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性之学论要

《儒家心性之学论要》是现代蔡仁厚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研究儒家心性所取得的又一成果。作者认为,众所周知,儒家之学是“生命的学问”,生命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德性天命,负面是气质生命或情欲生命。德性天命需涵养充实、发扬上升,以求其真实圆满之完成;情欲生命则需予以变化与节制。唯变化气质与节制情欲,只是消极性的工夫,徒此一面固不足以安顿人生,开创人文世界之价值。故儒家用心著力之重点,是集中在正面的积极的德性实践方面,通过实践而肯定自我,完成人格,则。上可以通神,外可以通物”,虽通神而不是神本,虽通物而不是物本,儒家是以人为本,而展开其主观面与客观面之实践。①由主观面的纵的实践,要求与天道天命通而为一,这是生命之“质。的纯一高明。②由客观面的横的实践,要求与天下民物通而为一,这是生命之“量”的广大博厚。儒家既是道德的进路,当然重视那作为道德实践之根据与道德实践之动源的道德心性。以是之故,儒家的内圣成德之学,又称为“心性之学”。心性,是道德实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根。故心性之学,乃是。实学”。如果心性之源昏闭枯竭,人类的道德、文化,皆成为不可能。

本书卷上为“心性与心性论”,首先讨论“心”与“性”的涵义以及二者之关系,其次分别讨论“孟子陆王一系的心性论。以及“荀子朱熹系统中的心性论”。共收文八篇,是作者出版宋明理学三书之后的后继论述,主要是有关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讨论。本书第三部分对宋明理学的义理要旨作了综述。

全书结构严谨,论述有力,积作者多年研究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出版信息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发行者:范惠美。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