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元

董立元幼承祖传,精心研究画事。

画作

曲阜市衍圣公孔庆镕推举,赴京考取内阁供事。后调任辛集市县丞深泽县知县。他善花鸟,工人物,精肖像。所作半工半写,用笔流畅,怡静圆润,时人把他与书法家崔班、画虎名手杨频并列,有“崔字杨虎董人物”之说。由于绘画卓绝,被爱新觉罗·旻宁授为文林郎

生平

董立元的生平经历,如今普遍提及到的,主要是他年少家贫时,父亲本已早就去世,又赶上母亲去世了,舅父还不资助,只好将母亲“封丘县”在家,尔后和弟弟一同到了山西省卖画为生,后得贵人相助,才回家葬母,葬母时还得到刘翰林的“点主”荣耀,这就是所谓的“卖画葬母”故事。其实这一说法有明显差错,最基本的就是上文已介绍到的董立元母亲去世时他已是由县丞升授知县,怎么会有“卖画葬母”的传说呢?其实董立元的墓碑已经将其一生的经历归纳在内了。

墓碑开头说:“公讳立元,字逢春,号云槎,工丹青,又善写照,常往来阙里间,衍圣公孔庆镕征为上宾,赏给奎文阁典籍。”碑文采用倒叙之法,没写其少小之事,先写其因擅长丹青,特别是因擅长绘人物,故而得到衍圣公孔庆的看重,这其中就有一流传甚广的故事。

董立元和其弟弟曾在曲阜市的东关开设了一家画铺,以卖画为生,这时的董立元绘画技艺已相对成熟,而且也有了一定名气。这天来了一个抱小孩的妇人,让董立元给绘像,妇人回到孔府让众人看了画像,当时的衍圣公孔庆镕认为画得惟妙惟肖,便差人送帖子将董立元邀请到了孔府。

衍圣公提出让董立元为其画“全家福”像,董立元倒是应允了,但由于孔庆镕的妹妹是儒门闺秀,按礼仪是不允许外人当面见的,那怎么能画“全家福”啊?传说孔庆镕就和董立元结拜了弟兄,这样董立元就能以孔庆镕弟弟的身份见“妹妹”了。即便如此,相传董立元也不能直视孔府的大小姐,而是隔着珠帘从侧面看了一眼小姐从门前匆匆走过时的身影。但董立元却完美地完成了孔庆镕交办的任务,不但画出了孔庆镕妹妹的真实面貌,而且还采取画其用手绢擦汗的细节,遮挡住了小姐额边的“胎记”。自此董立元便被孔庆镕留在了孔府,担任了奎文阁典籍。

碑文接着说:“由是志切仕进,值衍圣公入觐,公随北上,考取内阁供事,咨送国史馆,议叙以县丞选用,分发直隶署理按察司经历,补授保定府辛集市县丞,佐理循良,闾阎称颂。”这里是讲董立元在衍圣公孔庆镕的引荐下,先是考取了内阁供事,被分配到国史馆任职,后又被安排为直隶按察司经历,并补授保定府束鹿县县丞,而且业绩突出,得到老百姓的称颂。

不想在其“俸满,调升正定府深泽县知县”之时,“旋以母忧卸任”。由此可知,董立元的母亲是在其事业飞黄腾达之时去世的,又怎么可能会因贫无力葬母而将母亲“封丘县”在家,以致后来卖画后才得以葬母呢?传说中的“卖画葬母”显然不符合实际。

碑文接下来写到:“卜先君之,祀展椎牛,垂后嗣之箕裘,谋深翼燕,排难解纷,靖讼端于梓里,气求声应,联名友于木天处,为善事所由,出作良牧也。”这里主要是说董立元在家“守孝”时的事情,不但写了他注重祭祀孝道,为乡亲排难解纷,而且还写到他不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交流提高。而“惜乎读礼居家,未获起官而捐馆,懿,芳名令德,爰为摭实以词。”至此,碑文终止,董立元在家守孝,没等到三年结束后再复职为官,就不幸去世了。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