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是汉字书写的字体之一,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颜正卿的颜体的代表作有《郭虚己碑》《郭碑》《多宝塔碑》《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鲜于氏离堆记》《磨灭记》《干禄字书》《颜卿碑》《妙喜寺碑》等。他的楷书与初唐书风不同,行以篆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名称由来
颜体是汉字书写的字体之一,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的楷书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历史沿革
背景起源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书史亦称颜鲁公。为人刚直不阿。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后世学者研究“颜体”的成因如下。
从颜氏系统而来。颜师古的祖父颜之推工书,且精于书学。自南梁以后,真卿祖上多以草隶篆楷为时人所称道。在颜真卿的同辈之中,如颜曜卿、颜旭卿等也在书学上造诣精湛,工草隶篆籀。因此颜真卿所受的书学影响深厚,颜家书学传统对他很有激励作用,他甚至认为“及至小子,斯道大丧”。故颜真卿定下要在书学上“齐于古人”的目标,有其多方面的思考,其中包括对颜氏一族书学传统的光大。
从殷氏系统而来。殷氏世家也多出书学名家。颜氏与殷氏两世家数世联姻,两家书学得以汇流合壁。颜真卿的父亲、伯父少孤,养育于当时“以能书为天下宗”的舅父殷仲容家,蒙教笔法。颜真卿从小也由母亲殷夫人亲加训导,摄取了殷家书法的营养。
得张旭张旭真传。颜真卿十分推崇张旭,诚挚地师事张旭,深得其教诲。他特别注意学习张旭的用笔之法、神用执笔之理,以及“得齐于古人”的攻书之妙。这对于颜书的成型是极其重要的。
从褚遂良继承发展。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芾《跋颜书》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今人也多有印证此说者。沈尹默就说:“颜真卿书出于褚河南,其楷书结体端严,往往犹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
密切联系民间书风。从颜真卿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如《多宝塔碑》等可以看到它和民间书风有密切联系。沙孟海等认为,颜体的雄厚凝重是从北齐隋碑版中而来。沙孟海在他的论著中曾阐述:从南北朝到隋朝,书法面貌可分为“斜划紧结”、“平划宽结”两个类型,一直影响到唐、宋以后。褚遂良、颜真卿属于后者。此类型继承隶法,保留隶意。而其中又细分两路,褚遂良属于秀朗细挺一路,颜真卿属于浑厚圆劲一路。颜真卿书法的主要精神渊源于北齐以来的《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著经》《隽敬碑阴》《曹植庙碑》等。这又和颜真卿的世族有关,颜氏是齐鲁旧族,接连几代研究古文字学与书法,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与保留汉隶的北齐、隋碑有密切关系。
概念提出
颜真卿的书法,人称“颜体”。历代书法名家众多,后代人以姓氏冠名书法名家书法的却寥寥可数。颜真卿之前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之后有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频,由于他们的书法是世代相传学习书法的范本,因此有以其姓氏冠名其书的俗称。
发展现状
颜真卿的楷书为书家提供了学习楷法的新路径。 晚唐柳公权是最早的学颜字而名家者。五代十国杨凝式的行书与颜真卿的风格类似,笔力遒放。 北宋中期的赵祯朝,学颜字已成风尚。那时的一些政坛风云人物、文坛领袖,如石延年( 994~1041)、欧阳修(1007~1072)、韩琦( 1008~1075)、蔡襄(1012~1067)的楷书,都出自颜体。
书法史上,不但宋人取法颜体楷书,晚明以来此风更盛。明朝董其昌的楷书,以颜真卿早期楷书《多宝塔碑》为根底。清朝张照、刘墉、钱沣、何绍基、翁同稣皆宗法颜字,则取法颜真卿后期楷书。爱新觉罗·旻宁也学颜字,“颜体几为帝王家学”,举世效仿,馆阁体中就有“颜底赵面”一路。民国时期,谭延闾、华世奎的颜楷名动南北。谭延阎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所写广州黄埔军校校牌“陆军军官学校”、中山陵“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之碑,皆是颜楷榜书。
颜真卿书法艺术对近现代的影响很大,学颜体的人很多。他们以“颜体”为启蒙,有的将颜体书法精化,并进一步博取众家之长,进而形成了独有风格,如天津市著名的近代书法家华世奎(1864—1942)、 民国时期有名的“颜体”书法家谭延阎、著名书法家舒同(1905-1998)等。
艺术特点
结构特征
颜体的结构端庄宽绰,气势开张,筋力老健。颜体与欧体不同,它一改欹侧之态,吸收古代篆、隶书法纯从正面取势的写法,笔画较为端平,左右基本对称。比如,“之” “经”二字,显得丰满又平整。
笔法特征
颜体的笔法以筋取胜,特别表现在主笔上。《勤礼碑》中带钩、捺的主笔,共同特点是下笔力量重,有一定弯度,筋力老健,给人以韧性和富于弹性之感。颜体中左右竖画略带圆弧形,如引而不发之弓,包含了巨大弹力。
书写工具
书法的发展必将与其相关工具关系密切。在唐朝以前,主流的制笔方法为“披柱法”,即用硬纸卷起一簇笔毫作为芯柱,外层再披覆层层笔毫,这样做出来的毛笔叫有芯笔,其特点是比较硬、笔毫弹性大、不易下压。明代人总结:“唐代诸家,字取中锋,而规矩端倪,显豁呈露,其为硬毫无疑。”唐代的毛笔笔锋较短,笔头以兔毫为主,再辅之以鼠须、羊毫。
制墨技艺对于书法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制墨以奚超和奚廷父子为代表,他们改进了制墨中捣松和胶的技术,创造出了“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墨汁,是“徽墨”的鼻祖。宣纸始于唐代,因产地宣城市而得名,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宣纸质地绵韧,光而不滑、洁白稠密,被誉为“纸寿千年”“纸中之王”,是书画的首选。
代表作品
作品概述
经典作品赏析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是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品。此碑无一处懈怠,法度缜密,笔笔藏锋、笔笔回锋,平稳沉着,书写恭谨诚恳,直承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在《颜勤礼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的老辣中还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价值与影响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质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且为后世立则。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中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杨志之一。
时代造就了颜书境界,就像时代造就了王羲之的书学境界一样。在魏晋南北朝这一长期社会动荡的时代,而文化史上却成了光焰万丈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已成了士大夫手中一种自觉地寄托高妙意兴的艺术、本领。他们深入地发现了自然的外在美,又深入地发现了精神的内在美。王羲之就是这一时代造就的“书圣”。然而,唐朝进入了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唐帝国政治、经济、军事超越以往,达到鼎盛,文化艺术如百花吐艳;人们以一种新的目光和价值观面对社会的巨大进步。唐太宗笃好王羲之书法,亲自为《晋书》本传作赞,且重金购求,锐意临摹,又拓《兰亭序》以赐朝贵,故士大夫皆宗右军。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这些初唐大家虽各有成就,却未能真正为唐代创立新书体。
创立一代新书体,颜真卿是先行者。他是唐代社稷之臣,又是书艺世家的后裔,对于书法的演变,无不瞩目关注。韩愈曾讥“羲之俗书趋姿媚”者,其片面处是未能正确评价王书,而其本意则在于从自己时代出发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审美观。因此杜诗、韩文、颜书,无不以新的时代为背景自立风貌。“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书林藻鉴》)。颜书的尚骨、尚肥、尚法,崇端庄、阔大、豪放,重气势、魄力、雄风,都可以从唐代社会中找到时代的折光投影。颜真卿造就了在书法中的盛唐之音,这便是颜书的恢宏境界。
相关评价
颜体书法在我国书坛上有很深的影响,可以说是千年不衰。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评价:“学书当学颜”,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都是学过颜体的。颜书在形态上浑厚沉着、雍容大方,欧阳修也曾评价:“颜书如拳师,筋骨盘,棉里藏针 ”。钟明善在《中国书法筒史》中评价:这篇行书《祭侄文稿》,用笔活泼酣畅,处处能看出颜真卿的深厚的楷书功底来,而书风豪雄奇肆,跌宕多姿,非工整的楷书所能比拟,难怪历代书家对之推崇备至,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了。刘浩然在《颜真卿行书探寻》中评价:颜真卿尚书从张旭问笔法,其正书雄伟,蚕头雁尾别具一格,行草如熔金泻地气势浩荡,笔势易相背为相向,行笔易收敛为拓放,结字器宇宽广,忠义郁勃之气凛然,以粗犷豪纵之体,力扫时尚纤丽蕴藉之风,耳目为之一新,后人誉之谓鲁公变法,而所变者实是笔势与风格也。欲发展唯有创新,欲创新唯有继承,此亦千古不二法门。
参考资料
名人史话:颜真卿书法中的大唐气象.m.toutiao.com.2022-05-17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m.toutiao.com.2022-05-17
陕西出土颜真卿早期真迹 38岁为一位女性书写墓志.m.toutiao.com.2022-05-19
名人史话:颜真卿书法中的大唐气象.m.toutiao.com.2022-05-17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风格关联性探源.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2023-12-24
颜真卿一生书风的十八次变化.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2023-12-24
在书画真迹中,感知苏轼的精神世界.m.toutiao.com.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