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秀(1931~2005),静宁县人。195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平凉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兰洲聚文社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作品曾在北京、兰州市、西安市等大中城市及纽约展出。作品先后在“峨眉山市杯”“遵义市杯”、“花山杯”、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全国书画大联展等国际性和全国性书画大赛中24次获奖。部分作品被一些名山、博物馆、有关单位收藏。主要作品有《牧歌图》、《风止雪残》、《月夜幽竹》以及《墨竹》等。作品、传略辑入《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从艺履历
1951年,梁先生以优秀的成绩考入西北师院美术系,曾师从黄胄、吕斯百等大师,再加上他的刻苦和颖悟,深得名家真传。先
生与竹有着不解之缘。1955年,他大学毕业到汉中市教书,那里靠近巴山蜀水,清涧绿溪,到处是茂林修竹,先生当时正是
梁俊秀
风华年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他常常将大自然的秀水青山移置在自己的画案上,这是他最大的乐趣,也是他最难割舍的情愫。不几年,竹林外的政治气候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然而他这里却仍是自成一统。先生身处竹林,就在风雨中听竹,月影中品竹,阳光中赏竹,竹子成了他的另一个世界,这世界令他陶醉不已。他经过悉心观察和揣摩,将那潇洒的笔端便一触即发,晕染出一竿竿、一丛丛个性各异、生动鲜活的竹子来。梁先生画竹子,竹身要长,一气呵成,竹叶也要向上(实际上竹叶是朝下的),这是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动感,而且埋根剪枝,刻意突出“气节”,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感,而且和郑板桥的路数迥异其趣。怪不得原国务院参事、已故静宁县籍人李世军先生为其《竹子》题诗:“顶天立地睨风雨,板桥白石也称奇。”梁先生画品的境界,不仅得益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而且也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1972年,先生由汉中市调回家乡静宁,一直在乡下中学教书,他曾教过几年书的李店中学,我也呆过一年。那种清寂的乡下教书生涯虽然使他失去过许多,但也成全了他苦心孤诣营造一个画境的氛围。虽然身居僻壤,但可自由地遨游在艺术的天空。对梁俊秀先生的画,人们向来偏爱其竹。但我在新出版的《静宁县志》中看到了先生的山水国画《山居图》,实在也不让《竹子》。采访时,我有幸看到了先生的大量山水画,这些作品,大都以甘肃省山水为题材,显得雄浑深沉、古拙奇险,其中最摄人魂魄的是那旷野无人、地老天荒的孤独感,那静默荒山、那荒沟古水,那闲云、那老树,甚至那人、那畜,都成了他笔下表情达意的符号,经人组合后便成为一种境界、一种禅理。梁俊秀先生画过许多竹子,因为他爱竹子的气节和虚心。他本人也一样,无论教书及后来在县文化馆工作,都不得甘于清平,淡泊名利,以画画为乐。至今年逾六旬,退休在家,每天早晨做画小时,从不间断。前不久,在中国文联举办的现代国际书画大赛中,他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作品还入选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近年来,梁先生有30多幅作品在国际性及全国、全省书画展中展也、获奖,其作品和小传曾多次收入辞书。梁先生对此却漠然一笑:“哪有什么用?都是虚的,重要的还是把画画好”。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这是竹的风骨,也是梁先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