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盾大袋鼠

圆盾大袋鼠(Notacropus parma),又称帕尔马沙袋鼠或巴马袋狸,是一种有袋类动物,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湿硬叶林中。成年圆盾大袋鼠的体重通常为3.2-5.8千克,体长约为50厘米,尾长约为50厘米。这种动物性情害羞,喜欢夜间活动,人们很少遇到它们,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65年,工作人员在凯瓦岛(奥克兰附近)上控制一种引入的塔马尔沙袋鼠的危害时,意外发现一些害兽根本不是塔马尔沙袋鼠,而是幸存的帕尔马沙袋鼠种群。尽管人们仍然很少见到它们,但人们认为它们的数量正在缓慢增加。根据2015年的IUCN评估,圆盾大袋鼠被归类为近危物种。圆盾大袋鼠的体毛稀疏,主要食物为草本植物和小型植物。它们携带幼崽的方式与其他有袋类动物相似。圆盾大袋鼠在澳大利亚南北地区广泛分布,是澳大利亚最小的有袋类动物之一。2021年10月,上海动物园首次引进圆盾大袋鼠,经过一个多月的检疫,2雄1雌的圆盾大袋鼠正式对外展出。

形态特征

体长雄性48~53厘米、雌性45~53厘米。尾长雄性49~55厘米、雌性40~50厘米,体重雄性4~5.9千克、雌性3.2~4.8千克。身体覆盖红褐及灰褐色的被毛,颈部中央知道后背有连续黑色花纹、鼻子侧面到脸颊有白色花纹。根据此花纹能考判断其种类。腹部白色。巴马袋狸是Notamacropus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重在3.2至5.8公斤(7.1至12.8磅)之间,不到红袋鼠的十分之一大小。它大约有0.5米(1.6英尺)长,尾巴稀疏覆有黑色毛发,长度大约相同。毛色上部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头部更灰一些,下部淡灰色。据推测,在“灭绝”期间,个体曾多次被发现,但被误认为是红腿袋鼠和红颈袋鼠等其他类似物种中特别纤细和长尾𫛭的例子。

分类历史

圆盾大袋鼠最早是由英国自然学家古尔德在约1840年左右描述的。它的种加词parma(Waterhouse 1845)来自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土著语言,但确切的源词和语言尚未确定。2019年,对袋鼠类分类的重新评估确定Osphranter和Notamacropus,原先被认为是袋鼠属的亚属,应该提升到属的级别。这一变化在2020年被澳大利亚动物名录所接受。

栖息环境

澳大利亚东南部湿润的森林地带。圆盾大袋鼠是澳大利亚特有种,分布于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最南端在伊拉瓦拉地区,栖息于下部带有茂密植物(可以是草)的潮湿硬叶林。和袋鼠一样,它喜欢有茂密灌木丛和草地的森林,尽管圆盾大袋鼠偶尔也会出现在干燥的桉树林甚至雨林中。

生活习性

食草动物。白天在草丛中休息,傍晚天色渐暗时出来活动进食。圆盾大袋鼠大多是独居的,有时在有利的情况下会有两到三只动物聚集在一起觅食。它主要是夜间活动,通常白天藏身在茂密灌木丛中,沿着自己开辟的小道快速穿行。在黄昏前不久,它会从掩体中出来,在森林空地上吃草和草本植物。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7月,其繁殖形态是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尚不确定。

保护历史

1965年,工作人员在凯瓦岛(奥克兰附近)上控制一种引入的塔马尔沙袋鼠(在澳大利亚广泛分布,并且常见)的危害时,意外发现一些害兽根本不是塔马尔沙袋鼠,而是幸存的圆盾大袋鼠(一个被认为早已灭绝的物种)的种群。这个消灭工作被暂缓,同时捕获了几只个体,被送到澳大利亚和全世界的有关机构,希望能够圈养繁殖,最终放归到它们的自然栖息地

保护级别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存状况评价,将其认定为准濒危物种(NT),记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但其数量预计很难恢复。这种物种很少被发现,有一些证据表明最近有种群数量下降的情况。根据2015年的IUCN评估,它被列为近危物种。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