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粉褶菌(学名:Entoloma hochstetteri):是一种在新西兰和印度可以见到的蘑菇。这种蘑菇的菌盖最大约5厘米,但菌柄很细,只有约5毫米直径,总体高度80毫米,它的菌盖呈锥形,有锐利的边缘,边缘内翻。菌盖颜色为蓝色,稍带点绿色,最初为蓝色,后变成蓝红褐色至粉红棕色,上面具小纤维。菌盖边缘有条纹并内卷。
炫蓝蘑菇也指霍氏粉褶菌,但是更多指炫蓝小菇Mycena interrupta。
分布于北岛和南岛西部的树林里,生长在潮湿的土壤中,特别是在阔叶林和罗汉松林中的凋落物和苔藓植物中,该真菌出现新西兰2002年发行的真菌邮票系列中。也可以在新西兰50元钞票的背面看到它。
分类命名
霍氏粉褶菌(Entoloma hochstetteri)在1866年被奥地利真菌学家欧文·雷查德第一次命名为Hygrophorus hochstetteri。后来它在1962年被约翰阿尔伯特史蒂文森命名为现在所用的学名。该学名是以德国自然学家费迪南德·冯·霍赫施泰特尔的名字命名的。
形态描述
霍氏粉褶菌有一个小巧精致的地上子实体,总体高度80毫米。它的菌盖呈锥形,直径15-50毫米,有锐利的边缘,边缘内翻。菌盖颜色为靛蓝色,稍带点绿色,初成长时为蓝色,后变成蓝红褐色至粉红棕色,而且长着小纤维。菌盖边缘有条纹并内卷。菌褶连接物微凹,菌褶薄,3-5毫米宽,基本上与菌盖同色,有时带点黄色。圆柱形的菌柄长50-100(-150)×3-5毫米,厚0.5厘米,长着小纤维且实心,伴生绒毛。成长到一定时候会褪色到棕色,基部发白,干燥,瘘管,易碎,原纤维经常扭曲。
孢子紫色或深红棕色,大小为11-15 x 11-14微米,长方体,光滑透明,壁较薄。担子体大小为40-60×15-20微米,球棒形,透明,有四个类绒毛的孢子梗。圆柱形菌丝直径5-13微米。膜薄壁,具有不清楚的血浆色素。夹紧连接。
分布
霍氏粉褶菌生长在北岛和南岛西部的树林里,与假山毛和罗汉松结合。它是新西兰2002年发行的真菌邮票系列中六个本地真菌之一。它也可以在新西兰储备银行1990年发行的50元钞票背面看到。霍氏粉褶菌也在印度被发现。
毒性
霍氏粉褶菌食用性未知。粉褶菌属的许多成员都是有毒的。
产地环境
霍氏粉褶菌分布于新西兰北岛和南岛西部的树林里,常常生长在苔藓植物和落叶之间。生长在潮湿的土壤中,特别是在阔叶林和罗汉松林中的凋落物和苔藓中,很少发生在诺霍沟灌丛中。与假山毛榉和罗汉松结合。霍氏粉褶菌在印度部分地区的林地也发现。
主要特性
霍氏粉褶菌的蓝色来源于其体内的甘菊蓝类化学物质(Azulene),其化学名称源自西班牙语的蓝色(蓝色);甘菊蓝是(Naphthalene)的同分异构体,萘是无色的,而甘菊蓝确呈现深蓝色。
霍氏粉褶菌食用性未知。粉褶菌属的许多成员都是有毒的。这个小小的蘑菇通体都是蓝莹莹的,只有菌褶部分可以看到红色孢子的痕迹,这种颜色是由于它的子实体含有三种甘菊环烃。霍氏粉褶菌不可食用,但它是否有毒依然还存有争议。
作用
霍氏粉褶菌可以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等分解,释放出其中的碳、氮等营养元素,使之能够被植物吸收并重复利用,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另外,粉褶菌属中有一些成员属于‘菌根菌’,它们与植物互利共生,即植物给它们提供营养,它们从土壤中吸收氮、磷等无机化合物回馈给植物。在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植物必须依靠和真菌共生才能生长得好,这也给在环境条件不太好的地区植树造林提供了一种思路。
文化传统
新西兰作为一个位于南半球且生物多样性奇特的国家,热衷于宣传保护自己本土的生物多样性,为纪念这种最早发现于自己国家的鲜艳蘑菇,新西兰这50元钞票上画上了它的形象。它可以在新西兰储备银行1990年发行的50元钞票背面看到。 2015年,他们又对50元钞票进行重新设计,把霍氏粉褶菌的图案从角落位置挪到了中间,还突出了它的蓝色。
新西兰邮政还曾于2002年发行了霍氏粉褶菌的纪念邮票,它是新西兰2002年发行的真菌邮票系列中六个本地真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