们对待前人之方,既要掌握其制方之理,又要通晓其权宜之变。
内容简介
卷五十
新方八略引
一补略补方之制, 补其虚也。
二和略和方之制, 和其不和者也。
三攻略攻方之制, 攻其实也, 凡攻气者攻其聚, 聚可散也。
四散略用散者, 散表证也。
五寒略寒方之制, 为清火也, 为除热也。
六热略热方之制, 为除寒也。
七固略固方之制, 固其泄也。
八因略因方之制, 因其可因者也。
卷五十一
含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和因阵。
补阵
• 大补元煎一
• 治男妇气血大坏, 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 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 左归饮二
• 此壮水之剂也, 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 宜此方加减主之。
• 右归饮三
• 此益火之剂也, 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 宜此方加减主之。
• 左归丸四
• 治真阴肾阴虚, 不能滋养营卫, 渐至衰弱, 或虚热往来, 自汗盗汗, 或神不守舍, 血不归原, 或虚损伤阴, 或遗淋不禁, 或气虚昏运, 或眼花耳聋, 或口燥舌干, 或腰酸腿软, 凡精髓内亏, 津液枯涸等证, 俱速宜壮水之主, 以培左肾之元阴, 而精血自充矣, 宜此方主之。
• 右归丸五
• 治元阳不足, 或先天禀衰, 或劳伤过度, 以致肾阳虚, 不能生土, 而为脾胃虚寒, 饮食少进, 或呕恶膨胀, 或番胃噎膈, 或怯寒畏冷, 或脐腹多痛, 或大便不实, 泻痢频作, 或小水自遗, 虚淋寒疝, 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 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
等方共二十九首。
和阵
• 金水六君煎一
• 治肺肾虚寒, 水泛为痰, 或年迈阴虚, 血气不足, 外受风寒, 欬嗽呕恶, 多痰喘急等证, 神效。
• 六安煎二
• 治风寒欬嗽, 及非风初感, 痰滞气逆等证。
• 和胃二陈煎三
• 治胃寒生痰, 恶心呕吐, 胸膈满闷嗳气。
• 苓术二陈煎四
• 治痰饮水气停畜心下, 呕吐吞酸等证。
• 和胃饮五
• 治寒湿伤脾, 霍乱吐泻, 及痰饮水气, 胃不清, 呕恶胀满腹痛等证。
等方共二十首。
攻阵
• 吐法一
• 此方可代瓜蒂, 三圣散之属。凡邪实上焦, 或痰或食, 或气逆不通等证, 皆可以此法吐之。
• 赤金豆二
• 亦名八仙丹。治诸积不行。凡血凝气滞, 疼痛肿胀, 虫积结聚症坚, 宜此主之。
• 太平丸三
• 治胸腹疼痛胀满, 及伤食气积血积, 气疝血疝, 邪实秘滞痛剧等证。
• 敦阜丸四
• 治坚顽食积停滞肠胃, 痛剧不行等证。
• 猎虫丸五
• 治诸虫积胀痛黄瘦等病。
• 百顺丸六
• 治一切阳邪积滞。
等方共六首。
散阵
• 一北柴胡饮一
• 一为水数, 从寒散也。凡感四时不正之气, 或为发热, 或为寒热, 或因劳因怒, 或妇人热入血室, 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 以致寒热如疟等证, 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须从凉散, 宜此主之。
• 二柴胡饮二
• 二为火数, 从温散也。凡遇四时外感, 或其人元气充实, 脏气素平无火, 或时逢寒胜之令, 本无内热等证者, 皆不宜妄用凉药, 以致寒滞不散, 则为害非浅, 宜此主之。
• 三柴胡饮三
• 三为木数, 从肝经血分也。凡人素禀阴分不足, 或肝经血少, 而偶感风寒者, 或感邪不深, 可兼补而散者, 或病后产后感冒, 有不得不从解散, 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 宜此主之。
• 四北柴胡饮四
• 四为金数, 从气分也。凡人元气不足, 或忍饥劳倦, 而外感风寒, 或六脉紧数微细, 正不胜邪等证, 必须培助元气, 兼之解散, 庶可保全, 宜此主之。
• 五柴胡饮五
• 五为土数, 从脾胃也。脾土为五脏之本, 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 非此不可。
等方共十七首。
寒阵
• 保阴煎一
• 治男妇带浊遗淋, 色赤带血, 脉滑多热, 便血不止, 及血崩血淋, 或经期太早, 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 加减一阴煎二
• 方在补阵九。
• 抽薪饮三
• 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 徒薪饮四
• 治三焦凡火, 一切内热, 渐觉而未甚者, 先宜清以此剂。
• 大分清饮五
• 治积热闭结, 小水不利, 或致腰腿下部极痛, 或湿热下利, 黄疸, 溺血, 邪热畜血腹痛淋闭等证。
等方共二十首。
热阵
• 四味回阳饮一
• 治元阳虚脱, 危在顷刻者。
• 六味回阳饮二
• 治阴阳将脱等证。
• 理阴煎三
•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脾肾中虚等证, 宜刚燥者, 当用理中, 六君之类; 宜温润者, 当用理阴, 大营之类。欲知调补, 当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阴虚弱, 胀满呕哕, 痰饮恶心, 吐泻腹痛, 妇人经迟血滞等证。
• 养中煎四
• 治中气虚寒, 为呕为泄者。
• 温胃散五
• 治中寒呕吐, 吞酸泄泻, 不思饮食, 及妇人脏寒呕恶, 胎动不安等证。
等方二十五首。
固阵
• 秘元煎一
• 治遗精带浊等病。此方专主心脾。
• 固阴煎二
• 治阴虚滑泄, 带浊淋遗, 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
• 菟丝煎三
• 治心脾气弱, 凡遇思虑劳倦即苦遗精者, 宜此主之。
• 惜红煎四
• 治妇人经血不固, 崩漏不止, 及肠风下血等证。
• 苓术菟丝丸五
• 治脾肾虚损, 不能收摄, 以致梦遗精滑困倦等证。
等方共十首。
因阵
• 逍遥饮一
• 治妇人思郁过度, 致伤心脾冲任之源, 血气日枯, 渐至经脉不调者。
• 决津煎二
• 治妇人血虚经滞, 不能流畅而痛极者, 当以水济水, 若江河一决而积垢皆去, 宜用此汤, 随证加减主之。
• 五物煎三
• 治妇人血虚凝滞, 蓄积不行, 小腹痛急, 产难经滞, 及痘疮血虚寒滞等证, 神效。
• 调经饮四
• 治妇人经脉阻滞, 气逆不调, 多痛而实者。
• 通煎五
• 治妇人气滞血积, 经脉不利, 痛极拒按, 及产后瘀血实痛, 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
等方共五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