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大唢呐

苗族大唢呐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筠连县民族乐器中的一枝奇葩。

历史背景

苗族大唢呐的历史较为悠久,据传是由清代传入四川苗族地区并不断改良发展而来。早期主要用于军事活动,后在宫廷和民间广泛传播,成为重要的吹奏乐器。现代苗族大唢呐的形成,得益于一位名为金班长的戏曲艺人对原有唢呐的改造与发展。

乐器形制

苗族大唢呐由管身、芯子、管哨和喇叭口组成,管身为木制,通高约120厘米。管哨选用特定时期的野麦子麦杆制成,经过多次蒸露处理后再精细加工。芯子起到连接管哨和管身的作用。管身上开有八个圆形按音孔,喇叭口采用山棘子树干制作,现多在碗口处添加铜片以增强音响共鸣。

乐器使用

苗族大唢呐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民间唢呐艺人组成的吹鼓手队伍,通过吹打表演,增添了节日庆典的欢乐氛围。

参考资料

苗族大唢呐.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6

苗族大唢呐.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6

【宜宾】筠连县:“非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川统一战线.2024-11-16

苗族大唢呐.百家号.2024-1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