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强,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污染泥土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简介
2009年3月1日,薛强担任湖北省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2009年8月31日,薛强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兼任污染泥土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期刊《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和《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官方网站)
人物履历
1999年7月获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交通土建专业学士。
2003年12月获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同时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6年3月博士后出站并留武汉岩土所工作。
2016年11月,任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2020年4月,任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试用期一年)。
兼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污染泥土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行业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环境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梭鱼湾公园、污泥淤泥处置场和污染渣土堆存场等固废处置领域内污染泥土废弃物(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河湖淤泥/污染渣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理论、生态设计方法和关键处置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针对国家对固体废弃物减排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亟待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相关的前瞻性科学与技术研究,提出了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环境土界面力学—泥土固稳方法—资源高值化技术的系统学术思路。其中包括环境土多相介质界面作用理论、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控源减排、过程阻断、减负修复和资源利用)、经济高效和安全环保的一体化处置技术,其中包括梭鱼湾公园(污染物温纳-偶极渗漏检测和多参数一体化监测系统、生态污泥蒸腾覆盖EST技术和渗漏污染控制的生态屏障防渗技术)、污染渣土堆存场(垃圾焚烧飞灰胶凝固结稳定化技术、重金属污染土离子化洗土技术)、污泥/淤泥处置场(河湖淤泥控源分离改性固化路用土处置技术、堆存场污泥原位板块地基处置技术、黑臭泥水磁-生分离技术及黑臭120应急处理系统等)等已被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和冶金化工等领域100多项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所应用。
个人成就
近年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设备专项基金及面上项目、国家水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重大设备专项、创新团队和人才基金、湖北省/武汉市重大科技专项、湖北省创新团队和杰出青年人才基金、武汉市黄鹤人才计划及现场工程项目3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7篇,其中被SCI收录51篇,EI收录106篇;主编《生活垃圾土土工试验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与规范8项,参编《生活垃圾填埋技术规范》等6项;作为第一负责人申请《气压温控式填埋场污染物传输特性测试试验系统》等国家专利83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已授权《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异位修复方法及专用装置》等专利51项,企业转化13项;省级施工工法6项;《污泥原位固化处置控制系统》软件著作登记5项;《填埋气体运移的多场耦合理论与应用》等著作5部。先后作为主持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2008年获得首届武汉市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第九届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2011年获湖北省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获得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岗位特聘人选和创新团队负责人,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负责人,2014年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和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岗位特聘人选,2015年获得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科技奖和湖北省优秀博士后,201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
研究领域
主要围绕垃圾填埋场、污泥淤泥处置场和污染渣土堆存场中的污染泥土安全处置与生态高值化的应用基础理论、生态设计方法和关键处置技术开展研究。
研究工作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污染泥土渣生态改性与工程修复研究,主要围绕工矿遗留污染场地、梭鱼湾公园、污泥淤泥处置场和污染废渣堆存场等安全处置与生态修复的应用基础理论、生态设计方法和关键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针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攻坚战与无废城市建设战略中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相关的前瞻性科学与技术研究,提出了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污染场地生态修复的环境土界面力学—污染物防渗生态屏障—泥土改性固稳方法—固废资源高值化技术的系统学术思路。其中包括污染泥土渣多相介质界面作用理论(低渗透地层非水相有机污染物固-液-气多相界面作用理论、污染物释放传输的多场多相耦合理论与多介质多尺度模型)、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控源减排、过程阻断、减负修复和资源利用)、经济高效和安全环保的一体化处置技术,其中包括污染场地(岩土体介质中污染物传输的多场多相耦合设备系统、有机污染土体热蒸驱替修复技术和重金属污染场地防渗阻隔-土水协同固化稳定化技术)、梭鱼湾公园(污染物温纳-偶极渗漏检测和多参数一体化监测系统、生态污泥蒸腾覆盖EST技术和渗漏污染控制的生态屏障防渗技术)、污染废渣堆存场(垃圾焚烧飞灰胶凝固结稳定化技术、工业与建筑废渣建材化技术)、污泥/淤泥处置场(河湖淤泥控源分离改性固化路用土处置技术、堆存场污泥原位板块地基处置技术等)等已被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和冶金化工等领域100多项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所应用。
主要论文与著作
发表论文
[1]Transport of micron-sized 聚乙烯 particles in confined aquifer: Effects of size,aging,and confining 压强,HELIYON,2023,第4作者
[2]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modified bentonites as retardation barrier: 吸附 表演 and characterization,ENVIRONMENTAL 地球 SCIENCES,2023,第6作者
[3]Stabilization of Pb(II) in wastewater and tailings by commercial bacteria through microbially induced 磷酸盐 precipitation (MIPP),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3,第11作者
[4]Using alkali-activated dredge sludge ash-bentonite for low permeability cutoff walls: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micromechanism,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u0026 INNOVATION,2023,第7作者
[5]Geo-environmental and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As(V) and Cd(II) co-contaminated soils stabilized by goethite nanoparticles modified biochar,BIOCHAR,2023,第11作者
[6]Mechanical properties evolution and microscopic mechanisms of 砷 and cadmium co-contaminated clayey soil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3,第7作者
[7]Geomembrane leaks detection and leakage 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 of composite liner systems for fifty-five (55) 固体 waste landfills in China,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u0026 INNOVATION,2023,第4作者
[8]Analysis of a landfill cover without geomembrane using varied particle sizes of recycled 混凝土,Analysis of a landfill cover without geomembrane using varied particle sizes of recycled concrete,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23,第6作者
[9]Maximizing the pozzolanic potential of superfine iron tailings for low-碳 stabilization: Application of high-钙 地聚合物,RESOURCES,CONSERVATION \u0026 RECYCLING,2023,第6作者
[10]Evaluation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iber reinforcemen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stabilized dredged sediment,SOILS AND FOUNDATIONS,2023,第11作者
[11]strength and hygroscopic behavior of biopolymer-treated silty sand under remodeling and dry-wet cycl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3,第11作者
[12]Stabil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铬(VI)-contaminated soil via 镁 ascorbyl 磷酸盐 (MAP) and phytase addition,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3,第11作者
参考资料:
发表著作
[ 1 ]弹性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02,第1作者
[ 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11,第1作者
[ 3 ]沥青路面破坏的多场耦合效应及控制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06,第1作者
[ 4 ]填埋气体运移的多场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11,第1作者
[ 5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实用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04,第2作者
[ 6 ]生活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致灾机理与防控,科学院出版社,2017-04,第1作者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薛强.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11-27
薛强.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