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贝拉贫民窟

基贝拉贫民窟(Kibera)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非洲地区第一大城市贫民窟。该区由基安达、索韦托东、加特韦克拉、基苏木恩多戈、林迪、莱尼萨巴、西兰加、马基纳、萨拉马、阿亚尼和马希莫尼等村庄组成,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基贝拉贫民窟居民约有25万人。

基贝拉贫民窟的诞生与兴起,很大程度上依托内罗毕的城市建设,而内罗毕的城市建设由西方殖民者所主导。1899年,西方殖民者修建的肯尼亚—乌干达铁路通至内罗毕并设立了车站。此后,内罗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吸引了大量西方殖民者、移民工人以及非洲原住民聚集。1902年起,英国殖民军队在内罗毕建设军营,并将基贝拉设为努比亚士兵的居住地,从而形成了基贝拉的首批居民。1907年,内罗毕取代蒙巴萨成为英属东非保护地的首都。1920年后,由于军队控制与政府管理矛盾,基贝拉因缺乏有效治理,而成为无居住证外来人口的非法集聚地。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期间,依然没有解决努比亚人安置及基贝拉土地所有权问题。1962年至1969年间,内罗毕外来人口从26.7万增至50.9万,城市规模扩大至266平方公里,将基贝拉包围其中。1993年至1999年,基贝拉人口从25万增至37.7万,成为肯尼亚最大的外来人口聚居地。2004年10月,肯尼亚贫民窟改造计划正式启动。基贝拉作为第一阶段试点,设有“基贝拉水、卫生和废物综合管理项目”“基贝拉贫民窟改造倡议”等专项计划,首批计划为基贝拉提供600套安置房、公共道路及配套设施。截至2024年,肯尼亚贫民窟改造计划收效甚微,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基贝拉的贫困集聚问题,以及提高内部居民生活水平,反而成为部分既得利益者不断获取私利的渠道。

基贝拉贫民窟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不足,导致能够借助基贝拉融入内罗毕城市以实现财富积累的居民越来越少。教育缺失使基贝拉青年无法获得必要的工作技能,失业率长期处于50%以上;医疗匮乏造成居民饱受传染病及恶劣卫生条件困扰;治安欠缺使年轻女性面临严重安全风险。基贝拉贫民窟的长期存在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落后的原因,也更为深刻地反映出政府执政能力不足、社会贫富分化以及居民收入差距等潜在问题。

历史沿革

殖民时期

基贝拉贫民窟的诞生与兴起,很大程度上依托内罗毕的城市建设,而内罗毕的城市建设由西方殖民者所主导。在殖民时代之前,内罗毕地区的居民主要由马赛部落组成,他们居住在传统的村庄中,以农牧业为生。该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与区位优势。

1896年,西方殖民者在内罗毕地区建立了一个小型运输仓库,用于保存和交易牛骡等牲畜。同年,女王陛下政府开始修建连接乌干达蒙巴萨基苏木等地的肯尼亚—乌干达铁路。1899年,该铁路修至内罗毕,并在此设立了车站。随后,英国将英属东非保护地的乌坎巴省省政府所在地从马查科斯迁至内罗毕。此后,内罗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吸引了大量西方殖民者、移民工人以及非洲原住民前来聚集。

基贝拉位于内罗毕南部近郊,最初是英国殖民当局为安置非洲退伍士兵而设立的居住区。殖民时期,英国从苏丹乌干达索马里等地招募非洲原住民士兵,这些士兵在服役过程中逐渐部落化,形成了以苏丹人为主的多种族混合群体——努比亚人。他们拥有独特的习俗、语言、食物和宗教,并成为英国获取东非殖民利益的重要力量。19世纪末,这些士兵被招募到乌干达服役时,其家属也随同前往,并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逐渐融合。退役后,许多士兵及其家属定居于军事要塞周边的土地上。1902年起,英国殖民军队在内罗毕建设军营,并将基贝拉设为努比亚士兵的居住地,从而形成了基贝拉的首批居民。

根据英国殖民军队的士兵安置政策,内罗毕服役或退役的努比亚人一直声称对基贝拉土地拥有所有权。对他们而言,基贝拉不仅是战争贡献后的“养老金”,更是集体部落土地,与努比亚人作为群体的存续密切相关。

1907年,内罗毕取代蒙巴萨成为英属东非保护地的首都。此后,城市逐渐形成了以种族划分的居住格局:欧洲人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内罗毕西部;以印度裔为主的亚洲人多居住在北部;而非洲原住民则被安置在城市边缘区域的“土著保护区”。铁路为内罗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欧洲殖民者、来自非洲和亚洲的移民工人。为了维护殖民统治,殖民当局建立了严格的居住许可证制度,限制、驱逐乃至逮捕移民工人和原住民。

1920年后,因基贝拉靠近白人居住区,英国殖民当局多次试图重新安置努比亚人以扩建内罗毕,但遭努比亚人强烈反对而搁置。同时,由于军队控制与政府管理矛盾,基贝拉缺乏有效治理,处于行政和治安的灰色地带。随着铁路促进内罗毕经济发展,周边农村人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基贝拉因政府管理宽松成为无居住证外来人口的非法集聚地。1932年调查显示,基贝拉三分之二的居民已非原安置士兵,而是肯尼亚本土出生的非洲原住民。

独立后时期

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期间,英国殖民政府虽放松对肯尼亚的控制,但没有放开内罗毕土地居住许可证制度,也没有解决努比亚人安置及基贝拉土地所有权问题。

1963年肯尼亚独立后,乔莫·肯雅塔担任首任总统。在其执政的头十年里,内罗毕仍沿用殖民时期居住许可证制度,基贝拉需政府通行证才能居住。1963至1972年,基贝拉人口从约9000人增至1.7万人,增长缓慢;而同期内罗毕外来人口从26.7万增至50.9万,城市规模扩大至266平方公里,将基贝拉包围其中。

20世纪70年代,内罗毕经济进一步发展,殖民时期遗留的居住许可证制度逐渐瓦解。随着城市外来人口增多,住房供不应求。基贝拉因靠近市中心和工业区,居民可步行前往工作,于是成为外来人口的首选居住地。当地努比亚人扩建房屋出租,引发土地所有权争议。

肯尼亚独立后,基库尤人主导的政府认为努比亚人对基贝拉土地无所有权,主张土地应由全体共享,反对种族歧视。政府规定基贝拉土地归国家所有,努比亚人仅拥有已建房屋产权,新建房屋需政府许可。此后,基贝拉开始大规模建房,基库尤中产和富人通过关系获取土地并出租获利。1975年至1980年,基贝拉人口从2万增至6万,同期内罗毕人口约80万。

基贝拉大量建造出租屋以满足外来人口需求,原有空地减少,土地被内罗毕城市建设侵占。为限制扩张,市政府禁止在基贝拉新建房屋,仅允许修缮原有房屋,建设速度放缓。然而,随着内罗毕人口增长,基贝拉居住人数持续上升,房东将房屋改小以容纳更多租客。1993年至1999年,基贝拉人口从25万增至37.7万,成为肯尼亚最大的外来人口聚居地。在此过程中,基贝拉的努比亚人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居住社区被外来人口包围,土地所有权缩小,族群文化被重塑。努比亚人与基库尤人等其他族群通婚增加,基努比语逐渐被斯瓦希里语取代,对基贝拉的实际控制权丧失,仅保留自住房和出租屋。

基贝拉已成为多族群混合居住的社区,居民因不同文化和族群特点聚集,形成多个以族群主导的区域。作为外来人口进入内罗毕的重要停靠站,基贝拉在混乱与矛盾中承载着城市与居民发展的希望。一方面,人口快速增长,但住房、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居住条件极为拥堵和破败,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其紧邻市中心,租金和生活成本低廉,为初入城市的外来人口提供了维持生活和寻求工作机会的空间,成为他们实现致富梦想的希望之地。

治理时期

2000年9月,189个国家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签署《千年发展计划》,将“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列为全球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提出到2020年至少改善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条件。

2001年6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新千年城市和其他人类住区宣言》,重申“无贫民窟城市”的目标。同年12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成立,总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2004年10月,肯尼亚贫民窟改造计划正式启动,总预算为8840亿肯尼亚先令,目标是在2005年至2020年逐步改善至少540万城市居民(160万户家庭)的生计。方案的执行分三阶段实施,基贝拉作为第一阶段试点,设有“基贝拉水、卫生和废物综合管理项目”和“基贝拉贫民窟改造倡议”等专项计划,首批提供600套安置房、公共道路及配套设施。

2008年1月,肯尼亚发布《2030年远景规划》,提出实现“人口居住在安全的良好环境”的目标。为此,肯尼亚国际银行、瑞典国际发展局和法国开发署合作,发起“肯尼亚非正式住区改善项目”,旨在改善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作为“肯尼亚贫民窟改造项目”的补充。项目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了1亿美元、法国开发署提供4500万美元、瑞典国际发展局提供1000万美元以及肯尼亚政府提供1000万美元。

2010年,肯尼亚政府与世界银行达成合作,约定世界银行出资完成居民搬迁计划。

2011年,肯尼亚非正式住区改善项目启动,覆盖肯尼亚14个县的15个城镇,基贝拉贫民窟为首要改善地区之一。此外,肯尼亚政府的内罗毕铁路及基础设施升级计划也涉及基贝拉的治理。

2012年,肯尼亚议会通过《驱逐与重新安置程序法案》,为铁路安置计划提供法律支持,规定了重新安置的具体标准与执行方式。

2014年,经过近10年协商,内罗毕铁路沿线贫民窟搬迁计划正式实施。世界银行出资3000万美元,计划采购1万套住房和商业用房,基贝拉作为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基安达、加特韦克拉、马希莫尼等6个社区受此影响。

2015年9月,193个成员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共同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目标是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充足、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并改造贫民窟。内罗毕作为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的总部(也是全球最大城市贫民窟基贝拉的所在地),积极响应联合国对贫民窟改造的号召,与国际发展机构开展贫民窟改造计划。其中规模最长、历时最长的是“肯尼亚贫民窟改造项目”。

截至2024年,肯尼亚贫民窟改造计划收效甚微,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基贝拉的贫困集聚现象,以及改善内部居民生活水平,反而成为部分既得利益者不断获取私利的渠道。肯尼亚一名政府官员曾表示:如果贫民窟改造以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那么完成整个贫民窟的改造将需要1178年。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基贝拉贫民窟所在城市内罗毕位于南纬1.2(赤道南部约140公里),几乎就在赤道上。基贝拉贫民窟距离内罗毕市中心6.6公里,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气候

基贝拉贫民窟所在城市内罗毕海拔约1700米,最高温27°C左右,最低温12°C左右,年平均气温17.5°C,清爽宜人,适于居住。 该地区无四季之分,3~5月是大雨期,11~12月中旬是小雨期,1~2月是热旱季,7~8月是冷旱季。

行政区划

基贝拉贫民窟由基安达、索韦托东、加特韦克拉、基苏木恩多戈、林迪、莱尼萨巴、西兰加、马基纳、萨拉马、阿亚尼和马希莫尼等村庄组成。

人口与民族

截至2013年,基贝拉贫民窟居民约有25万人。基贝拉贫民窟的人口比例非常年轻化,0一17岁的年轻居民占比约为50%,平均预期年龄仅为30岁,19%的儿童活不到五周岁。

基贝拉贫民窟的民族构成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其中,努比亚人主要集中在马基纳、坎比穆鲁和林迪等村庄,并拥有这些区域的大部分房屋,其租户则来自不同民族。卢奥人主要聚居在加特维基拉村;基库尤人则在莱尼萨巴村拥有大量房屋,租户包括坎巴人、卢希亚人以及部分卢奥人。此外,基安达村也是居民偏爱的居住地,该区域超过50%的租户为卢奥人,而房主则以基库尤人和基西人为主。总体而言,基贝拉贫民窟的每个村庄都居住着多个民族的居民,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族分布格局。

社会生活

教育

基贝拉贫民窟的学校极少,在估计有25,000名居民的东索韦托村没有公立小学,只有两所私立小学,每名儿童每年收费800-1,200肯尼亚先令(约为10-15美元)。无力支付学费的父母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偏远的公立学校,然后再设法将孩子送入较好的公立学校系统。居住在贫民窟的大多数儿童无法享受肯尼亚政府于2003年启动的免费小学计划。该区的居民表示:“让一个孩子上学并不容易,你每天必须牺牲一段时间来照顾他们。因为你每天赚的太少了,所以你必须忍受没有食物,没有基础,有时你不得不吃早餐或午餐,或每天只吃一顿,以此来供养孩子上学。”

卫生医疗

政府在基贝拉贫民窟建立了少数医疗中心,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居民,因此很多居民被迫依赖私人服务设施。例如,位于基贝拉的索韦托东、莱尼萨巴和林迪三个村子超过13万的人口只能使用一个可靠的私人医疗机构——非政府组织运营的非洲医学研究基金会,距离这三个村子的大部分区域只有几公里。理论上,基贝拉居民可以到靠近贫民窟内罗毕政府医院和医疗单位,包括附近的肯雅塔国家医院,这是肯尼亚最好的医院之一。但是,大多数居民都表示这些医院和机构的护理费用往往会超出他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

人居环境

基贝拉贫民窟的房子构造非常简单,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一些废弃物。稍微好一点房子墙是用石块砌的,大多房子的墙是用泥土混合树枝堆砌的,屋顶一般是用铁皮或锡片,还有一些是用石棉瓦围成的简易棚屋,屋内的地板是泥土地。该区的小屋平均大小为12×12英尺(约为13平方米),高度不超过2米4。在基贝拉贫民窟,每个家庭平均有7个成员,一家人就住在这样的一间房子里。此外大多房屋都没有窗户,导致室内昏暗。

由于基贝拉土地面积有限,房子的密度也就非常高,看上去是密密麻麻的一片,通风特别不畅。房子之间只有窄窄的一条人行道,且被生活垃圾充斥,气味非常难闻。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火灾,最近的两次重大火灾分别是:2018年8月基贝拉贫民窟发生的一次火灾夺去了8条生命。2019年5月基贝拉的LaniniSaba发生火灾,烧毁了300多间房屋。

基贝拉贫民窟超过70%的家庭没有通电,肯尼亚电力资源是政府部门控制的。因为基贝拉贫民窟被划为非法区域,所以这些公司无法在基贝拉贫民窟设置输电点。此外,电力成本高昂也是基贝拉很多家庭未能通电的一个主要原因。

首先在供水方面,内罗毕地方当局没有为基贝拉贫民窟提供水服务,基贝拉的水供应被私人控制。据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基贝拉只有24%的家庭可以获得自来水,远低于内罗毕市区的92%的家庭可获得自来水的比率。虽然2003年当局采取了“供水行动”旨在改善贫民窟的供水状况,但是实际情况是政府所提供的设施被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士所得,他们以此来谋取利益。

在基贝拉贫民窟大多数居民使用数量很少的坑式厕所,并且许多家庭共用,基贝拉高达60%的人口必须与大约50人共用坑式厕所。即使有卫生间设施,人们也会抱怨厕所的位置不方便,不洁净,或者夜间使用厕所设施存在安全风险。基贝拉的大多数厕所由社区团体或一些私人所拥有,并进行收费,每次的费用一般是每人5先令。由于厕所数量严重短缺并且收费,很多人不得不使用“飞行厕所”,即将排泄物处理到塑料袋子里,然后晚上丢到附近房子的屋顶上或人行道上。

交通

肯尼亚一乌干达铁路贯穿于基贝拉贫民窟

基贝拉贫民窟的道路严重限制了当地政府服务,包括排水系统、安全服务,如消防应急服务和紧急医疗服务。当地居民表示:“多年来政府官员一直告诉我们会修缮道路,但却从未实行过,如果有一条较好的道路通往基贝拉,公共交通的费用就会下降,这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一点钱”。

社会问题

低收入

据2019年肯尼亚人口和住房普查,基贝拉的成年居民们,仅50%有固定收入。而这些人每天的收入,大概是在200肯尼亚先令,也就是大概2美元。这还是肯尼亚政府美化之后的数据。根据相关人权组织的估计,2021年,基贝拉居民的人均收入应该是在1美元以下的。

犯罪

肯尼亚国家安全部门曾经对基贝拉等四个贫民窟的犯罪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这些地区发生的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盗窃案为35.37%,抢劫案为15.55%,入室偷窃案为10.67%,公共场合抢劫案为23.17%,这几种主要犯罪类型占肯尼亚贫民窟地区犯罪总数的84.76%。

通过调查发现,严重的失业和贫困是引起贫民窟犯罪的主要因素。高发的犯罪活动使得基贝拉贫民窟成为危险的地方,也使得基贝拉贫民窟社会动荡不安,居民的安全始终得不到有力保障。

家庭暴力

在基贝拉贫民窟,妇女遭受暴力的比例高达84.5%,强奸等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也居高不下。一位当地妇女表示,在基贝拉生活,作为父母尤其担心女儿会被强奸。

失业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得很多年轻人无所事事,由于贫困和家庭中的孩子较多,很多年轻人无法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在基贝拉贫民窟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没有工作,他们游手好闲,在街头酗酒、吸毒,而为了维持这种生活他们会去从事一些犯罪活动,如通过抢劫、盗窃等来获取金钱。基贝拉当地的失业率高达50%,许多居民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难治原因

政府因素

基贝拉贫民窟治理首要问题是当地政府缺乏足够意愿与支持。一方面,基贝拉居民大多是外来务工者,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不迫切,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机会使他们对现状较为满意,甚至抵制改建计划。另一方面,肯尼亚作为中低收入国家,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高达69%,财政压力大,难以承担改造项目的高昂成本,导致改造规划因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而失败或延期。

住房供给因素

基贝拉贫民窟的形成与扩张是内罗毕城市建设滞后和住房供需失衡的结果。随着肯尼亚独立后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内罗毕,但城市正规住房供给严重不足。据肯尼亚房产开发商协会2018年报告,肯尼亚每年新增50万外来人口,住房需求达20万套,而全国每年新建房屋仅5万套;内罗毕每年新增人口约20万,但新增房屋仅1万多套,且多集中在市中心商务区。基贝拉因此成为低收入人群的非正规住房租赁市场,其高密度、低成本的住房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然而,这种供需失衡导致基贝拉居民陷入“低质量、高成本”的租房困境,水电等基础设施匮乏,生活成本并不低廉。同时,房主因缺乏改善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环境的恶化,使基贝拉贫民窟的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阶级垄断

基贝拉贫民窟的存在本质上反映了肯尼亚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殖民时期,基贝拉的房屋所有权属于为英军服务的努比亚人。肯尼亚独立后,政府的改造措施使房屋所有权在族群上分散,但形成了依附于政治权力的新地主阶层。尽管基贝拉土地名义上归政府所有,但房屋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与政府有关系的人手中,形成垄断的租房市场。调查显示,90%的基贝拉居民没有房屋所有权,房屋所有者中41%是政府官员、16%是政客,42%是其他有政治势力的人。这种不平等导致房主与租户矛盾频发,2001年至2022年间暴力收租事件屡见不鲜,部分演变为群体暴力事件。同时,房屋所有者通过提高租金和水电费剥削租客,进一步加剧社会财富向特权阶层集中,使外来务工者难以获得房屋所有权,无法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

多重现实因素

基贝拉贫民窟内部存在诸多棘手问题,制约着居住环境改善和生活水平提升。首先,肯尼亚的族群冲突在基贝拉尤为突出,居民多以族群聚集,因资源稀缺引发的争夺和政治阶层煽动的族群分歧,导致冲突频发,尤其在大选期间暴力事件不断。其次,殖民时期遗留的所有权争议和政府长期缺位,使得基贝拉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改建计划因政治、经济等因素收效甚微,甚至加剧了特权现象和贫富分化。此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严重不足,导致教育缺失、失业率超过50%,医疗资源匮乏、居民平均寿命仅30岁且幼儿死亡率高,治安混乱、年轻女性面临安全风险。这些问题使得基贝拉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日益严重,改善难度极大。

相关事件

2023年10月14日,基贝拉举行了一场时装秀,旨在展示贫民窟中年轻设计师的才华和创造力。

参考资料

“非洲崛起”之路:伴随着愤怒前进.人民网.2025-03-13

百万人口进城,在贫民窟里进退两难.微信公众号.2025-03-14

被遗忘的角落——探访非洲最大贫民窟(组图).新华网.2025-03-14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3-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