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平,获湖北大学2005-2006年度优秀教师称号8.2007年,获武汉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9.2009年,获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10.2009年,指导研究生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11.2010年,获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
个人简历
靖国平,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04-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2007-2013年)、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负责人、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省级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负责人。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术委员。
教学工作
主要讲授研究生课程:
《教育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
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
《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育学》、《教育名著选读》
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
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转识成智”:课程改革的价值向度及实践探索》,2008-2011年(二)主要
获奖情况
2.湖北省教育厅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2010-2012年
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当代知识教育变革与课程改革研究》,2004-2006年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课题子课题:《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2004-2006年
5.湖北大学创新研究团队资助计划项目:《当代知识教育变革与湖北省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004-2006年
6.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当代知识教育变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湖北省教育厅,2007-2009年
7.湖北省教育厅课题:《湖北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3-2005年
8.湖北省教育厅课题:《中外学校德育比较研究》,2001-2003年
9.湖北大学人才基金项目:《智慧主体论知识教育论纲》,2001-2003年
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大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心理研究》研究工作(排名第二),
2007-2009年
11.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研究》(1979-2000),2007-2008年
12.武昌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09-2015)项目子课题“武昌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主要获奖
1.2003年,获湖北大学2001-2003年度优秀教师一等奖2.2003年,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2004年,获湖北省教育学会2000-2003年度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2004年,获湖北大学2002-2003年度“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5.2006年,获湖北大学“十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6.2006年,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7.2007年
主要著作
1.专著:《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专著:《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3.主编:《好教师成长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主编:《新教师成长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主编: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二五”规划教材(13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012年6.参编:《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教育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教育学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教师实用教育学》(湖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外著名教育家大全》(警官教育出版社)等。
主要论文
1.《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第2 期,警惕拜金主义对教育的影响2.《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4 期,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主要影响3.《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年第1 期,三种文化的学前教育比较4.《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第2 期,重视个性的原则与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5.《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 期,教育本质新探(人大复印资料转载)6.《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第4 期,为二十一世纪而教7.《课程·教材·教法》1990年第11期,试论教学方法的基本特性(教育文摘报转载)8.《外国教育动态》1991年第1 期,澳大利亚昆斯兰远距离教育概览9.《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2 期,中心城市地方高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报转载) 10.《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在我国实践的反思11.《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道德的审美特性与德育审美化12.《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4期,我国企事业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13.《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略论教育管理哲学的几个矛盾范畴14.《湖北教育报》1995年2月20日,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 15.《湖北大学成教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教育哲学三题16.《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论受过教育的人(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第4期转载) 17.《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2期,从仓库理论到蜜蜂属理论—知识教学观的变革(国内外教育文摘2000年7-8期转载)18.《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4期,论当代教育对于人的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探索(人大复印资料《当代文萃》2000年5期转载)19.《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修炼减负的内功: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年8期转载) 20.《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关于素质教育的深层思考21.《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论我国现行学科知识教学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2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2 期,教育与人的社会素质23、《教育世界》2001、1我国教育在培养人的独立个性问题上面临的困惑24、《教育世界》2001、2 教育:通过知识引导智慧成长的艺术25.《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重构知识教学——一种交往价值的走向26.《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27.《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第2期,论教育与生活的“二重变奏”(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第7期转载) 28.《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重读《学会生存》——当代教育的危机、走向和解放29.《江苏高教》2003年第6期,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30.《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0期,论教育的知识性格和智慧性格3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年第3 期,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32.《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 期,“新课改”:利益的失衡与矫正33.《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5 期,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34.《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6期,个体知识教育及其时代意义35.《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8期转载)36.《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37.《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第1-2期,师者:从知识者转向智慧者38.《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国际化:大学的传统底蕴与本土性格39.《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2 期,论智慧的涵义及其特征40.《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论教育学的学科范式、知识样式及其话语方式41.《湖北教育》2005年第7-8期,“生成性课堂”何以可能?42.《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从“学科立场”到“学派立场”——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5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摘)43.《人民教育》2006年第21期,教育的三重境界44.《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期,论人受教育之必要性、可能性与超越性45.《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教育:新农村的奠基石46.《湖北教育》2006年第9期,让义务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摇篮47.《湖北教育》2006年第11期,如何认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矛盾冲突48.《光明日报》2007年8月22日,(教育周刊11版)“奥赛班”是进是退?49.《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反思与重建50.《中国德育》2008年第6期,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学校德育环境调查报告5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1期,多元价值视野中的学校德育环境变革52.《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3期,追求生命智慧:让教育踏上幸福之路53.《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理性与德性:古代人格教育比较及启示意义 54.《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大学教师的学问人生55、《湖北教育》2009年第12 期,激情与创新:优秀教师成长的重要素质56、《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知识与智慧:教育价值的演化57、《成才》2010年第4期,读式文化 读文“化”人 58、《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6 期,关于智慧教育的几点思考59、《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4 期,从“知性人”到“智性人”——当代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转型60、《湖北教育》2010年第10期,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社会公正四、社会服务工作 近10余年来,作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一直致力于湖北省、武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服务工作。参与区域和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主持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担任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主持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研究》;重点关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