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杂,或许有人会感到陌生和好奇,怎么会叫这样一个名字呢?杂炣,又名牛杂,烩菜,是一种味道极佳的风味小吃!正宗的杂炣是用牛肝、牛肠等牛杂食作主料、再配以禹州张家特色粉条、油炸豆腐条等现吃现做的一种“杂烩菜”,故而称作杂炣。杂炣是河南省禹州市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镇里大小集市上最常见的、最好吃的小吃就数杂炣了。杂炣是一种街头大众风味小吃,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在食客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杂炣分为小锅杂炣和大锅杂炣,其中尤以小锅杂炣最为美味最具独特!
基本简介
用熟牛肝和熟牛肠熬上一分钟即可做成的一种食品,可以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牛杂火锅,牛杂海鲜,牛杂串,牛杂等。制作时需以本店特制的卤水汁香料为主,缺一样味道即变。主料包括茴香、花椒、八角、肉桂、陈皮、沙姜、豆蔻等;牛之杂有牛肚(牛有四肚均可入馔,但蜂窝肚是最好吃的)、牛膀、牛肠、牛横利和牛肺等。吃的时候来点辣椒油再加点胡椒粉,味道可口,营养价值高。
由来
杂炣的由来是这样的:据说,上古一位大王在先农坛亲耕祭祀农神时,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看到当地百姓饥谨,立即下令屠宰亲耕的牛,将其牛肉、牛肚、牛心、牛肝、牛百叶、牛肠等放入锅中。百姓食后醇正鲜美,味道甚好。至此流传至今!从古以来,各城镇街坊、集市及交通要道,普遍有经营杂炣生意者。他们善于清理,善于加工,烹调技术熟练,五味调和有方,清洁卫生,待人谦和,为广大食户所乐尝。每日拂晓前,卖杂炣者的门口挂起红灯--这是卖杂炣的标志物,人们携带饼子、锅盔之类的馍馍,相继而来,拥挤在杂炣铺内,品尝着可口的肉汤,嚼食着美味的杂炣肉。吃杂炣者有个诀窍,所谓“若要吃好,必须起早”愈早汤愈肥,香味也愈浓。愈以后来虽然不断加进“化油”,毕竟不及早者滋味可口。杂炣是当地人喜爱的早点和夜宵!正像老北京把豆浆油条、陕西省人把羊肉泡馍、当作日常的早餐一般再平常不过。
杂炣-营养价值
顺店杂炣
杂炣是许昌禹州独有的历史风味名吃,它的主料有牛、羊骨肉、三粉、油豆腐条等,经过顺店旺族梁氏几代研发烹制,做出的杂炣色美味鲜,滋补健身。素有“一日品吃杂炣,香美梦回百年”的美誉!
顺店杂炣的核心制作技艺是一锅卤汁。老汤由牛骨头加十多种中药材(花椒、八角、白芷、高良姜、麻栗坡草果、豆蔻、丁香、桂皮、砂仁、香叶、肉桂、陈皮等)熬制5至6个小时而成。后在老汤中加入牛杂、粉条、油炸豆腐丝、葱花等精心烹制即可。
禁忌
因为杂炣是把牛下水,即牛头、牛蹄、牛心、牛肝、牛肺、牛肠以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蒜苗、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而且杂炣汤里面还掺些粉条,油大而腻,虽然味美,出锅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起来味道鲜美,
做法
1、做杂炣,洗涤是一件苦工。头和蹄必须用煤火,喷灯燎净毛,反复剔除毛根及垢物,特别是眼、耳、口鼻,更细心剔刮,加工到完全洁净为止。
2、肚肠要用清水灌肠,多次冲净粪及杂物,特别是牛网胃、瘤胃和重瓣胃,不但要反复洗涤,还需要用碱水泡然后用刀刮去肚膜,才达到洁净标准。
3、下水下锅以后,把用布包好的矫味调料加入,再加一些促进肉烂的楂等物。待大滚后,叠进煤块,文火徐煮。
4、到肠肚烂后捞后,继续煮头蹄,一直到基本上接近脱骨为止。
5、这时,将锅面上浮的油层撇出很大一部分使其凝固,称为“化油”。
6、全部捞出后,除头单独存放,按个出售外,其他全部均匀搭配,按每碗应放的数量给食者放在碗内,外备干葱丝、香菜味品,放肉时加一些,以增添香味。
7、在泡馍舀汤时,先用煎汤交冷馍冲一、二次,然后舀上。
8、每吃一碗,肉有定量,喝汤不加限制。
9、有些爱喝汤的可以喝三、四碗,以达到满意为止。
杂炣-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顺店杂炣.许昌市人民政府.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