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城区东10公里处,明朝成化初年(1465-1471),唐东溪从唐家(今属珠海市)迁此建村。后建龙母祖庙,石碑刻“江美头”,意在纪念前人,故村初名江美头,后改称“江尾头”,寓意万事均有始有终(俗称有头尾)。
简介
现有户籍人口近千人,与西桠村仅一路之隔,聚落在岐关东路西侧,呈长方形块状分布。龙母庙远近闻名,每逢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都会举行庙会庆祝龙母诞,并有抢花炮等特色活动。
建置沿革
1958年,称农家乐大队。
1981年,称江尾头大队。
1983年,复称江尾头村。
1985年-1987年,与西、宫花、大环、神涌合并为西桠乡。
1987年,从西桠乡分出。
1989年2月,改称江尾头管理区。
村庄历史
当初,唐姓祖先来到江尾头落户,没多久便兴建了龙母庙,其石碑上刻有“江美头”字样,后辈为待人接物有始有终、有头有尾之寓意,遂取江尾头之名。江尾头上世纪50年代一度被称为农家乐大队,村民以李、黄、唐姓居多,而这些年却因地缘优势引来不少外乡人在此租屋居住。
江尾头村内主要有上、中、下三条街,它们仿若脊梁一般串起整条村子,这里的屋舍,一间间或密或疏地挨着“脊梁”排列开去,以至其间的横巷达20条之多,村落结构由此划分得很有层次。相通相随的街,互接互邻的巷,都是直来直去的,不同的是伴以老屋或新宅。这些街巷之名亦有意思,大多与江、水和码头有关,也许是老早前该村拥有水乡景致的遗存。
与火炬区其他村落一样,江尾头村保存有不少楼,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一座四层高仿欧洲古堡式设计的碉楼,它坐东南向西北,属砖、木、石、钢筋水泥结构,外头的檐饰灰雕不乏亮点。它们的起建,同样是防御伶仃洋海盗的需要。
旅游景点
龙母祖庙远近闻名,每逢农历五月初八都会举行庙会庆祝龙母诞,并有抢花炮等特色活动。
使用语言
本土及附近居民多使用闽系方言得都话(张家边村)。
户籍人口
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