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中(1922年1月-2025年4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中共党员,南京鼓楼医院终身荣誉教授,原病理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张道中自幼立志求学报国。1937年11月至1939年2月,他曾参加徐州会战后期突围和武汉会战全过程。1944年,他被保送进入中央大学医学院学习,1950年从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南京鼓楼医院工作,同年底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医疗队赴前线救治伤员,在朝鲜平壤及顺川市支援空军后勤部队工作,先后立三等功两次,获朝鲜人民军颁发的军功章两枚。1952年,张道中从朝鲜归国后,即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学高师班进修。学成归来后,张道中在医院支持下,着手筹建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之后长期从事病理科工作。自1993年起,张道中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25年4月25日,张道中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
张道中共发表论文62篇,其中的《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中国首次发表的肺弥漫性疾病相关论文,《2450例胃纤维内窥镜活检病理学》《1753例围产儿尸体解剖的初步诊断》等6篇论文曾获南京市优秀论文奖。张道中曾当选政协南京市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
2011年,他获得“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2012年,他获得“德技双馨,金陵大医——南京医学特别贡献奖”。2015年,他获得“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020年,他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2年1月,张道中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立志求学报国。1937年,高小毕业后,在老师和亲友资助路费的帮助下,他考取了徐州中学,但因家庭经济拮据,转而报考江苏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道中的求学历程多次中断,几经辗转。1937年11月至1939年2月,他曾参加徐州会战后期突围和武汉会战全过程。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使年少的他立下了救死扶伤的坚定志愿。1944年,张道中被保送进入中央大学医学院学习。彼时,国民党政府强化独裁统治,发动内战,张道中目睹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感到国民党政府的腐朽,思想逐渐发生转变。他加入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和反迁校(反对学校迁往台湾)等活动。
初入医疗事业
解放后,张道中于1949-1950年参加了南京市血吸虫病防治大队,赴嘉兴市为解放军战士治疗血吸虫病。伤病的战士分布在各个医疗点,张道中每天到处奔波给战士打针送药,参与抢救百余次,并因此荣立解放军二等功一次。由于连年战乱,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医院一直没能建成真正的病理科,缺少病理检查已成为当时医院发展的阻力。原本要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张道中,在解放初期国内病理学薄弱的情况下,毅然服从国家的安排从事病理学。1950年,他从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南京鼓楼医院工作,工作仅3个月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医疗队,在朝鲜平壤及顺川市支援空军后勤部队工作,直到1952年返回祖国。援朝期间,张道中先后立三等功两次,并荣获朝鲜人民军颁发的军功章两枚。
病理事业的开拓
张道中从朝鲜归国后,即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学高师班进修。三年系统学习期间,他不仅掌握了大量病理诊断与技术,更深刻认识到病理工作的重要性与责任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中国病理学界的顾绥岳教授,这段师生之谊对张道中的职业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成归来后,张道中在医院支持下,着手筹建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彼时,江苏省省内仅有两家部队医院设有病理科,医疗物资极度短缺。为此,他多方奔走,从兄弟单位借调切片机、显微镜等设备,积极开展病理检查工作。1957年,鼓楼医院病理科正式成立。建科初期,病理科人手不足、工作繁重,而张道中本人身体状况欠佳,仍带病坚持工作。他每天早早到岗,亲手制作切片、染色、诊断,常常深夜十一点以后方才离开。面对设备匮乏的现实情况,他回收废旧玻璃片,冲洗、加热、烘干后再制成载玻片,以节约资源,保障诊断工作的持续开展。
在张道中的带领下,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由无到有,逐步建立并发展壮大。1958年,科室率先在江苏省省内应用AGV染色法进行性别鉴定;1959年,引入革新的快速石蜡切片法,取代传统冰冻切片技术;1983年和1985年,分别制作了肺弥漫性病变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骨髓活检的教学幻灯片各一套,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截至2022年,科室在编人员超过60人,建有形态学研究平台、分子病理研究平台、生物样本库平台及精准医学检测平台,逐步推行研究PI制度,积极推进亚专科化建设,实现了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同步发展,并多次获得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病理科的提名。
晚年继续奉献
离休后,张道中仍关心病理学人才的培养与科室发展。他自费订阅《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每次收到新刊后,均亲自送往科室,帮助年轻医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学术进展。晚年时期,尽管因身体虚弱多次住院,张道中仍持续关注病理科的发展。在鼓楼医院病理科成立50周年之际,他曾作诗一首:“往事虽然非如烟,无须斤斤责求全。只为明辨德与失,共图前程更烂漫”,寄托了对科室未来发展的期望。2025年4月25日18时50分,张道中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
曾任社会职务
学术贡献
在从事日常病理诊断工作的同时,张道中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积极开展科研研究。他共发表国内外论文62篇,其中《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中国首次发表的肺弥漫性疾病相关论文。《2450例胃纤维内窥镜活检病理学》《1753例围产儿尸体解剖的初步诊断》等6篇论文曾获全国优秀论文奖或南京市优秀论文奖。张道中还参编了中国第一部《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病理学》,翻译了《十二指肠病理学》和《小肠病理学》,并参与编写《现代肺弥漫性疾病学》及消化病系列精要丛书《胰腺疾病》分册。此外,他主持了江苏省11个城市围产儿死因调查的病理部分,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肉瘤”等8项课题,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
人才培养
张道中高度重视病理学人才的培养。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便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组建病理教研室,自行撰写教材,收集示教标本。他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注重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实践化,提升了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理解与兴趣。在五十余年的教学与带教过程中,张道中培养了近百名病理医师,其中大多数人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为全国有关病理学学习班讲学,分别在国家卫生部及省卫生厅委办的消化及呼吸临床进修班讲授有关病理学达25年和15年之久。
人物作品
发表文章
编写教材
翻译著作
人物荣誉
个人生活
生活中的张道中为人温厚,感情真挚。他与爱人相识于青年时期,互相扶持,携手走过一生。1978年,张道中的爱人因患小脑共济失调导致瘫痪,自此需依靠轮椅行动。张道中长期照料爱人,并在闲暇时陪同外出旅行,曾一同前往多地,游览自然风光。张道中性格豁达,兴趣广泛,喜爱以诗歌记录生活感受。他在诗中描绘自然景色,如“青山绿水烟雾茫,小麦油菜相映黄”。2007年,值金婚之际,他为爱人作诗:“琴瑟和谐五十载,相伴到老两不疑”,表达二人长期相伴的情感。
人物评价
张道中从走进病理科的那一天起,就像一颗螺丝钉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登攀,不断探索,用智慧和汗水为医院病理诊断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京鼓楼医院 评)
张道中持之以恒,不言苦,不怕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挚爱的病理事业。(南京鼓楼医院 评)
参考资料
103岁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兵、医学专家张道中逝世.澎湃新闻.2025-04-27
我与鼓医的故事 | 《忆南京鼓楼医院病理学家张道中教授》.南京鼓楼医院.2025-04-27
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张道中教授逝世.搜狐网.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