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能达的境界》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1年。该书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补充和延伸,详尽介绍了自我实现研究的起源,并讨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该书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健康人性的研究,促进教育和社会改良,对帮助人们达到健康人性具有重要意义。
创作背景
《人性能达的境界》是马斯洛晚年的最后著作。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马斯洛已经发表过的文章,1969年他亲自拣选出这些文章,加以条理化,并增添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准备成稿发书。然而,文稿正在准备期间,当亚伯拉罕·马斯洛正要动手增写新的章节时,不幸心脏病突发逝世。他的夫人贝萨·马斯洛动手完成了丈夫的遗愿,使该书得以与读者见面。
内容简介
《人性能达的境界》中,马斯洛提出了对于人性的看法,详细阐述什么是健康人性,并从人性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神经症的意义,论述与健康人性相关的“创造性”和“价值”的概念,探讨马斯洛的存在认知与超越性自我实现的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第1章是“人本主义生物学探索”。作者从一个心理学者的角度来谈技术化倾向和人化的生物学。
第2章是“神经症--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人达到了同一性、个性、丰满人性及自我实现。
第3章是“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作者对两位老师的优秀品质进行追根溯源,从而探究引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如此与众不同。
第4章是“创造态度”。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性与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也许是同一概念。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方式中艺术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5章是“创造性--整体论的研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一个总的原则是:任何有助于人向更大心理健康或更丰满人性运动的事情都等于是在改变着整个人。
第6章是“创造中的情绪障碍”。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相当刻板的人和相当拘谨的人这一现象开始,作者对创造中的情绪障碍进行了探索。
第7章是关于创造性的结束语。结论是:创造性人物实际是任何政治、社会、经济体制都必需的。
第8章是“事实和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就是将“是”和“应该”等同。
第9章“存在心理学简说”。这是作者对“存在心理学”所作的系统而简明的阐述。作者从定义开始,论述了“存在”的多种用法、存在价值及以可测形式呈现的、说明存在价值含义的操作定义。
第10章“一次人类价值讨论会的评论”。作者认为,引导人类行动的价值在人和自然实在自身的本性,而且发现这些价值的程序也是自然的。
在第11章“知者和所知”中谈论的问题主要是人格问题。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许多困难是人内部沟通障碍的副产品。
第12章“教育和高峰体验”讨论的是人本主义教育观。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第13章“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作者认为传统意义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主要取决于外在的因素,如为了得到教师的奖赏,赚取学位等。但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理想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应来自内部的兴趣。
第14章是“社会中和个人中的协同作用”。社会与个人都有高协同与低协同作用之分。
第15章“规范社会心理学问题”中共提出了29个问题。现择其要点予以说明。精选的或非精选的社会问题;多元论承认和利用体质和性格中的个体差异;恶行的问题;不现实的圆满论的危险;如何对待侵犯、敌意、战斗、冲突。男性和女性怎样彼此适应,彼此喜爱,彼此尊重;性和爱情的制度化;最佳领导人的选择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条件最有利于人性的丰满发展等等。
第16章“辛那侬和优美心灵”。作者提出了一个心理维生素的概念。主要指安全、无焦虑和恐惧,在感情上必须有喜欢你的人;归属于一个团体;受到他人的敬重。此外还谈到责任心的发展问题,新的社会疗法问题,当前的社会革命,心理治疗,自我认识和团体等问题。
第17章“优美心灵管理”中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奖赏或报酬对人性的健康成长及其较丰满和最丰满的发展有益。“优美心灵管理”不是用来更有效地操纵人们以求达到非他们自身所需要的目标。满足的条件有:有意义的工作,担负责任,创造、公平和正义,需要进行有价值的活动,而不是仅仅以金钱作为“报酬”。
第18章“低级怨言、高级怨言、超级怨言”。作者认为,从一个人的怨言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需要、渴求和希望的水平和动机水平。
第19章“简论单纯认知”中区分了无知的单纯和聪明或老练的单纯。儿童的具体感知和他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也和自我实现的成年人不同。儿童还没有还原到具体;他也还不曾长成到抽象。他的单纯是因为他无知,这和聪明的、自我实现的、年长的成人的"第二次单纯"是非常不同的。
第20章“再论认知”先是对存在认知和缺失认知的特征在19个方面作了比较。这19个方面表现在宇宙观的存在认知的整体,完全,自足,统一及缺失认知的部分、不完全等特征的不同。接着论述了“单纯认知”“有创造性的人是单纯的人”。认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是一个虽已成长但仍能像儿童一样观察、思考、或做出反应的人。在"第二次天真"中恢复的也正是这种单纯。
第21章“超越的种种意义”中列举了超越的35种意义。
第22章是“Z理论”。
第23章是“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活的生物根源”。
作品目录
作品思想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人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并促使个人达到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马斯洛要求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引导人的潜能的实现上;教育者要把对儿童的爱、赞许和关怀,看作与满足儿童的饥、渴、冷等生理需要一样重要的举措,把儿童学习中即刻的愉悦体验看作是促使他成长的最佳养分。
他指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的全部基本需要(包括归属、情感、受尊重和自尊等)都已得到满足。”他强调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认为“创造性”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在所有健康儿童中肯定都能发现它的存在”。为贯彻创造性教育,要求教育者从幼儿开始,使之不怕改变,喜爱新事物。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美育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了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外,他还强调应把美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教育者应把儿童的这种美的体验看作其“高峰体验”的一个源泉。此外,从幼儿园开始,教育者就应通过给孩子以更多的自由、活动或者在帮助他人中获得高峰体验,促进儿童的发展。
作者简介
马斯洛(1908—1970年),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之一。生于纽约,父母是早年移居美国的犹太侨民。他自己则是一位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曾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担任过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科学心理学》,主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价值新知识》等。
参考资料
人性能达的境界.豆瓣读书.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