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羊后土庙

东羊后土庙位于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明代扩建,后屡有修。现存后土娘娘殿、乐楼、山门等建筑。其中乐楼是我国元代乐楼建筑的代表作。乐楼地基高1.75米,乐楼前檐两侧立方形石柱。柱上雕牡丹及化生童子等。楼顶三层斗拱叠成藻井,结构精巧,呈八卦形,故又称八角亭,是我国古代舞台建筑中构造最为精巧的古乐楼建筑。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山西省

东羊后土庙 VI-403

简介

东羊后土庙(第六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

戏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面宽7.47米,进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十字歇山顶。台阶高1.75米,台宽7.75米,深3.5米,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内檐梁架斗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结构别致精巧,故戏台又称八卦亭。戏台后墙壁画栩栩如生,东羊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杂剧平阳县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出临汾市城西北,车行15公里,便来到全国闻名的元代戏曲舞台所在地——东羊东岳庙。

历史

历史上的东羊岱庙香火很旺,庙宇内整日烟雾缭绕。正殿里供奉的是3米多高的东岳大帝塑像,东厢房是十八层地狱塑像,西厢房是十八罗汉及一些不知名的神塑。每年三月十二是后土娘娘的生日,周边村庄的人们前来赶庙会,人山人海。土改时期,东岳庙内成了村里的小学校,他和村里的孩子们在这里上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改建教室便把东西厢房拆掉了,后因东岳庙正殿成为危房,山墙、后墙快要倒塌,村民便用木柱支撑起来,又怕学生进去玩耍发生危险,村里索性把正殿也给拆毁了,整个庙宇唯一留下来的就只有后土圣母殿了,东羊村东岳庙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后土庙。

圣母殿让人大开眼界。身着明代服饰的后土圣母、女娲娘娘、碧霞元君众星捧月般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她们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四个金孔雀,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孔雀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三位圣母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三位圣母的服饰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彰显出女性的尊贵。旁边的侍女形象逼真,头戴黑色毡帽饰垂带,帽顶有金色花细及鸟雀衔珠。额部有额黄,面额丰满,身着较长的比甲,内裙外露,应是明万历年间的一种装束。更有一侍女在造型上一反过去生硬古板之风,犹推屋门半遮面,可与晋祠宋塑侍女的清雅飘逸、纯情自然相媲美。在这些精美的明代塑像周围及大梁上,点缀着木刻悬雕龙凤呈祥;站在牡丹团锦上的各路神仙,手持朝牌更是惟妙惟肖。

现如今,这些精美的雕塑或缺臂或断手,更有甚者身首异处凌乱地堆放在墙边。且大多色彩已严重剥落。神像背后及大梁周边的木雕悬塑,或弯曲、断裂,或摇摇欲坠,在尘土的笼罩下,仍掩饰不住她的美轮美奂。环顾四周,大殿四处透风,外面的山墙多处开裂。

建筑

戏台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闭,台前两侧竖有高约5米,宽40余公分的两根正方形抹角石柱,下有复莲柱础,柱上浮雕着莲花童子,后台正面一幅元代壁画——《钟馗捉鬼图》,栩栩如生。更为叫绝的是整个舞台,没有一根大梁,而是用斗拱和井口枋层层相叠,形成的“八卦攒顶”,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绝。东羊戏台规模宏大,是元代戏台中的佼佼者。台口宽7.75米,台体深3.5米,这么阔绰的建筑坐落在1.75米高的台基上,敞朗、亮堂,在其上演艺真是最佳场所,先人的精明从历史深处投递出来了。更别说,台前两侧还有石柱,石柱上镌刻着莲花、童子;顶部为十字歇山式,内檐梁架上由三层斗拱叠成藻井,为八卦形,又称八卦戏台;台后有背墙,墙上画着钟馗降贪图,于今看来这是一幅珍贵无比的图画了。画上的钟馗怒目圆睁,手举利刃正向胯下的食肉目刺去。这猛兽就是贪。遍查兽名,各类动物比比皆是,唯独不见这贪哪!原来这贪不是别物,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住吞太阳”的那个贪哪!不知世上有没有贪这种动物,但是,聪明的前人将之活化在了此处,意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因贪图享乐而死在钟馗的利刃之下。如果当今之世需要一幅反贪图画,以警贪官,以扼物欲,那就不用画家费尽心血再创作了,这幅钟馗降贪图便可以拿来所用,大量印行。

文化

“说到东羊戏台,不得不从戏剧谈开来。”著名散文家乔忠延如是说,早在唐朝,我国已有了“歌舞戏”和“参军戏”。特别是到了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以人物角色表演故事的“杂剧”。舞台也随戏剧艺术的发展,由最早的平地围栏戏场,发展为平地筑台四面围观的“露天”舞台。到了元代,蒙古族山西省作为自己的大后方,因临汾市府一带很少受战乱破坏,百姓安居乐业,加之平阳百姓好笙歌,戏剧艺术盛极一时。这里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每逢庙会必唱大戏;一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来祈求驱邪避祸、家人平安,唱戏本身就是酬谢神灵的一种仪式。这个戏台完全是靠村民的布施修建的,建成后连唱大戏数天,很多名角都先后在这个舞台上亮过相。

凝固在戏台上的历史

东羊后土庙位于临汾市城郊,过汾河,驱车往西北而行,片刻就到了。开门进庙,一座戏台赫然于眼前,不由人不得不发出赞叹,原来这是一座元代戏台。

元代戏台在今天已很为少见,据说遍及中华也只有8座了,而这些戏台却全部在山西省南部,散落在东羊后土庙的周边。屈指一数:魏村牛王庙、王曲东岳庙、武池乔泽神庙、曹公村四圣宫……一座一座安然而卧,蕴蓄了岁月的往事。

这就十分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它处鲜见的元代戏台,会倔然生存在足下的土地?为什么无独有偶,还会形成一个群落?我们只好登上戏台,向历史深处远眺了。

在古老的戏剧天地里,我们看到,临汾市在元代是个极为繁盛的戏剧摇篮。那时候,全国的戏剧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北京元大都,一个是临汾古平阳。而古平阳要比元大都早30年。也就是说北京那个中心是由临汾转移过去的。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浓彩重墨的一笔。这一笔的落就不是因为元统治者对戏剧的重视,而是由于他们对戏剧的忽略。元代初期,立足未稳,无暇问津戏剧,戏剧这时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胸中的悲情。而当元代统治者也要享受戏剧的时候,戏剧就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百姓心志了。戏剧进京、进宫,成为统治阶级的贡品,而这时的广众却远远疏离了它。也就是说,当元大都成为戏剧中心不久,戏剧就逐渐衰弱,以至消亡。红盛一度的戏剧似乎就要日薄西天,永久的降下帷幕了,不禁让人为之忧虑。

其实大可不必,就在此时,古平阳至陕西韩城一带悄悄兴起了河汾民俗音乐,也就是流传在黄河、汾河流域的民歌。这民歌自然充满了民情心志,倾吐着心胸块垒,因而,它能很快传播开去。这就是现在还传唱的梆子戏。所有的梆子戏都是从这里起始的,山西梆子、蒲州梆子、豫剧、河北梆子以及陕西省秦腔、眉户都在这里。

这或许就是元代戏台没有随杂剧一起消亡的原因。因为,梆子戏也需要戏台,戏台也能演梆子戏,所以,戏剧一代一代传唱,戏台也一次一次修复,倔然走进了我们的目光。如今,在我们的目光里只有戏台了,那戏台上难以再上演戏剧了,这或许是戏剧发展的需要。发展了的戏剧要宏大的戏台,要精美的乐池,要协调的灯光,显然,元代的戏台落后了,无法承载时代的需求。这或许也是元代戏台迅速消亡的原因。所幸,临汾市的元代戏台存留下来了,我们虽然看不到其中上演的戏剧,却可以透过戏台凭眺比戏剧还繁杂多姿的历史。就要离开东羊戏台满载而归了,忽然想起魏村元代戏台与此不同呀!那是三面敞口的样式,也就是说,其时观众不光在台前可以看戏,在台左、台右都可以看戏。而这戏台仅能在前面观看了,这是何故?仔细查看石柱上的刻字,时在元代至元二十年,即1345年,这戏台比魏村戏台晚了50年。哈呀,历史文化前进的脚步也收藏在这里了!

东羊元代戏台,中国的艺术瑰宝,人类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