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祠

浮屠祠,又名浮屠仁祠,指祭祀佛陀之祠,即我国早期之佛寺,为东汉楚王刘英首造,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后汉书》作浮屠之仁祠,《后汉纪》作浮屠祠)。楚王刘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他在徐州市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并组织伊蒲塞(优婆塞,指在家的男居士)、桑门(沙门,指出家的僧人)进行了中国第一次佛教活动。浮屠仁祠很可能在《水经注·获水》中阿育王寺的位置,而徐州则可能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地”。浮屠祠已成为汉地佛寺最早的代名词,同名寺院还有刘志刘志的浮屠祠和邳州市笮融的浮图祠。

刘英的浮屠祠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信徒是帝王贵族。如楚王英“喜黄老学,为佛塔(佛)斋戒祭祀”,桓帝则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丹阳市人笮融大起浮屠祠,造铜浮屠像,招致信徒5000余人。

这是中国佛教造像和大规模招致信徒之最早记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诏令天下死罪者可以纳丝帛请赎,楚王英奉献丝帛以赎罪。

明帝答诏:“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明帝认为楚王英的奉佛是“与神为誓”,佛教被视作异域神明而受到崇信。

然而不久,刘英被诬告暗交方士、造作图谶以图谋逆。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明帝将他流放,并在彭城逮捕刘英同党,大兴楚狱,诛戮数千人。

楚王英于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在流放地丹阳“惧罪”自杀。

当时随楚王南迁或“坐死”的人数以千计,正是这些流放之民把他们的佛教信仰传播到江淮平原

楚王死后,佛教日渐兴盛并出现四移传播现象。

汉学家亨利·马伯乐曾试图证明彭城佛教渗透到中原腹地。事实上,彭城佛教的影响主要在楚王英及其信徒流徙所经的江淮地区。

桓帝的浮屠祠

『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延熹九年(一六六)楷自家诣阙上疏。……书奏不省。十余日复上书曰。……又闻宫中立黄老佛塔之祠。」。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论曰:前史称,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

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斯将所谓听于神乎。」可见汉桓帝延熹九年(一六六)之前,宫廷中有浮图祠的存在。

笮融的浮屠祠

之后,东汉末年笮融又在徐州市、徐州睢宁县古邳镇、扬州市间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围以堂阁的“浮屠”祠(寺),这是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中国佛教寺院。

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刘宏时,丹阳市(今安徽省宣城)人笮融(公元?一195年),参加黄巾军起义失败后,聚众数百人投靠彭城刺史陶谦,陶谦令他督管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广陵(今江苏省扬州)、邳城镇(今江苏徐州睢宁县古邳镇)三郡的漕运(粮食运输),并兼任下邳相。

笮融信仰佛教,他在职期间,利用职权把三郡的钱粮在彭城、邳州市、广陵间大起浮屠祠\u003c寺) “以铜为人(佛像),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周回,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读佛经。”

“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子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后汉书·陶谦传》也有记载:“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其管彭城、下邳、广陵运粮,逐断三部委轮,大起浮屠寺,上累金,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食,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

笮融徐州邳州市扬州市间大造的寺庙为塔形,四周又建有堂阁环围,非常之大。

这是正史记载我国建造佛寺,寺庙内塑有佛像之始。

参考资料

霸气!江苏有37个中国第一 11个世界之最.新浪网.2023-1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