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罗镇

榜罗镇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是通渭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地理上,榜罗镇地处定西、天水市辖区交界地带,东邻常家河镇,南接天水市的甘谷县武山县两县,西连陇西县的和平、渭阳两乡,北毗什川镇。行政区域面积为280.54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榜罗镇户籍人口为39,498人。截至2020年6月,榜罗镇共辖1个社区和2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位于文峰村。2011年,榜罗镇全年财政总收入为40万元,同比增长9%。年末各类存款余额为10100万元,同比增长22.8%;各项贷款余额为6312万元,同比增长20.6%。2018年,榜罗镇共有3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历史沿革

1949年以前,设榜罗镇。

1949年,改设榜罗区。

1958年8月,改设榜罗公社。

1961年7月,改设榜罗区工委。

1964年5月,恢复榜罗公社。

1983年9月,改榜罗乡。

2001年11月,改榜罗镇。

2004年6月,撤乡并镇,青堡乡以及文树川乡所辖文川镇、南家坡、文树川、李家坡、陈家窑5村并入榜罗镇。

历史事件

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王稼祥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七千余人到达榜罗镇,当时的榜罗国立小学为中央领导人提供了大量的报刊杂志,使在哈达铺了解到的陕北地区有红军根据地的情况得到了进一步证实。9月27日晚,毛泽东在原榜罗小学校长室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会议按照毛泽东在哈达铺提出的到陕去的行动计划,在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进一步研究红军落脚点问题之后,正式决定并宣布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到邻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会合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载命的大本营。榜罗镇会议乇底结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长期没有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局面,从而为红军长征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理想的落脚点。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继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因而彪炳史册,功垂千秋。

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会议

1935年9月28日凌晨至中午12点多,陕甘支队在原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大会,传达贯彻榜罗镇会议精神,进行进军陕北地区的总动员。同时于当天下午整顿军容军纪、补充兵员、筹备物资并休整,晚上各连队还举行了气氛热烈的联欢晚会。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这里走向陕北,走向胜利。

《七律·长征》诗首次发表

1935年9月29日清晨,毛泽东随林彪一纵队始向通渭县县城进发,傍晚进入通渭县城。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林彪一纵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毛泽东首次朗诵了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诗。这首家喻户晓的诗词以特有的方式在通渭发表了。

盛大的文娱晚会

1935年9月30日,陕甘支队在伪县政府礼堂召开军政干部会议,再次进行军事总动员。傍晚在县城南门外柳树滩举行了全军文艺联欢晚会。由于有了落脚点,晚会气氛十分热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最盛大的晚会。

红二、四方面军过境榜罗1936年10月12日,由贺龙、萧克、任弼时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第二军、第三十二军进入榜罗镇并留宿一昼夜。1936年9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过境榜罗镇,10月份主力部队进入榜罗镇并留宿两天一夜。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榜罗镇下辖1个社区和24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榜罗镇地处定西市天水市辖区的交界地带,东与常家河镇接壤,南与天水市的甘谷县武山县2县相接,西与陇西县的和平、渭城区2乡相连,北与什川镇毗邻,距县城50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280.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榜罗镇境内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梁绵延,沟壑纵横,境内最高点位于双峰梁,海拔2150米;最低点位于毛家店村,海拔1810米。

气候特征

榜罗镇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6.4℃,1月平均气温-6.5℃,7月平均气温17.8℃,无霜期年平140天,生长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36.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

水文

榜罗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清溪河,流域面积119平方千米,流经文峰、坪道、张家坪、先锋、毛家店5村,长14千米,径流总量2345万立方米。

自然灾害

榜罗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冷冻、干旱、风雹、洪涝等,2011年7月25日15时30分,本地遭受特大风雹、暴雨袭击,致使文川镇、李家坡等12个村、80个村民小组的10480人严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700万元。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榜罗镇辖区总人口4081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26人,城镇化率2.8%,另有流动人口8210人,总人口中,男性20983人,占51.4%;女性19835人,占48.6%;14岁以下7716人,占18.9%;15—64岁29538人,占72.4%;65岁以上3564人,占8.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0798人,占99.9%;有少数民族20人占0.1%,人口出生率9.8‰,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3.4‰。

截至2018年末,榜罗镇有户籍人口39498人。

经济

2011年,榜罗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7.3万亩,人均4.4亩,其中梯田面积5.4万亩;林草面积1.6万亩,农业总产值15110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生产粮食33063吨,人均833千克,其中小麦4062吨,玉米26001吨,马铃薯3000吨,主要经济作物黑芝麻、中药材、蔬菜等,胡麻产量955吨,中药材产量80吨,蔬菜产量80吨。

2011年末,榜罗镇有商业网点120个,职工13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62万元,比上年增长4.8%,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750万元。

2018年,榜罗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榜罗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0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23所,在校生3177人,专任教师29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制学校5所,在校初中生950人,小学生1870人,专任教师13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高中1所,在校生1003人,专任教师118人,主要学校有榜罗中学,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317万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榜罗镇村有文化室24个,各类图书室24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榜罗镇有中心卫生院1个,分院2所,村卫生所24个;病床40张,专业卫生人员31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6000人次,住院853人次,手术45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6843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榜罗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4户,人数76人,支出14.1万元,比上年增长0.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43户,人数6451人,支出673.3万元,比上年增长51.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61户242人,支出59.4万元,比上年增长57.4%;农村医疗救助232户,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农村医疗保险240人次,共支出137.5万元;农村临时救济6人次,支出0.9万元;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61人,发放抚恤金3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9122人,参保率为91%。

城镇建设

全镇共有农二级道路建设项目10条,其中有8条46公里实现了铺砂化,惠及8村60余社群众。自筹资金修通农路32条181.6公里,涉及14个村90余社,其中通村农路6条68公里,路面宽全部达到8米;新修通社农路11条55.6公里,累计投劳投工11万人(次),群众自筹资金38万元,镇政府投入资金26万元。2007年建设农路28条88公里,全镇有18个行政村实现村社道路网络化,社社都能通汽车。

交通

榜罗镇有马(营)陇(西)省道过境,境内长110千米;常(家河)榜(罗)公路过境,境内长60千米;通(渭)高(庙山)公路过境,境内长65千米,境内村村通公交车,2011年末,榜罗镇客运站1处,日均客运量120人次。

自然资源

榜罗镇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冷凉气候区,适宜种植药材、阳芋、小杂粮等农作物,境内大面积种植药材、洋芋、小杂粮等作物,其中小杂粮包括荞、苦荞麦、豌豆、油菜、黑芝麻经济作物,境内盛产优质冬梨,汁多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种优质的上等小菜,优质冬梨远销天水、临夏、陕西等地,誉驰各地,依据广袤的土地资源优势,境内大面积种植牧草,大力发展养殖加工业,主要以养猪、牛、养鸡等为主,榜罗生猪市场交易活跃,年交易量达50余万头,加工产业主要以草辫加工业为主,草辫产品远销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河北省山东省和东南亚各地,草辫是支柱地方经济的一大优势产业,现建成有深州草辫制品加工厂,年产值150余万元,有力地支柱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今天的榜罗镇,已是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它已是一个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在向小康路迈进的小城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大,一桩桩楼房正在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市场繁荣,经济活跃,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文化

旅游

景点

榜罗自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

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团结。榜罗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云集、贾客会聚之地,也是通渭县四大名镇之一,她有着闻名遐迩的历史辉煌篇章—“榜罗镇会议”,有着通渭八景之一的“桃岭红霞”,有着夫妻诗人巨匠秦嘉徐淑桑梓故里的骄傲,有着中华文化遗产—秦长城遗址的历史文化瑰宝,有着庄严肃穆的省、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榜罗镇有着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亮丽风景。据史料记载,榜罗镇桃园村有山岭名桃岭,每当桃花盛开时,红艳艳的桃花遍布山岭,犹若天上的红霞,故誉称“桃岭红霞”。清代文人蒲瑞卿有诗曰:“路向桃源去,霞从岭上飞,一时红烂漫,花气袭人衣”就赞誉了当时“桃岭红霞”的自然风景壮观,而今这里是一片占地350余公顷的茂密树林,以绿油油的明亮色调妆扮着黄土地表。距离1公里外的桃园塘坝与之遥相辉映,落日的夕辉撒在塘坝的水面上,发出金黄色的诱人色调,站在桃园林场的山岭上,遥望水面上的金色辉光,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牛郎织女女的中国神话,她们正在守护着榜罗的这片热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站好岗、值好班。

榜罗有着历史遗传的古迹和文化的瑰宝。省道马陇公路附近的榜罗四新村山岭上有固阳秦长城遗址堡垒高耸矗立,登极远眺,榜罗四周风貌尽收眼底。榜罗桃园村据传是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生活过的故地,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无缺地保留着鸳鸯夫妻的合葬墓,夫妻诗人的名篇佳作,历代传颂,家喻户晓。刘志时期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生于榜罗镇。秦嘉,字士会,故里在今什川镇大湾村秦家坪(原属榜罗乡);徐淑,秦妻,故里在今榜罗乡桃园村徐家窑。岔口村秦家坪有二人合葬墓。二人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学,青年时就已才华出众,精诗善文步入当代诗坛,被称作夫妻诗人。秦嘉的四言《述婚诗》,五言《赠妇诗》,徐淑的五言《答夫诗》等,都受到历代诗论和诗选家的称赞。唐朝欧阳询等编的《芒文类聚》,粱朝钟嵘等著《诗品》,明代胡应麟的《诗薮》,清代沈德潜所著《古诗源》等均有收录,一致认为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们的杰作,对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榜罗镇不仅有辉煌的昨天,而且有灿烂的今天。榜罗宽敞畅的街道,庄严肃穆的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是为了肯定榜罗镇会议的历史地位,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当地政府和群众在上级各级党政机关的关怀支持下。于1979年完成了榜罗小学的搬迁及重要遗留文物的征集工作,并在原址修建了红军长征及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包括榜罗会议遗址和革命文物陈列室两部分,当年毛泽东主席住宿及举行榜罗会议的校长室完整地保持着6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们参观,革命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红军在榜罗镇期间遗留下的标语,背篓、子弹箱、文件袋、水瓢、面杖等珍贵文物260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二级文物3件。建馆以来,榜罗红军长征及榜罗会议纪念馆已接待并教育影响了全国各地海内外各界友人数百万名,并先后被省、市公布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殊誉。2003年8月1日,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大门顺利落成,并在这里成功地举行了通渭县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

军76周年大会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榜罗纪念馆揭牌仪式,榜罗人民以此为契机,走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明智之路。

参考资料

2020榜罗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05-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