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洞位于金华市北山九龙村北部的后山,距离村庄大约一公里。该洞以南梁代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刘峻(刘孝标)在此隐居讲学而命名。
地理位置
讲堂洞地处金华市北山九龙村北部的后山,距离村庄约1公里。
结构特征
讲堂洞面向南方,从地面进入洞穴,下降高度约为5至6米。洞内地势平坦,洞形呈现椭圆状,西侧还有一座小型洞穴。洞口开阔明亮,内部宽敞,适宜居住。
主要景观
洞口上方刻有“白衣洞”三字,据黄大仙研究会专家马骏介绍,这是由于一次误认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清朝时期,一位名为玉柱的金华知府曾慕名前往白衣洞并题词,但由于当时白衣洞已坍塌,官员误将讲堂洞当作白衣洞,从而留下了这个错误标记。此外,在讲堂洞北壁上有“天在山中”的摩崖题刻。洞内供奉有白衣娘娘,成为九龙村及周边地区的宗教朝拜场所。
历史沿革
讲堂洞是金华地区早期建立的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梁梁代,比著名的丽泽书院还要早约600年。刘峻曾在讲堂洞著书讲学,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求学,最盛时学生人数达到数百人。他在讲堂洞生活了12年,最终于60岁时逝世于此。他的讲学活动被视为金华市教育史上的重要开端。讲堂洞内的“天在山中”石刻被认为是由刘孝标亲自题写的。尽管现在讲堂洞鲜有人问津,但在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的眼中,讲堂洞位列金华八大洞窟中的第三位。
参考资料
讲堂洞:金华教育的摇篮.婺城新闻.2024-11-17
金华山探秘︱南朝名士隐居讲学之地 诞生了金华书院的雏形.搜狐网.2024-11-17
明招一带第二名山讲堂山与刘孝标考及其文化意蕴.武义新闻网.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