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之际

《论天人之际》是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英时。该书是余英时长年以来对于中国古代思想起源问题思考的结晶,融汇了其少年、中年乃至中年之后各个阶段的思想。

出版信息

作者:余英时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出版年: 2014-7

页数: 249

定价: 58

装帧: 精装

丛书:中华书局经典学术

ISBN: 9787101101997

内容提要

《论天人之际》主要在探讨中国思想的一个主要特色,大致以“天”代表超越世界,以“人”代表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轴心突破”以前已存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因“突破”而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是余英时先生自称为“收官之作”的重要作品。

余英时先生是旅居海外的著名华人学者,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唐奖两大奖项得主。《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是余先生最新的重要著作。

《论天人之际》是探讨中国思想起源问题的一部专题研究著作。余英时先生借用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突破”概念,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之下,通过比较文化史的路径,以凸显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轴心突破”指世界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大跃动,最后导致系统性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的正式发端。余英时先生将“轴心突破”说用在先秦诸子的起源问题上,试将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历程,置放于比较文化史的脉络之中,加以系统的叙述。

本书的一大纲领在于断定三代的礼乐传统(也可简称“礼”)为中国轴心突破提供了直接的历史文化背景。先秦思想家如儒、墨、道三家的创始人都自礼乐传统中来,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状态则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此他们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这一传统的构想,并且以此为始点而发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统学说。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展现,也是中国哲学性思维的全面而有系统的发展。

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轴心突破的古文明最后出现一个超越的精神领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诸子的系统性思维取代了巫的地位,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主流,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然而这一取代的历史过程是十分复杂和曲折的,本书的系统阐述让这一脉络清晰生动。

作者介绍

余英时哈佛大学博士,师从钱穆先生、杨联先生。台北中研院院士。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无数。2006年获得有“人文科学概论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目录

代序 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

上篇:中国思想史的开端——比较文化史的探索

下篇: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

从古代礼乐传统的变迁论儒家的轴心突破

墨家的突破

道家的突破

第三章 天人关系的新转向

第四章 从巫传统到气化宇宙论

第五章 孔子与巫传统

第六章“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

“绝地天通”下的巫与礼

“天命无常论”的出现及其涵义

轴心突破后的新“天人合一”说

延续与改造——新旧“天人合一”说的交涉

“治气养心之术”的演变

与古希腊轴心突破的对照

第七章 结局:内向超越

外向超越与内向超越

孔子与内向超越的展开

“修德”——春秋时期的精神内向运动

“道心”与“人心”:内向超越的归宿

跋一

跋二

参考文献

丛书信息

中华书局经典学术 (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哲学纲要》,《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二重奏》,《从理学到伦理学》,《论语今读》 等

参考资料

余英时最新论著《论天人之际》试探中国古代思想起源.新浪.2014-09-02

论天人之际.豆瓣网.2016-04-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