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潭村

绵潭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南部,地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南距深渡镇10公里,北距歙县县城16公里。该村因“三潭枇杷”而闻名,俗称“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2011年1月,绵潭村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幸福村”颁授仪式上获得“中国幸福村”称号。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绵潭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正式列入。2020年3月,绵潭村作为第二批村落单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2008年,绵潭村有人口2142人。

历史沿革

绵潭村始建于公元前38年,即刘彻年间,距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历史上,曾有“朱、杨、林、汤、范”等姓氏先民在此生活过。三国时期,“胡、王”两姓和南宋赵昀年间汪氏均从江西婪源大畔前后迁来绵潭定居。明初洪武年间,庄氏迁入,以村后高山长廖兴为村名。汪氏元五公曾孙汪大力随朱元璋起义,功勋卓著,升为将军,入京朝见,为奸臣所害。朱元璋嘉其功德,御赐聂氏宗祠匾额,文曰“武镇明朝”;建“四脚牌坊”于下村江边;用青石铺建长50米的码头。50余步阶梯上至大路,码头名曰“将军埠”。此时,“长廖兴”村更名为“牌楼前”。新安江流经绵潭此段水流绵长平稳,称绵远河;潭深测,为徽州十八名潭之一。清代汪氏元六公之裔孙汪啔淑在朝任职,提议以此名潭为村名。至此,绵潭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唐宋至明清之间,绵潭隶属二十六部一一瞎图歙南孝女乡。村设绵水、廖山二保。民国年间,属安定乡村增设吟坦保,即今之绵潭上中下三村名。解放初,属薛阳区,改为绵潭乡,本村汪冬贵同志为第一任乡长。仍分上中下三村,58年改属深渡区,先为漳潭大公社,后为漳潭乡,随转为漳潭人民公社,2005年撤乡并入深渡镇

经济

绵潭村经济以枇杷为主导产业,村民经济总收入2460.25万元,其中枇杷收入776.64万元,外出务工563人,收入972.32万元。茶叶、菊花、枇杷叶以及农作物等其他收入710.29万元,农民纯收入达9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绵潭村现有“歙县绵潭枇杷专业合作社”“绵潭村有机菊花合作社”“绵潭村枇杷深加工协会”等民间组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风景名胜

绵潭村是歙南新安江两岸之大村落,居民从村头郑坑沿江至村脚王家井,长近2公里,依地势和坡岭走向,上村为庄氏所居。中下村为汪氏所居,房屋鳞次栉比,纵深达六七百米。地势北高南低,民居呈棋盘格局,村巷南北走向,东西依民居前后交错相通。为沿江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水道船只停靠便利,除别坑渡口通上瑶,下村渡口通仁源直至小洲源,中村杨树巷(现村委大楼)中心地段设三大埠头外,在各水口和民居山脚外均建埠头,共计九处,埠头间,从村头至村脚都有石砌护江堤磅,江滩广植杨柳科。现今村委已新改造上下渡口,村办公楼前等六处水埠。沿江大道加宽,重砌护江堤,大道外侧植杨榜,美化村容。

获得荣誉

绵潭村在2007年分别接待了“市旅游经济观摩团”和“新农村建设观摩团”,并被列为2008年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获市级先进村殊荣。2011年1月,入选“中国幸福村”名录。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