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鸟虱,是昆虫纲、有翅亚纲、食毛目、兽鸟虱科的一种。昆虫体小,扁平,长0.5~10毫米。头大而扁;能活动。口器为特化的咀嚼式。有1对骨化很强的上颚。颚上有齿,用以刮取宿主羽毛和皮肤产物,并起固着在宿主羽毛上的作用。上颚着生的位置因亚目而异。钝角亚目的上颚呈水平位置,丝角亚目则呈垂直位置。下颚退化为单片状,着生在下唇两侧。钝角亚目的下颚须有4节;丝角亚目的下颚须消失。下唇须退化,食道有骨化很强的食道骨片。舌发达,有明显骨化的长形叉状构造,前端有1对卵圆形的叶片,称舌腺。复眼小或退化,无单眼。触角短小,3~5节,在钝角亚目中呈头状,隐藏在头侧的触角窝中;在丝角亚目中呈丝状,显露于外。
形态特征
原始种类的鸟虱,前、中、后胸3节分界明显;多数种类中、后胸2节愈合,分界不清。无翅。足短小,3对相似,跗节1~2节,具1~2爪,寄生于哺乳纲者有1爪,适于抓握、攀爬和步行。胸部气门位于腹侧。腹部11节,因1、2节或8、9节常彼此愈合,可见的仅有8~9节,腹部3~8节有气孔,无尾须。雌、雄性生殖孔均开口于体臂内陷而成的腔室中。雌虫无产卵器,雄虫的阳茎结构复杂,变化多样,是鉴别种的主要特征之一。
生活习性
卵单产,粘附于宿主的鸟兽羽、毛的基部,2~4天孵化、若虫有3个龄期,约3周后达成虫期。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仅体形大小、皮肤骨化和生殖器官发育的程度有所不同。常1年多代,且世代重叠。
本目昆虫终生栖息于宿主体上,一般脱离宿主2~3小时或至多2~3天即死亡。鸟虱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宿主间的接触,偶有附着在虱蝇等寄生性昆虫上来完成。
一般对宿主均是专一性的,不同种群的鸟类常具有不同羽虱的种类。宿主体上的生态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决定了羽虱的分布。每种鸟类上发现的羽虱从 2种到10多种,一般有5种,各自占据一定的小生境。在不同小生境中生活的羽虱,其形态、习性也有差异。
鸟类因受地理分布、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进化速度较快。食毛目昆虫由于适应宿主的小生境,所需食物、温度和湿度(存在于宿主体表)比较稳定,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也比对宿主的影响小,所以演化速度较慢。一般来说,同一种的鸟虱限定在一种宿主上,有时虽然在同一种宿主上发现原发生的和次生性的种类,这也是由于宿主在进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现象。通过对食毛目分类系统的研究,可进一步确定鸟类种级、属级、甚至科级的亲缘关系。如栗树鸭鸟虱均寄生在和树鸭属亲缘关系较近的鸟类上。黑雁属、鸽雁属、雁属和雪雁属之间的亲缘关系也是由于都有黑雁鸟虱寄生而得到证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