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遍大中国

《尝遍大中国》是2012年酿出版(秀威资讯)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巴陵。本书主要记述了作者通过美食所挖掘和察觉的地域人文气息。

图书资料

书名:尝遍大中国──巴陵美食散文集

著者:巴陵

出版公司:酿出版(秀威资讯)

出版年月:2012年4月

ISBN:9789865976156

页数:324

内容简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蕴藏一方人文。纵观古今中外,有无数的饕餮者,也有许多食学家,但真正可以称得上美食家的人却极少。很多美食著作把更多的笔墨浪费在写「吃」上,却很少谈到「味」。关於味,说的是美食散发出来的味道,也是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个「味」字既是作者的食旅之获,也是此书的魂。在行走的路上,作者巴陵肆意寻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当作美食探秘的线路,发掘隐藏在当地民居深处的人文素养以及美食的存在意义。走在味觉的边缘,不为味觉所迷失,却以一个边缘人的姿态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历史!

巴陵从事美食散文创作十余年,创作了五十余万字的美食散文作品,曾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开设美食专栏。《尝遍大中国》是巴陵近十年来的美食散文精选,作品在挖掘地方美食的历史文化后,通过作者的品味,感知美食的味道,把读者带入一个滋味世界,遨游在美食在海洋。

全国三大美食家,北京市古清生,主要是写旅游中偶遇的美食,游走性比较强,用叙述的流畅美食的味道;广州市沈宏非,生活在大都市,主要写酒店美食,多加入男女关系,被称为饮食男女;长沙市岳阳市,与各大酒店从业人员(湘菜名厨)过从甚密,又游走全国,寻找美食。他关注饮食原材料及其历史文化,主要挖掘地方美食的饮食文化及其制作方式,表现美食的历史文化和品味美食的味道,再推荐给都市食客。巴陵的味觉十分敏锐,能够感触同类美食的细微区别和抓住独有的味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让人读后想吃,吃后回味。巴陵曾为各地到长沙品味的食客解说长沙美食,食客听后食欲大增,满嘴生津。挖掘了每道美食的历史和文化,找到美食本身的文化价值,弘扬美食文明。每篇文章介绍了美食的历史、文化、制作、味道,让读者即从文字上品味,也可以自己实践,亲自去制作、烹。挖掘美食产地的风土人情,寻找到民间饮食文化,满足都市人群的好奇。提倡美食要有文化,做有美食是文化的美食。有品味的过程,也就是一些美食的品味方式、方法,刻印帮助读者在品味中少出洋相,也吸引读者再去品味。

作者简介

方八另,笔名巴陵新化县人,1979年12月生,200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图书出版和策划工作。1996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美国的《新丝语》杂志、香港特别行政区《黑白》文学期刊发表巴陵专栏,在印度尼西亚的《千岛日报》、香港《大公报》、以及国内的《青年文学》、《当代人》、《读者》、《江门文艺》、《辽河》、《雪花》等文学期刊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福建日报》、《山西日报》、《安徽日报》、《云南日报》、《湖南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重庆晚报》、《钱江晚报》、《福州晚报》、《合肥晚报》、《武汉晚报》、《燕赵晚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三湘都市报》等报纸发表文学作品3000余篇(首)。2007年曾在安徽的《安庆晚报》,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晚报》,辽宁省的《时尚之旅》,北京市的《车友报》等报刊开辟美食散文专栏;2008年在《航空画报》撰写介绍全国饮食的《中华美食谱》(2万字)。2010年在《科学与文化》、《四川航空》开设品茶专栏。2005年,获《山西青年报》“诚信与感动”征文三等奖;2006年,获《三湘都市报》“发现魅力步行街”三等奖,《长沙晚报》“千龙湖杯”旅游散文征文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二等奖;2007年,获《中国科学报》“节约。环保。文明”科普征文二等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美丽的湘西 可爱的家乡”征文三等奖,第三届梁斌文学奖新苗奖;2008年“北方自行车杯”优秀奖,迎奥运会鞍山钢铁集团杯”三等奖;2009年获黑土地杯二等奖。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职业书评人、美食旅游专栏作家,《湖南省志·旅游志》、《湖南省旅游志》主笔。出版过散文集《秋声高处》、《村庄散记》等。中国报纸副刊第一编辑丛书(4册)(2008年,大众文艺出版社)、湖南省姓氏源流史丛书(4册)(2010年,天津科技出版社)、湖湘实用英语丛书(4册)(2010年,天津科技出版社),湖湘文艺丛书(10册)(2011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秋声高处》、《村庄散记》等散文集

美食湘军方八另

古清生

世界上最好做的是美食文章,少时的一些食物记忆,饥饿时期的某次品饮,以及近时去了何店吃到一客美味,都可以信手写来,令读者品同样是有味道的文字。然食文却也算世界上最不好做的文章,作家写的那些个菜,公众也是很熟悉的么,诚如画鬼易画人难,一个道理。

关键的是,写作食文化须真性情,何因未曾细考,打量一下世界文学史,那些味蕾特别发达的诗人、作家们,莫不是真性情也。因此,至少在食文化的写作上,作家需要真性情和比较发达的味蕾,而文字与感觉,则也必须十分考究。以中国文化圈矫情主义泛滥的态势观照,确也难以发现有多少真。故在当前的食文化写作领域,矫情就像鸡精一样融入了现实文化的汤汤水水。

不过,在坚持食文化写作的文学湘军中,方八另的写作却是值得称道,或者因为一个历史缘份,我的三本书经周实之手在湖南岳麓书社出版,方八另即给写了书评,那时候我们未曾相识。由于都是写食,所以评论的文字就甚是到位,心有感念,就开始关注方八另,他的笔名叫做巴陵。接下来,就读到方八另的食文,在网上有所联系,继而我去长沙市,见到了方八另,这位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果然质朴而真诚。他给我讲得多的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他对岳麓书院的一些改造尤其愤怒,通过他的表达,我对那些把持资源,贪公物为己谋学利者甚是不屑。这件事情,需要专文谈论,但是也就大抵体察到方八另对湖湘文化的读识与理解,他他的历史功底尤其的深。然此,对研究食文化却是一个高筑的平台。

后来,我们去火宫殿吃长沙小吃,因为有了方八另的讲解,食的味道就不一样。我觉终归是长沙臭干子的臭香令人难以忘怀,只道是旅途匆匆,喝的啤酒,我觉得跟方八另一块,最好是喝高度白酒。那时候,便知方八另的食文已经成书,回京再细读他的文字,感觉他从一位图书编辑兼作家的视角,在食文化写作中寻找到另一个向度,那就是通过食而进入历史,或食而交友,这种传统的坚守,笔底就有士人风范。

比如他写《情侣烤鱼》,这道出现在武汉市的比较媚俗的菜,在俗文化扫荡街街巷巷的武汉,吃出点雅趣很犯难的,方八另如此写道:"我看到这道菜迟迟不敢下筷子,在他们的催促之下才尝试性夹了点。是烧焦的鱼皮,黑煳的,夹着就是那么软软,筷子颤一颤,鱼皮就有收缩地上下摆动;嚼在嘴里却有点糯性,还有点韧性,被烤的一面比较脆,带着浓浓的咖喱粉味。这样一品,倒觉得比红烧鱼水煮鱼片酸菜煮鱼清蒸鱼都要有味。夹了一块鱼肉,可以闻到一点血腥味,带着热气,嚼鱼肉,绵绵的,有火烤的脆香和水煮的甜美,吃得我"吃 性"大发,夹鱼的不同部位品味烤鱼的风味。"或者是至俗而至雅,或真。如是委婉道来,感觉方八另坐在东湖边,落日西沉,溶金的水波轻轻荡漾,挟着夏天燥热的湖风,渐凉至微温,这时候喝着冰啤,品着烤鱼,人生的些许快意便也悄然而至。

吃,比较能打开真人性的一面,著食文者,自己暴露的几率也就大增。其实,方八另完全是为了吃到各地的鱼,有了这个宗旨,他便像从洞庭湖湖游至了各路江湖,今时走红的湘菜,本应该更有嚼头的。但不妨碍方八另在文学湘军中扛起食文化旗帜,基于洞庭湖,或者湘江,融汇天南地北之食。方八另一路走着,一路品着,一路写着,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心态。

目录

推荐序

美食湘军方八另/古清生推荐序

结缘黄鸭叫/贺柏武推荐序

藏在味蕾里的人文/北雁推荐序

味觉的美学审视/徐上峰

第一辑 鱼味无穷

橘子洲黄颡鱼/浏阳手撕鱼/南方烤鱼/赤壁长江鱼/鱼片飘香/翠玉鱼皮/鱼嘴巴的冬天/甜酒涝鱼/梧州石鼓鱼/凤凰苗鱼/鱼刺忧伤/鱼跃岳阳楼区

第二辑 鸡鸭成群

涟源珠梅鸡/东安子鸡/宁远血鸭/益阳黄焖鸡/安庆口水鸡/黄州水煮鸭/风味鸭寸骨/北正街的啤酒鸭脖/板栗炖鸡/湘式烤鸭/钱粮湖土鸭/梅山雷打鸭/凤凰血粑鸭/南京野水鸭/江永县田螺鸡/成都鸭舌

第三辑 茶语酒香

高椅油茶/安化擂茶/香馨普洱/黑茶故里/新化欢茶/江华冬梨子茶/山禅茶/兰州八宝盖碗茶/青海茯茶/天香云翠/成都市茶味/蒙洱茶/湘阴姜盐茶/罗布麻茶/衡山云雾茶/侗寨苦酒/衡阳湖之酒/新化水酒/品酒养性怡情

第四辑 肉肆酱香

过年腊肉/临钵子肥肠/豆腐拌肉/思乡的辣椒炒肉/牛骨头文化/感受雄性牛鞭/邵阳猪血丸子/记忆里的红烧肉/家庭风格的湖南扣肉/牛肚花/侗寨腌肉/衡东头碗

第五辑 西部食旅

敦煌酱驴肉黄面/豌豆颠的颜色欲望/兰州马子禄拉面/敦煌洋芋粉/兰州酸辣羊蹄筋/马大胡子羊羔肉式样/格尔木市烤羊杂/敦煌酒枣

第六辑 清汤寡水

闽东名菜佛跳墙/蟹王鱼唇/青瓜清汤/株洲杂菜汤/金城灰豆汤/豆花/芋糊清色/青海麦仁粥/西北羊杂碎汤/新化三合汤

第七辑 名优杂食

南京哧啦/湖南臭豆腐/品味南瓜/堕落街口味虾/糯藕/黔城美食古韵/江永香芋/广汉金丝面/重庆兔丁河虾/擂辣椒/南岳豆腐煲/永丰辣酱/洋芋饭/辰溪酸萝卜/靖港豆腐/南溪豆腐

第八辑 副谈饮食

冰清如柚/一个柑橘的思想/爱似凤梨/西瓜清凉/苦爽青莲/人生如滋味/美食危机与机遇/亲福皆美味/时尚美味王子

图书评论

结缘黄鸭叫

贺柏武

初识黄鸭叫是缘于巴陵先生的《水煮黄鸭叫》一文,那年我还在长沙市读大学。穷困的学生生涯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可以去各个娱乐场所或者茶楼酒肆随心所欲地消费,只好每天躲在图书馆里读书看报。一个周末的上午,翻阅当天的《长沙晚报》副刊版,一下子就被这个标题给吸引了。对于黄鸭叫的介绍巴陵先生惜墨如金。而就吃法上他却如美食家一般将个中滋味描述得细致入微,从鱼头吃到鱼尾,似乎那一张口一闭嘴之间鱼香已漫遍全身。特别是最后在文章的结尾还来一句" 过后几天,我都在回味这顿美食,朝思暮想再有一次机会。"当时虽然身坐在图书馆内,但心却早已飞到了橘子洲头,口水也是早已咽过几回。

真正有机会亲口尝上那又鲜又嫩的黄鸭叫,是在收到那次《三湘都市报》的稿费后。由于那时是用信件邮寄稿子的年代,我想留着那点收入来打印稿子和寄信,所以就没吱声。可同宿舍的几个兄弟叫嚷着"才子"再不请客就不够意思了,当时只好硬着头皮答应,而且自己还一直惦记着那巴陵先生推荐的黄鸭叫。于是徒步前行,六个楞青小伙直奔橘子洲的美食排挡。因为是排挡价格,鱼价并不贵,这正是我们期盼的。而当那一大盆晃着腻腻油儿的又泛着密密麻麻的干红椒的黄鸭叫端上桌时,我们就知道物超所值了。而且由于味道极好,大伙开怀畅饮,结果啤酒的的费用大大超出了我的预算,在稿费之外还倒贴几十元。不过这次整个吃鱼过程是我惟独见过他们猎人一般的眼睛未抽空去扫描周围的漂亮美眉的一次。当时他们的理由还振振有辞,美女只是养眼,可这鱼却能养胃啊。对于那时成天在学校食堂里吃着少油淡盐又长个儿的我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美妙绝伦的山珍海味呢!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黄鸭叫作了一些资料的查阅。得知其名的真正来历是因被抓住时会发出咕咕叫声,故又名黄鸭咕。传统的湘菜做法也是很精致。一般是把从湘江河里捕捞上来的黄鸭叫先用清水养两天,宰杀剖开,清洗干净。用大火煎至金黄,沥干。将姜片、葱段,豆瓣炒香,放入泡椒,酸菜,紫苏叶,辣椒面料酒。再倒水搅煮,捞除汤渣。接着将黄腊丁倒入,并加盐,味精,糖,醋,放入干红椒,蒜子,清水若干,小火煨,煨到汤成白色。然后用生菜铺底,上盛黄辣丁,撒蒜末,熟油辣椒,葱花,浇锅中热汁,最后撒花椒面。

待到我真正地有闲情逸致约上几个朋友去湘江河畔边尝着黄鸭叫边品酒论道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与久仰的巴陵先生相识了。那是一次小范围内的文友聚会,见着温和邓尔雅的他,一如在他文中描述的精致地品味着黄鸭叫的模样。晚上正好主办人邀约大家前去橘子洲夜市游玩。

当晚虽是初次谋面,然而我俩却如久别重逢的老友一般,望着江面点点星光渔火,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共话人生际遇和文学心得。从此之后,我和巴陵先生俨成故知。

藏在味蕾里的人文

北雁

读完巴陵的美食专栏,无不惊讶,无不兴奋。

如今,大多数文人都时兴“闭门造车”,一支笔或一台电脑就可以创造了,写出来的作品和生活无关,只停留在臆想之中。而在此书中,作者却把大把的光阴耗费在吃喝行走上,且以吃为艺术,以美食为研究,把“吃喝玩乐”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感受视觉上美感的同时,更是味蕾上的一种刺激和精神上的一种享受。作者把旅行当成一种对美食的探索,把独具特色的美食当成对地域文化的一种考究。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行走的美食家”。

作者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思考着美食故事和人文气息,从琐碎的文字中可以窥探出他对美食的热衷,以及对美食文化的精辟论述。在行走的路上,他肆意寻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当作美食探秘的线路,发掘隐藏在当地民居深处的人文素养以及美食的存在意义。走在味觉的边缘,不为味觉所迷失,却以一个边缘人的姿态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历史,把人文与美食,把美食与故事联系起来,让读者不知不觉陶醉其中。书中作者尤其是在“西部食旅”一辑中所谈到的西部美食和故事,就连我这个西北人也感到自愧。

大西北黄土地上生活二十余载,我也说不出几个地道的西部菜式,更不要说它里面深藏的故事和人文素养了。而作者作为一个南方人,却对西部美食有如此之深的了解,足见作者对美食文化研究如此深。他每走过一寸土地,都留给读者一段美食故事,让我在读书时,时有一种冲动,想踩踏着作者的脚印游走大江南北,品尝南北特色美食,那将是多么的惬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蕴藏一方人文。本书看似写美食,其实更多是写心情,讲故事,谈人文,把美食所散发出来的味道和人文气息相结合,用自己的所闻所见去感知和领悟。纵观古今中外,有无数的饕餮者,也有许多食学家,但真正可以称得上美食家的人却极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礼记?中庸第三十一》中所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很多美食著作把更多的笔墨浪费在写“吃”上,却很少谈到“味”。其实,美食留给人们记忆最深刻的并非精巧的制作和吃法,而是“味”。如臭豆腐的制作鲜有人知,可臭豆腐却臭名远扬,正是因为它的“味”。关于味,这里有美食散发出来的味道,也有作者通过美食所挖掘和察觉的地域人文气息。前者是一种外显的味,可以用器官直接感知和判断;而后者是一种潜在的味,却需要作者去挖掘和感悟。无论春天秋冬,作者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个“味”字,我想是作者的食旅之获,我认为也是此书的魂。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读完巴陵此书,我却要说“书中自有真性情,书中自有味先行。”写作美食文章最需要真性情,没有真性情品不出食美味。那些伟大的美食家,但凡都特别发达味蕾,把美食咀嚼在口中,从心中飘溢出美食所体现出的人文味。创作美食文字更需要一种感觉,源自于对美食中“味”的感知。很多文人的文字太过矫情,有过多的情,却没有了真,读来也索然无味。巴陵多以自己亲生亲历来写美食心情,把“味”作为他创作的基调,此真性情之人,时下美食界鲜有之。

巴陵文笔清新,意蕴深沉。从书中文章的标题看,像是一个菜单,可一看内容,却发现每个看似简单的菜单式标题下,却都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美食故事,有作者亲身亲历的,也有作者研习考究的,读来情真意切,收获颇多。可以说,此书既是一部美食著作,又是一部旅行佳作。巴陵说:“人生如美食,都需要自己去品味和尝试,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吃,最能让人看到人性的一面。吃出味,体现了作者对于吃的研究和吃的艺术追求,古今美食家如此,巴陵亦如此。

味觉的美学审视

文/徐上峰

我是一名食客,曾经写过不少美食文章,但在读巴陵(方八另)的美食作品后,我赶紧收手了。

美食文章不好写,我深有体会,写了几篇后,就觉得落入固定的圈套,比如每一道菜的做法、品尝方法,写起来大同小异,这类文章写多了,是没有生命力的,读者读起来更如同嚼蜡。

巴陵写美食,不复依傍,这是他的独到与高明之处。他能以小见大,每道菜后都有一个故事甚至一串故事,这样文章就会鲜活起来,呈现出立体框架。比如《橘子洲黄鸭叫》,看过他的这篇文章后,不仅能勾起食欲,读者还会不时地徜徉在各个故事之中,欲罢不能。文章以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开篇,读者仿佛置身一个白雪皑皑的季节。接着谈英国领事馆、毛泽东挥笔写下《沁园春?长沙市》、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对联趣事,在这样一系列文化之旅中,作者将黄鸭叫引出,让人似乎忘了是写美食,而是一篇文化散文。

美食,当然需要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而这恰恰是巴陵优势所在,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独到的嗅觉,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他人难以企及的美学形态。岳阳市的美食文章是写意的笔调,同样在《橘子洲黄鸭叫》一文,能感受到季节的轮回,从白雪皑皑到春意盎然,文人骚客相约橘子洲,品黄鸭叫,在湘江中垂钓,文末还将黄鸭叫比作情人,轻松而诙谐。

一次与巴陵促膝畅谈,他跟我说,每写一篇美食文章,他都会查阅很多资料,甚至会买一大堆书籍阅读,这种创作态度,也是他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的原因所在。与一般人纯写美食不同,巴陵给人呈现出文化美食。他在《浏阳手撕鱼》中写道:手撕鱼起源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益阳市有位名士在洞庭湖边吃到手撕鱼后,大发诗性,写下“烟波浩渺洞庭水,十里飘香手撕鱼”的诗句,手撕鱼从此美名流传;他在《南方烤鱼》中说: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桃园时,张厨的绝活是炭火烤鱼,能做到醇和味美、鲜上加鲜。刘备吃后大加夸奖:汝等烹饪有佳,当记头功。刘备登基后,把他吃过的烤鱼定为蜀汉国菜,得以传播。

巴陵与当地人、厨师打成一片,这种深入的体验,让他的文章更真实,更富细节,读者能读出每道菜的背后故事。从《浏阳手撕鱼》,可以看出岳阳市对细节的体察:“浏阳山多地多,土地比较贫瘠,要用很多的劳作时间才能养活自己,地主家给长工做饭菜,为了减少时间,把饭菜一切放在蒸笼上,随时吃都是热的。另外一种说法是逃避战争,解放前,浏阳东乡的老百姓为了避免官府发现自家的哥老会兄弟,方便家人回家吃饭……”这样的文字,在同类文章中是看不到的,也赋予了这篇文章的生命力。

巴陵是我多年的挚友,也是我的“老师”,当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时,他高我一届,我的文学启蒙就是从他开始。当时写的一些文章不敢往媒体投稿,先私下交给巴陵看看,让他给我斧正。

从2003年暑假开始,八另拉上我以及几位室友开始撰写图书。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巴陵喜欢吃,图书刚策划的时候,把我们拉到堕落街,先鱼肉饱食一餐,提振我们的精神,接着写稿期间,他又拉我们去望月湖等地品尝长沙市美食,图书出来后还摆了庆功宴。跟着巴陵不仅有肉吃,而且省事,他点菜基本不用菜谱,我只管大开杀戒就可以了。

2005年,我离开长沙,到广州市一家媒体工作,回去长沙的机会就少了很多,但依然会惦记长沙的美食,惦记方八另(巴陵)。每去长沙,我总是第一个打电话给岳阳市,我知道,先把自己的胃安排好,心里就踏实了。人少的时候,巴陵邀去他家,他自己掌勺,我吃过他亲手做的黄鸭叫、豆腐干青椒炒肉等,比他写的更美。

巴陵曾经跟我说,喜欢美食是祖传,他外公、舅舅都是当地声名远播的厨师和好食客,从小跟随外公、舅舅学习吃喝,他也获得这种良好的基因和品味之道。在谈及各种菜式时,他往往信手拈来,比如做白溪豆腐干,先要在温水中浸泡,这样做起菜来才会松软。他对吃法很有天赋,吃口味虾该从哪里下口,都有技巧,吃起来既文雅又有成就感,还会剥出一个完整的虾壳。吃黄鸭叫也一样,他在文章中写道:“吃鱼身,先夹着鱼腰,在背上咬一口,撕下一线长长的背脊肉,再一线一线地撕着吃,等露出背脊骨。再吃另一边,也一线一线地剥掉,到只剩肋骨,吃完,就剩整副鱼骨架。”这哪里是吃鱼,简直就是一道美学,审视着每到美食。

追根求原是正道

文/严清舫

正值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四月,巴陵先生把他的美食散文集《尝遍大中国》传给我,嘱我写篇评论。我不免起了两个惶恐。第一个惶恐乃风声鹤“美食”皆兵。我怕巴陵先生尝食天下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尝食出了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让人心有余悸的“美味”。还好,跟着巴陵先生一路尝食下来,还未曾发现一种美食里面添加了什么工业化学元素,不仅绿色、环保、安全,而且还探求到了不少天下美食的文化源流,饱了口福,也享受了文化的熏染,解了精神之渴。第二个惶恐乃战战兢兢口不能言。我不是一个善于作吹鼓手的人,自然也就不能给人写出什么锦上添花的评论文章。我跟巴陵先生是朋友,“拒绝”二字说不出口,只好勉为其难,谈一点跟着巴陵先生“游历天下”之后的尝食体会。首先我觉得我们要快乐地享受生活。当然,这里的生活,应当要狭义一点来定义,应当是尝食美食极其后面的文化。吃,当是我们人类生存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获取能量的一个最主要最原始最基本的途径。美食,无疑就是要让我们的这个环节和途径进行得愉悦、便捷、顺畅而容易。巴陵先生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把这个事儿做得很细致,跟他一道去品尝天下的美食,绝对没有错。巴陵先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品尝起来就要追根溯源。其他地方的美食我不敢说,津市牛肉粉我最有发言权,我是吃着津市牛肉粉长大的“老乡”,那种味觉上的记忆,一直留着,时间越久,越是温暖温馨。巴陵先生为了不至于在我们这些“老乡”面前显得外行,三下津市市品尝正宗的牛肉粉,翻检历史资料三万多字,又在常德市长沙市异地品尝津市牛肉粉“移民”之后的滋味,这才动笔写下了二千来字的尝食文章,整出那么多的掌故源流来。结果,叫我们这些“老乡”也瞠目结舌了,不敢相信,熟视无睹的津市牛肉粉竟然除了舌尖上的味道,还会有这么多的名堂,随之,汗颜、自愧以及对于巴陵先生的敬佩,一并接踵而来。巴陵先生也是一个很儒雅的人,跟着他尝食天下,总感觉每尝一口,必有来历,每食一勺,必有出处,满嘴余香怡然自得之外,韵味无穷,思想上接受了源远的美食文化,心灵上也仿佛回到了人类精神的故乡。其次,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巴陵先生领着我们尝食天下的美食,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口食,风韵各有千秋,风味千锤百炼,种类因袭传承,并无一样半类口食肆无忌惮的怪虫异兽。我以为这是正道。现代人的确不能轻易地突破祖先的选择,口食的种类不能泛滥,不能见着什么吃什么,口无禁忌,口食之际须要留下口德。当然,我们也并非现代极端的环保主义和生物权益主义者,从此不再食猪狗鸡鸭。真理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那也是不对的。我曾经见过这样的报道,一些热血的年轻人,蹲在集贸市场的鸡笼里面,被太阳暴晒,以期引起人们主义,唤起人们对于鸡的怜悯心,改善鸡的生存环境,口下留情,再不吃鸡,我以为这是一种矫情,也是一种滑稽。我也曾遇见一位老师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开放式地回答问题,在鸭子吞食小青蛙的时候,应该怎样看待?结果,学生和老师从珍惜和爱护动物的角度出发,产生了逻辑混乱和悖论,陷入了自设的怪圈。我以为,这些人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在我们这个神奇的星球上面,生物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个食物链,共同遵循着一个生物伦理,才有了我们的物种延续,才呈现了生物的丰富和多样性。巴陵先生的尝食天下,正是遵循了这样的生物伦理,才让我们的味蕾,远远地离开那些国宝的生物。最后,我要特别提示一句,我们跟着巴陵先生尝食天下,完全可以放心地享受生活。巴陵先生每到一地,总能同各地的美食高厨过从甚密,交流鉴别原辅材料好坏的经验、心得,熟厨艺的制作程序、掌控恰到好处的火候,接下来,具体细致地写下来。因此,巴陵先生的美食文章,除了可以品尝、可以文化、可以思辨之外,还可以据此操作,绝无风险。一般的人,看过这些记载,即刻就会操作,即使没有机会远涉,也能足不出户,分享天下的风味美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有了巴陵先生《尝遍大中国》这样珍贵的葵花宝典在手,无疑平添了一双火眼金睛,一切假冒伪劣的“美食”,统统都会被揭穿画皮,从而确保我们尝食天下美食,安全无虞。正是因为有了巴陵先生的勤奋艰辛,追根溯源,在美食的问题上,我们才有了方向,才不会迷失方向。这是原道原宗、原汁原味的美食方略,亦美食之正道。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