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喀喀湖蛙(学名:Telmatobius culeus)是南美洲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中生活的一种巨蛙。它们的肺已经退化,主要通过皮肤来呼吸。该物种属于Telmatobiidae家族,与更广泛分布的半水生大理石水蛙(T. marmoratus)密切相关,但后者皮肤较少,体型较小。这种蛙完全水生,主要生活在玻利维亚和秘鲁的安第斯高地的的喀喀湖流域,包括流入湖中的河流和连接的小湖泊,如Arapa、Lagunillas和Saracocha。
形态特征
的的喀喀湖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水蛙,体长7.5-13.8厘米,体重最高达1千克。外貌相当丑陋奇特,有一个宽广,扁平的头部,圆形鼻子和大眼睛。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它的脖子、腿和腹部的皮肤,都非常松弛而下垂。后肢长,有网状数字纹。体表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体背高度颜色的变化随个体不同有差别,可以是橄榄绿、深绿色或黑色,下体则在珍珠色和白色之间变化。
的的喀喀湖蛙的鼻孔至肛门长度可达20厘米(8英寸),后腿约为身长的两倍。大多数个体并不会长到这么大,但它们仍然是很大的蛙类。最大和典型形态的的的喀喀湖蛙通常的鼻孔至肛门长度为7.5至17厘米(3.0-6.7英寸),体重不到0.4千克(0.9磅)。雌性个体通常在稍大一些的体型时达到成熟,它们平均体型更大,最大体型也比雄性大。
栖息环境
这种巨蛙,是世界上适应性最强的生物之一,的的喀喀湖地处高原,海拔近4000米,空气稀薄。奇珍的“的喀喀湖蛙”就生活在这里。它们过着完全的水生生活,通过毛细血管丰富的皮肤呼吸。皮肤上的多余褶皱能帮助它们从的的喀喀湖的冷水(10到17摄氏度)中吸收更多的氧气。的的喀喀湖蛙的整个生活都在水中,水温通常在8-17.5°C(46.5-63.5°F),平均年温度接近中间,季节性变化很小,甚至被每日变化所超越。蛙可以通过在水温略有不同的微生境之间移动来调节自己的体温,成年蛙有时会站在水底的岩石上晒太阳。
生活习性
海拔3815米,面积8340平方千米的的的喀喀湖蛙很特别,这个湖泊高度世界十分罕见,所以氧气很少。湖泊里的生物必须要能经受得住这种低氧的环境。这种较少见的水陆两栖动物是巨型蛙类,生活在湖泊里,因为它基本不会游出水面呼吸空气。它几乎没有肺,不过如果遇见一些特殊情况,也能呼吸。在水里的时候呼吸氧气会用皮肤,所以皮肤表面积越大,呼吸就更顺畅。蛙类在几个星期,就会蜕一次皮,的的喀喀湖蛙也不例外。不过它们不会让这些废弃组织沉落湖底,它们选择吃掉自己蜕下的皮。饮食主要是两栖纲、蜗牛、昆虫和鱼组成。繁殖期在夏季。
分布范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人类对的的喀喀湖中水产的捕捞,以及其他作业活动,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严重影响了的的喀喀湖蛙的生存。主要威胁包括对成年个体的过度捕获,养殖鳟鱼对蝌蚪的捕食,湖中取水,以及家庭和农业用水污染。目前仍无法人工养殖。它们身体的特化,注定了它们只能生活在这里。之所以濒危,部分原因是被作为“青蛙汁”的主要原料。
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7日,秘鲁普诺,Coata河上出现数百只的的喀喀湖蛙的尸体。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参考资料
Telmatobius culeus.The IUCN Red List.2016-10-19
秘鲁现数百的的喀喀湖蛙尸体 属极危物种.网易新闻.201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