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福

张德福(外文名:Defu Zhang),1931年出生于北京,评剧表演艺术家,主攻小生,一级演员,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中国剧协会会员,北京剧协分会会员。

张德福少时家境贫寒,七岁便被送进北京顺治门(现宣武门)西市场的“四月仙”评剧班学艺。十岁时,他拜孙宝亭为师。一年后,孙宝亭让他专攻小生行。张德福十三岁起开始演正工小生。十六岁时,他遭遇嗓子倒仓,他凭借早年的积累,研究出男女同度但唱法不同的方式。后来,他又着手评剧音乐的“板腔体”改革,认为“板是腔的根,腔是人物的魂”。经过三年的舞台实践,张德福研究出了流水板、散板、慢板等15种板式。张德福与音乐家合作完成了《无双传》《金沙江畔》《樱花恋》等作品。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张德福临时救场出演雷军长。他也凭借该角色获得了全国戏曲调演助演一等奖。1953年,他调入中国评剧院,小生艺术自此飞跃发展。1956年,张德福在《三里湾》中首次使用“大甩腔”。之后,张德福携弟子陈胜利刚立民,对河北永清评剧团的大型评剧《警钟》进行了全方位指导,该剧在第四届中国评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

张德福是唱、念、做俱佳的评剧小生演员,他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他的演唱技巧既有京剧的竖音唱法,又有曲艺的咬字方法。在演唱上,他能控制气息、音色和速度,把正调小生的唱腔和越调唱法结合起来。他创造了评剧第一腔“大甩腔”。他实现了小生唱腔板式多样化,采用以气托声、以声带情的方法,使腔调高亢而不生硬,低音深沉而不黯淡,情感蕴含于声腔之中。其次,他的念白强调戏曲道白要有强烈的节奏感,且离不开锣鼓经的伴奏。此外,他还被评选为国家级、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德福少时家境贫寒,七岁便被送进北京顺治门(现宣武门)西市场的“四月仙”评剧班学艺。八、九岁时,他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小角儿”。十岁时,他在天桥“小桃园”戏班拜孙宝亭为师。老师为了拓宽他的戏路,并未过早地为他定下行当,而是让他尝试各种角色。一年后,孙宝亭见张德福嗓音响亮甜润、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便让他专攻小生行。

演艺经历

张德福十三岁起开始演正工小生,仅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便主演了十几出大戏。张德福十六岁时遭遇嗓子倒仓,与女生嗓音相差八度。他凭借早年的积累,研究出男女同度但唱法不同的方式,经过与乐队的磨合,他们定下了“你唱你的腔,我唱我的曲”的调子。随后,他又着手评剧音乐的“板腔体”改革,认为“板是腔的根,腔是人物的魂”。

经过三年的舞台实践,张德福研究出了流水板、散板、慢板等15种板式,使人物演绎更加顺畅抒情,改变了小生“二六板”无腔可使的局面。后来,他在《无双传》中的正调慢板、《金沙江畔》中的激越高亢越调唱腔,以及《樱花恋》中的反调慢板等有意义的新唱腔尝试,都是与音乐家合作完成的。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张德福临时救场出演雷军长。他因身高不够且非常瘦而苦恼,有人建议他穿胖袄、厚靴。随后,他运用戏曲道白的节奏、气口、韵调和“千斤道白四两唱”的功夫,成功塑造了这个角色。他也凭借该角色获得了全国戏曲调演助演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张德福先后加入首都实验评剧团和军委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1953年,他调入中国评剧院,小生艺术自此飞跃发展。1956年,张德福在《三里湾》中首次使用大甩腔,兄弟院团也争相学习这种创新的“大甩腔”。同年,张德福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将反调引入男生唱腔,拓展了男生音乐领域,增强了男生唱腔的表现力。之后,张德福携弟子陈胜利刚立民,对河北永清评剧团的大型评剧《警钟》进行了全方位指导,该剧在第四届中国评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此外,他还应天津评剧院邀请,亲自为青年评剧演员说戏、授课。他还参加了《宇扬五周年庆典和纪念花淑兰名家演唱会》。

个人生活

张德福的妻子是评剧演员小彩凤。2005年,张德福因心脏病行支架手术。之后,张德福迁入离儿子较近的新居生活。

主要作品

剧目作品

以上为部分信息

艺术特点

张德福是唱、念、做俱佳的评剧小生演员,他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由于从小在天桥生活十多年,张德福广泛接触过兄弟剧种和曲艺等民间艺术,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元素。他的演唱技巧既有京剧的竖音唱法,又有曲艺的咬字方法。在演唱上,他能控制气息、音色和速度,把正调小生的唱腔和越调唱法结合起来。这样的融合,让他既能唱出激越挺拔的阳刚之声,又能表现出抒情婉转的清秀之风。加之北京语言的滑音润腔,形成了他独特的演唱风格。

张派艺术的成就可概括为四个创新和三大特点。第一,他创造了评剧第一腔“大甩腔”。过去评剧的男生板式单调,旋律简单,只分上下两句,收尾部分缺乏变化,难以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1956年,张德福在《三里湾》中首次使用大甩腔,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引起了同行的关注。第二,他创新了评剧男生反调。反调近似京剧的反二簧,是评剧的重要调式,但长期以来一直是女演员的专利。1956年,张德福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将反调引入男生唱腔,拓展了男生音乐领域,增强了男生唱腔的表现力。第三,他实现了小生唱腔板式多样化。张德福认为,评剧男演员要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的板式结构。在与剧院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创出了导板廻龙、快板三眼、垛板、散板等多种板式,有效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活动,丰富了男演员的表现力。第四,他掌握了男女同度不同唱的技巧和若干唱法。在与女演员保持同度的基础上,他找到自己的最佳音区,并在其中发挥自如,与女演员在同一个调门上和谐共唱。

张德福的演唱艺术有三个特点。首先,他采用以气托声、以声带情的方法,使腔调高亢而不生硬,低音深沉而不黯淡,情感蕴含于声腔之中。其次,他的念白独具特色,强调戏曲道白要有强烈的节奏感,且离不开锣鼓经的伴奏。张德福的身段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的身段既源于生活,又遵循程式。另一方面,身段服务于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金沙江畔》中,中国工农红军连长金明得知杰仁放了石槽水,红军得救,他喜形于色,手舞足蹈。在传统戏的身段上,张德福讲究不将就,他对小生身段有自己的法则。他认为,小生角色不能驼背、挺胸叠肚,胸部身形应根据人物不同,分别为平胸、大扣胸、小扣胸。台步方面,应分为抬、伸、撇、绕、落,正冠时眼睛不斜视,端带时用单指握带口,袍子从背后向前甩时不抖动,上下场时脚步轻盈。

主要成就

人才培养

张德福的传人有陈胜利、齐建波、徐培城等。

其他成就

张德福总结的评剧舞台语言运用心得,曾在《戏剧报》上发表,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评剧小生需要一副好嗓子,而张德福的声音高亢、明亮、甜润。他的演唱传情真切,风格端正大方,潇洒自如,充满了浓郁的评剧韵味。(央视网评)

张德福擅长运用戏曲传统技巧描绘人物,长期实践让他形成了表演充满激情、人物内涵深刻的独特风格。(中国评剧院评)

张德福是开宗立派的评剧前辈,虽已近耄耋之年,但为了推新人、推新戏,他不计名利。(千龙网评)

张德福聪慧俊俏的扮相,潇洒飘逸的表演引起同行和观众的关注。(美团猫眼电影评)

参考资料

张德福.猫眼电影.2025-05-08

张德福 Defu Zhang.豆瓣.2025-05-08

张德福追忆80年评剧生涯.文化-千龙网·中国首都网.2025-05-08

北戏实施六个一工程评剧专业外聘专家——张德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2025-05-08

张德福.中国评剧院.2025-05-08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德福.央视网.2025-05-08

著名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张德福:谆谆教导育新人(图).搜狐网.2025-05-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