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湖北省襄阳市辖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南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684.8平方千米,辖1个乡、2个镇、6个街道。2022年末,襄城区户籍人口为46.39万人,常住人口47.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76万人。
襄城区因拥有始筑于汉初的襄阳城而得名,境内316、207国道、303、305省道贯穿区境,焦柳襄渝、汉丹、蒙西、郑万、汉十高速铁路等铁路贯穿,孝襄、襄十、襄荆、许樊、麻竹五条高速公路交汇;有古隆中、习家池、广德寺、夫人城、昭明台、明王府等景点。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襄城区为湘鄂西片区。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先为楚下邑,后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西汉初年设襄阳县,辖汉江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境内万山以东属南郡襄阳县,万山以西属南阳郡邓县。刘彻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襄阳县。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
东汉光武帝时复称“襄阳”,仍属荆州南郡。刘协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襄阳市从荆州划出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
南齐沿仍。南梁时萧詧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襄阳县。北周沿仍。杨坚时属襄州襄阳县。隋炀帝时属襄阳郡襄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属山南道襄州襄阳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十国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襄阳县。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襄阳县。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襄阳县。
南宋绍光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襄阳县辖境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襄阳县。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襄阳县。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襄阳县。崇祯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襄阳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襄阳府,初属安襄荆道襄阳县,后改属鄂北道襄阳县。民国三年(1914年)属湖北省襄阳道襄阳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于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湖北省鄂北行政公署襄阳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设行政督察区,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襄阳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公署襄阳县。
1948年7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发动襄樊战役,随即攻克襄阳城。
1949年1月,中共桐柏区党委决定成立襄樊市爱国民主政府,领辖襄、樊二镇,划襄阳城为襄樊市襄城区,并建立襄樊市襄城爱国民主政府。境内泥咀、尹集、欧庙镇、李刘集设4个区(以后并为泥咀、欧庙两个区),隶属桐柏公署襄西办事处。
1949年5月,襄樊市政府、襄西办事处撤销,并入襄阳县爱国民主区政府,遂改称襄阳县襄城爱国民主区政府;同年10月,改为襄阳县襄城区人民政府,辖襄阳城和城郊的庞公、观音、檀溪、刘河、杨河、中心6乡。1950年5月,恢复襄樊市,改称为襄樊市襄城办事处,下辖延北、延中、东正、西大、延南5个街政府。
1954年6月,改称为襄阳市第一办事处;
1956年8月,改称为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
1960年6月,建立襄樊市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8年9月,成立襄樊市襄城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撤销公社革委会,改建为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
1981年3月,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襄樊市襄阳城街道办事处。
1983年12月,襄樊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襄城、樊东、樊西、郊区四个县级建制区。襄城区辖东街、南街、中街、北街、红花园、闸口、西街、老龙堤、胜丰路、荆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桥、宏伟、新村、青山15个居委会。辖区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2.5万人。
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襄樊市襄城区、樊西区、樊东区、郊区,成立襄樊市襄城区、樊城区。市辖区划进行调整,襄城区在原来基础上新划入汉水流域以南的原郊区的檀溪、尹集、庞公3个乡。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12月,撤销余家湖办事处。
2002年1月,原襄阳县欧庙镇、泥咀镇划入襄城区管辖。2002年末,襄城区辖王府、庞公、昭明、隆中、檀溪5个街道办事处和尹集乡、泥咀镇、欧庙镇3个乡镇。
2003年11月,泥咀镇更名为卧龙镇。至2006年底,襄城区辖1乡、2镇,5个街道办事处。
2008年12月,成立余家湖街道办事处(余家湖街道办事处和襄城经济开发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9月,襄城区辖1个乡、2个镇、6个街道,有村117个、社区54个;此外,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市政府派出托管机构(襄阳古城管理委员会、岘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局)。区人民政府驻檀溪街道檀溪路15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襄城区位于鄂西北部,扼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东与襄州区、北与樊城区隔汉江相望,南与宜城市交界,西南与南漳县接壤,西北与谷城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10°50′—112°13′,北纬31°50′—32°03′,东西长约30千米,南北宽约23千米,辖区版图面积684.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襄城区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以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北边界以汉江为界,滨江为沙洲地,中西部以岗地、丘陵山地为主。境内主要有扁山、万山、岘山、真武山等。地区南部扁山为最高点,海拔460.5米,最低点位于欧庙镇汉江出境处,海拔标高58米。
气候环境
襄城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无霜期228—249天;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6%。
水系分布
襄城区河道属长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汉江1条,总长78.95千米;二级河狮子岩河、回龙河,肖家河,渭水4条,总长83.74千米;三级河4条,总长71.25千米。
襄城区河流总长度233.94千米,河网密度2.92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19.8亿立方米,年排涝量2.3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3.8亿立方米。
襄城区最大河流为汉江,从西至东流经境内卧龙、檀溪、庞公、余家湖街道、欧庙镇,长78.95千米,流域面积271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3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狮子岩河、回龙河、肖家河、渭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5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102.7万亩,其中耕地22.65万亩,占总面积的22%;旱地10.7万亩,占总面积10.4%;沙洲地4.9万亩,占总面积的4.8%;林地19.44万亩,占总面积的18.9%;水域面积4.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8%。全区土地结构多样,土质相差较大,可利用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积2.078亩。
水资源
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年平均14278万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库拦截地表经流产生。区内共有水库4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龙河水库总库容2995万立方米,渭水水库总库容2040万立方米,蓄水总能力8960万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万立方米。地下水总量7亿立方米,水层厚约70米,埋深4—12米。
生物资源
襄城区常见动物类85种,其中野生动物50余种;鱼类资源50多种,其中鲤科鱼31种。林地面积18141.71公顷,其中有林地14643.11公顷,灌木林地104.36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59.7公顷,苗圃地194.42公顷,宜林地2041.02公顷,林业辅助生产用地27.91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1.99万立力米;森林覆盖率22.79%,林木绿化率24.12%。全区共有植物资源20科207种类。其中木本植物160种,草本植物47种。
矿产资源
襄城区境内已探明的地下矿藏主要有硫铁、膨润土、耐火粘土、白云岩、小奇山灰岩等。其中硫铁储量100万吨,膨润土储量300万吨,耐火粘土储量50万吨,白云岩储量2000万吨,小奇山灰岩储量1000万吨。已经正在开发的有膨润土矿等,尚未开发的有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耐火粘土矿、白云岩矿、小奇山灰岩矿等。
自然灾害
襄城区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风雹、洪涝等。境内2011年灾害较多,全年发生旱灾、风雹、洪涝等6次,主要发生在2月至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9月15日,由于丹江大坝开闸泄洪,流量达12500立方米每秒,汉江襄阳段水位66.83米,超设防1.33米,距警戒水位仅0.17米,流量12700立方米每秒,境内3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受灾人口达16385人,农作物受灾12450亩,因灾倒房2户,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万元。
人口民族
人口
2006年,全区户籍总人口14.3万户,4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万人,未落常住户口1.4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5.02万人,女性24.0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为11%。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1人。全区境内居住以汉族为主,同时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居住。
截至2018年,住户15.2万户,总人口50.5万人。
2021年6月,襄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襄城区常住人口为475611人。
202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46.39万人,常住人口47.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76万人。
民族
区内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锡伯族、朝鲜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约3100余人,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满族居多,占总人口数0.67%,主要聚居地王府办事处、庞公办事处、南街社区。
截至2018年底,襄城区总人口59万人。区内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锡伯族、朝鲜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满族居多。
经济
综述
2018年,襄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6.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6%,高于上年同期0.3%,排名全市第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32.71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226.18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比4.6:35.3:60.1,第三产业占比较2017年持平。
2018年,襄城区固定资产投资额146.3亿元,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市0.3%,排名全市第3位,较2017年同期提高5个位次。其中:500万以上同比增长35.1%,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33.7%。
2018年,襄城区财政总收入25.57亿元,同比增长1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亿元,同比增长8.2%,增幅环比下降22.1%,排名全市第6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4亿元,同比增长2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本级)150717万元,同比增长2.7%。财政八项支出同比增长7.1%。
2018年,襄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98元,同比增长8.81%;分城乡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52元,同比增长8.85%,增幅高于2017年同期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59元,同比增长8.62%,增幅高于2017年同期0.4%。
2020年,襄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8%,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82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78.75亿元,同比下降14.6%;第三产业增加值273.25亿元,同比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为6.1:21.0:72.9。
2022年,襄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4.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比增长4.4%,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41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1.24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5.36亿元,同比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为5.9:26.1:68.0。
第一产业
201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1.70亿元,同比增长5.7%;增加值19.85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16.12亿元,同比增长3.5%,增加值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3.8%;小麦种植面积17.91万亩,同比减少0.01万亩,产量6.55万吨,同比减少5.2%;水稻种植面积14.81万亩,同比减少0.05万亩,产量9.17万吨,同比增长5.7%;
玉米种植面积3.61万亩,同比减少0.05万亩,产量1.15万吨,减产0.38万吨,同比减少24.7%。畜牧业完成产值107131万元,增加值6327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1%、3.9%。全年生猪出栏19.34万头,增长1.5%;牛出栏1.32万头,同比减少15.9%;羊出栏3.74万头,同比增长0.5%;家禽出笼261.6万只,同比增加9.0%;畜禽肉产21107吨,同比持平;禽蛋产量7560吨,同比增长8.2%;水产品总产量14248吨,同比持平。
2018年,襄城区完成农、林、牧、渔、服总产值29.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6%;增加值18.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2%。秋粮获得连续第十五年增产。全区秋粮面积22.13万亩,种植面积同比增加0.37万亩,总产10.51万吨,比2017年增产0.82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53万亩,产量9.76万吨,产量同比增加0.34万吨。养殖业总体平稳。全年共出栏生猪15.2万头,同比减少4.2%;肉牛出栏7158头,同比减少5.8%;肉羊28975只,同比增加4.1%,禽出笼235.6万只,同比增加6.5%;肉蛋奶产量达到23820吨,同比减少0.5%;水产品产量13472吨,同比减少3.8%。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96.6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3.2亿元,同比下降23.8%,降幅较上年减少10.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32.0亿元,同比增长8.0%,增幅较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9亿元,同比下降30.6%,降幅较上年减少9.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幅较上年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但在全市排位由上年第10位上升到今年的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0.9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1%。
2018年,襄城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13.5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1.7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较2017年同期提高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增幅较2017年同期提高1.4%,排名全市第9位;全区规上工业实现利润7.9亿元,同比增长42.1%,高于2017年同期71.6%。
第三产业
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总额623682万元,同比增长7.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276610万元,同比增长27.2%。
2017年,全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38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市平均速度0.7个百分点,在全市排名第3位,增幅虽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但在全市排位大幅跃升6个位次。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2.41亿元,同比增长23.1%。分行业看,全区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0亿元,同比增长7.1%,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0.5亿元,同比增长20.7%,总量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58.2%;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56亿元,同比增长18.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3.12亿元,同比增长22.7%。
2018年,襄城区房地产销售面积55.03万方,同比增长41.9%,增幅较三季度提高11.4%。
2018年,襄城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4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环比提高0.6%,高于全市0.2%,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中排第5位,较上月上升了4个位次。
2018年,襄城区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51亿元,同比增长20.0%,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8.1亿元,同比增长20.3%,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4亿元,同比增长21.1%;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4.99亿元,同比增长19.4%。从消费类别来看,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18.9%、22.1%;汽车类等销售增长达到38.5%。
2018年,襄城区外贸出口3671万美元,同比增长19.6%,增幅较2017年同期提高5.2%;实际利用外资2844万美元,同比下降5%,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5%。
2022年,襄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6.34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销售额(营业额)54.99亿元,同比增长15.4%(限额以上零售额34.20亿元,同比增长14.8%)。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8.8%,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2.3%,住宿业营业额增长23.4%,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4.8%。
2022年,襄城区实际利用外资5599万美元,同比增长18.9%;进出口总额95263万元,同比增长-9.4%,其中:外贸出口79754万元(约11497万美元),同比增长-16.8%。
社会
医疗卫生
2018年,襄城区投入2.8亿元,落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投入2.2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与养老保险;
2017年,襄城区投入8500万元,提高城乡居民医疗补助标准和保险比例。
襄城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0家,开设病床271张。其中二级甲等医院1所,一级甲等4所。村级卫生室195家,个体诊所13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家,总计有专业技术人员957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17人,中级148人,初级273人,离退休职工155人。全区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年门诊136870人次。
区属襄阳市四医院和七个乡镇卫生院设置职能科室比较完善,辖区还有以襄樊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为代表的其它各种类型医疗卫生机构24家,其中:有二级甲等医院两家[襄樊市妇幼保健医院、航空工业襄樊医院(364医院),专业医院4家(襄樊市博爱医院、襄樊市安定医院、襄樊市职业病防治医院、襄南监狱医院)、厂矿职工医院7家。
2016年,襄城区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个,乡镇以上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1个、妇幼保健站1个、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下辖村卫生室1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个。开放病床400张,卫生技术人员837人。“四化”乡镇卫生院创建改造覆盖率70%、村级卫生室达到“五化”建设达标率在85%以上。经医疗卫生部门批准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以上的乡村医生167人。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年门诊37.57万人(次)。全区筹集新农合统筹基金1.05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区新农合基金使用率69.22%。补偿59.55万人次,其中普通门诊补偿56.63万人次,补偿率54.67%;门诊重症补偿3365人次,补偿率51.65%;住院补偿总人次2.45万人次,补偿率62.61%。参合人数19.45万人,参合率100%。
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科研机构13个,各类科研人员6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80人,中级职称2000人。区属科研机构2所,科研人员22人。全区实施科技攻关项目31项,开发科技新产品44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2项。全区争取科技扶持资金652万元,高科技企业11家,申报各类专利321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全区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1项,共有11项重要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2005年,区投入科研经费978万元。区农业科研所、棉花原种场从中国农科院安阳棉花研究所和荆州农科院引进优质双抗棉亲本,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9号、D180人工杂交制种,培育出高抗棉铃中、红棉虫、高抗枯萎病、高耐黄萎病的中棉29号F1、D180f1新型棉种,被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2016年,襄城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市级项目10项,当年投入科研经费135万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登记企业4家。
文化产业
2016年,襄城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区文化馆),七星镇痛膏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旭升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龙凤书”传承人王顺祥家庭被授予全国“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2016年1月,襄阳市襄城区文化馆投入使用。该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投资800余万元,内部设置多功能演艺厅、综合排练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非遗工作室、非物质文化展厅及包括舞蹈、钢琴、声乐、绘画、书法、摄影在内的艺术培训室,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二级馆。襄城区文化馆与襄阳市图书馆、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襄阳市广播电视台、襄阳市书法家协会和襄城区老年大学等单位合作,在襄城区文化馆设立分馆和创作培训基地等分支机构。
2018年,襄城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
2017年,襄城区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配合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
全区建有广播站(电)台4个,文化馆(站)9个人。大型图书超市一座。全区有市级图书馆2家,小型图书馆13家。
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
2016年,襄城区有区属学校100所,同比增加2所。其中初级中学14所、在校学生7865人、在任教师1405人;小学36所、在校学生20953人,在任教师1225人;幼儿园(含托儿所)49所,在园幼儿11327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443人,在任教师9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02%。
2016年,襄城区投入1489.25万元,改造卧龙镇高湾小学、欧庙镇胡河小学等9所薄弱学校及欧庙镇梁东小学、柳林小学等5所学校厕所、围墙。定期注册全区3070名专任教师,招聘9名新机制教师,引进名师5名,公开招聘区编教师67名。新增湖北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各1个,2人入选“湖北省首批卓越校长、教师”培养工程,2名教师分别被省政府外侨办外派至菲律宾华教中心、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学校援教1年;1名教师到新加坡参加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7名校长、教师进入湖北省国培和特级教师巡讲师资库,30人被评为市级名师、名校长,17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实施集团化办学,荆州街小学联手恒大名都配建小学,开办荆州街小学恒大名都分校;组建三十三中教育集团,襄阳名校三十三中带薄弱学校第十中学。12月,襄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组认定。
2018年,襄城区投入3.4亿元,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2017年,襄城区投入1.04亿元,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2年,襄城区属各级各类学校72所,比上年增加5所。其中初级中学11所,在校学生8076人,在任教师896人;小学35所,在校学生15383人,在任教师1135人;幼儿园(含托儿所)25所,在园幼儿8348人;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167人,在任教师8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5%。
人民生活
2017年,襄城区棚户区改造共征收9549户,面积突破90万平方米,政府代筹房源3415套;隆中、贾洲、尹集、顺安山万山、古城二期五大片区棚改全面启动。苏家园、内环线、观音阁一二期、凤凰家园一期、白云村还建房基本建成,庞南佳园、尹集村、庞公北、钱营、黄家湾二期、卧龙集镇、尹集大学城还建房建设加快推进。
2018年,襄城区空气优良率由62.8%上升为68%,PM10和PM2.5浓度分别为86微克/立方米和60微克/立方米,汉江襄城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全区173户贫困户已脱贫139户,全年完成棚改征迁任务5182户,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244套,建成3512套,3163户搬迁户喜迁新居。
社会保障
2018年,襄城区民生支出12.1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4%,其中,投入3.4亿元,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投入2.8亿元,落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投入2.2亿元,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与养老保险;投入1.2亿元,推进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投入4630万元,用于发放城乡低保金及高龄补贴;投入3500万元,推进厕所革命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2017年,襄城区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待遇,救助各类困难群体。
2016年,襄城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85人,占年计划的107%;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54人,占年计划105%;扶持创业228人,占年计划104%;创业带动就业1002人,占年计划101%;城镇登记失业率0.71%,控制在4.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11.17万人,发放养老金2759.24万元;居民医保参保率95%以上,基金统筹支付2691.22万元,大病支付138.79万元;审核被征地养老保险11个批次,涉及人数648人,测算资金1985.09万元。全年检查用工单位179家,审查书面资料171户,涉及劳动者3372人;立案受理投诉举报96起,结案96起,按期结案率100%,移交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8起,追讨农民工工资1858.25万元,涉及1357人,收存农民工工资保障金65户,收存金额1460.96万元。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58起,结案58起,结案率100%,涉及劳动者当事人88人,案件调解率41%。
旅游
襄阳古城襄阳古城,始建于春秋早期楚国北津戍,城池始建于西汉,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2001年6月25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明台
昭明台为纪念梁萧统萧统而建。青砖筑台,中以条石拱砌洞,洞高4.5米,宽3.5米,台上建5开间重檐歇山顶式楼,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屋4间,西南有鼓楼、钟楼各一,为襄阳城“第一胜迹”。
习家池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全国现存少有的汉代名园,延存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
凤林禅寺
凤林禅寺始建于晋朝时期,位于襄阳城南四公里,虽屡遭战乱和自然风雨侵蚀,但却得到屡毁屡修。清顺治十四年观音阁大修后,经历三百三十八年的风风雨雨,终于1995年冬塌毁。1996年夏,由台北松山寺返穗轴居住的达法法师倡导,各方僧众、居士努力,经襄阳市及襄城区人民政府批准重修。2001年10月,经上级宗教部门批准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并先后建成观音殿、大雄宝殿和北房。
襄阳烈士陵园位于襄阳城西南之羊祜山,占地面积1100余亩,始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是为纪念解放襄樊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及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而兴建的,是湖北省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襄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确定为襄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隆中
隆中,三国名相诸葛亮躬耕苦读之所,襄阳城西去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总面积209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诸葛草庐、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桥、六角井、观星台等。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女景区
位于襄城区卧龙镇,离市区约20公里,相传为九天玄女修炼成仙之所,自古即以“洞幽”“景奇”“水圣”“气灵”而著称,有“中原第一洞”之美誉。项目占地5000余亩,已打造成集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主要景点有九天宫、玄女洞、玄女湖、太极广场等景点。
代表人物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襄阳市)人。三国时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交通
铁路
襄城区焦柳襄渝、汉丹、蒙西、郑万、汉十高速铁路等铁路大动脉贯穿东西南北。
公路
襄城区316、207国道、303、305省道贯穿区境,,孝襄、襄十、襄荆、许樊、麻竹五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获得荣誉
襄城区荣获“国家园林域市”、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襄阳市主城区。
襄城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尹集乡入选全国文明乡镇,卧龙镇高湾村入选全国文明村,隆中办事处花木店村蝉联全国文明村,昭明小学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全区共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60余项。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
2021年4月1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扬为2020年“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先进县、市、区。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4年9月19日,襄城区入选2024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65位。
2024年11月19日,襄城区入选“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74位。
参考资料
2022年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襄城区人民政府网.2024-08-07
湖北襄阳市襄城区人口情况.中国小康网.2024-08-07
襄城区概况.襄城区人民政府网.2024-08-07
2023年1-12月襄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襄城区人民政府网.2024-08-07
2022年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襄城区人民政府.2024-02-24
历史沿革.www.xfxc.gov.cn.2020-02-28
襄城区概况.www.xfxc.gov.cn.2020-02-28
自然地理.www.xfxc.gov.cn.2020-02-28
襄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 全市常住人口526.10万人.襄阳市人民政府.2021-06-28
襄城去年超八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www.xf.gov.cn.2020-02-28
旅游名胜.www.xfxc.gov.cn.2020-02-28
古今名人.www.xfxc.gov.cn.2020-02-28
2018年襄城政府工作报告.www.xfxc.gov.cn.2020-02-28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扬2020年 “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先进单位的通报.湖北省政府.2021-11-28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网站.国家能源局.2021-11-28
《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4》发布.光明网.2025-03-24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在京发布.央广网.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