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第一中学是一所位于凌源市文化路53号的学校,始建于1925年。该校曾多次搬迁校址、更改校名。1978年,凌源市第一中学成为首批辽宁省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白立忱、胡景芳、杨兆三、司玉琢等人。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兵备人才实验学校,评为辽宁省文明单位,朝阳市模范学校等。该校的现址位于凌源市河东新区学府路5号。
办学历史
凌源市第一中学于1925年10月3日(民国十四年)创立。校名为“凌源县立初级中学校”。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凌源市之前自行解体。
1936年(伪康德三年),在凌源重建了一所中等学校,校名为“热河省立凌源农业学校”。
1937年,改校名为“凌源国民高等学校”,实际上仍属于农业学校。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1946年初,中国国民党进驻凌源,重建了凌源中学,校名为“凌源县立中学校”。
1947年6月,凌源第二次解放,同月23日,凌源市人民政府县长刘钧着手恢复了凌源中学。定校名为“县立凌源中学”。
1948年春,由于局势不稳,在热东第十八地委指示下,凌源中学撤入农村,与建昌县窑匠沟热辽中学并校。
校名统称为“热辽中学”。原热辽中学于1946年末成立,它是一所游击式的干部性质学校。
1948年秋,凌源市局势逐渐稳定,上级决定,热辽中学由农村转入城市。于是,同年9月16日,学校由建昌县章京营子搬迁到凌源县。改校名为“凌源中学”。归属热河省教育厅领导。
1949年2月,省教育厅发出通令,校名改为“热河省立第二中学校(有附属小学一所)”。
1950年7月,又改名为“热河省立凌源中学校”。
1956年1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凌源中学归属辽宁省领导,改校名为“辽宁省凌源中学校”。
1978年10月,经凌源市教育局决定,校名改为“凌源县第一中学”。
1984年,完成了由完全中学向高中的过渡,成为高级中学。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学校有教学班55个,在职教职工267人,在校学生3560余人。共培养四万余名毕业生,有一万余人升入大专院校,其中几十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硬件设施
学校管理科学,教学上实施层次教学,教育上实行“微格”管理。学校拥有较高的办学条件,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宿舍楼。教学设施先进,有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电教室,已建成宽频校园网和较高标准的风雨操场、室内训练馆。
师资力量
校园面积74643平方米,校舍面积31132平方米。学校同时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体育、艺术欣赏、心理健康等课程。专任教师大学本科毕业100%,研究生占10%,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11人,中级教师24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2人。
办学成果
凌源市第一中学各项工作连创佳绩,屡获殊荣,主要有“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业余训练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省电教示范校”“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贯彻中学生行为规范先进单位”“辽宁省中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辽宁省教师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先进单位”“辽宁省绿化先进单位”“辽宁省绿色学校”“朝阳市模范学校”“朝阳市名校”。校党委、工会、团委分别评选为“朝阳市先进党委”“朝阳市先进工会”“辽宁省先进团委”。《光明日报》、《新华每日通讯》、《辽宁宣传》、辽宁卫视等国家、省、市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凌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高考成绩多次居朝阳市之首。
2020年12月,入选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名单。
文化传统
校歌
凌源市第一中学校歌创作于1948年,由戴言作词,程云谱曲。
发扬五四的精神,
继承一二九的传统,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
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锋,
我们站在毛泽东的旗帜下,
誓与人类解放而斗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记住学以致用,
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师生教爱宛如个大家庭,
新凌中培养着新青年,
火红的太阳,
照耀着我们的远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