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纲领

《共产国际纲领》是由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于1928年9月1日在其第6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一份重要文件。这份纲领是在原有1919年3月制定的行动纲领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后形成的。

纲领背景

自1922年起,共产主义国际代表大会和执委会全会便开始研究并筹备纲领的修订工作。1924年7月8日,共产国际第5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纲领草案作为各支部讨论的基础。随后,1928年6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纲领起草委员会公布了新的纲领草案。同年7月17日,第6次代表大会召开,经过多次全体会议和纲领起草委员会的深入讨论,最终由Н.И.尼古拉·布哈林代表审查委员会向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纲领首次系统地规定了建立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并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战略和策略。9月1日,大会一致通过了这份纲领。

纲领内容

《共产国际纲领》分为“导言”和六节正文,共计七部分内容。纲领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详细描述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发展规律和必然灭亡的趋势。纲领还指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并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此外,纲领预测了资本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短暂稳定的背后,隐藏着未来更深刻的矛盾和发展。

目标与特点

纲领确立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目标,并全面探讨了共产主义制度的特点及其优越性。纲领强调,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必须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并明确了在此过渡时期的各项任务。纲领还结合苏联的具体情况,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国际关系与策略

纲领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多国率先胜利的原则,提出了革命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强调各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和条件各有不同。纲领还分析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风险,并呼吁各国共产党积极反对战争势力。

对苏联的态度

纲领高度评价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规定了苏联与国际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义务。纲领将苏联视为国际革命的中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因素,并号召各国无产阶级全力保护苏联。

工人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纲领批判了工人运动中存在的多种错误思想倾向,特别是针对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改良主义进行了严厉批评。纲领还将社会民主党与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并将其视为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敌人。

共产国际的战略与策略

纲领规定了共产国际及其下属各国共产党的战略和策略任务,强调建立紧密联系群众的团结、坚强、集中的共产党,并建立了宗主国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劳动群众间的战斗联盟。纲领还规定了共产国际领导机构的所有决定必须无条件执行,忽略了各国党应有的独立自主地位。

影响与评价

《共产国际纲领》作为指导共产国际及其附属政党活动的重要文献,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各国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斗争的经验。纲领帮助各国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任务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上达成了共识,并在理论上武装了他们。然而,纲领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和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提法,这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微党课 |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建设报.2024-11-05

新中国成立前周恩来三度赴苏始末.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5

《共产国际纲领》.中国大百科全書.2024-11-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