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游骑图》是明代画家周臣创作的绢本浅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作高远景色,崇山峻岭,由近及远,自低至高,既深又高峻,自呈风貌。崖边栈道盘旋而上,山下河流汹涌,桃花灿烂似烟霞。桥上主仆三人正在过桥,游骑悠然,行旅客店歇脚。全画构图清旷细密,笔法清秀,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及南宋唐朝、刘松年画法,山崖巨石于阴面多用小斧劈,山石呈一定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人物用细线淡色,格调周密雄劲而又疏朗清秀,别具新意。
画作内容
画卷描绘了高远景色。远处山峦叠嶂,山势陡峭险峻,又如一座座屏障,高低不一。山顶和山坳处松柏林立,杂木茂盛,点缀远处山色。画幅中间山头较为缓平,山石高低不一,崎岖不平。在山坡平坦处和临溪水边筑有数间屋宁房舍,屋堂一窗打开,堂上坐有数人,正论经说道,相互交谈,有的站立门外倾听,侧身昂首,神情专注。山崖边有一条小径有栈道盘旋而上,山隙峰巅松柏并茂,山脚有一泓潭水,清澈见底,溪水潺潺流淌,山间河岸桃花盛开,春意盎然、山下宽阔溪水,波纹起伏,溪岸蜿蜒曲折,坡石和溪岸,松柏和杂木丛生。溪河上架有一座较长的板桥,等溪水两岸连接。在桥上有长者策杖缓步前行,弯腰驼背,很吃力迈着小步;后有一骑马的游者,侧身回首看望挑着柴木的樵夫,桥头右侧平山平坡上座落数间客店,是游者歇息,饮喝,喂驴的场所。
该图左下山石中署“东村周臣”,“东村”、“舜卿”朱文印。
创作背景
在中国绘画史上,游骑是画家们乐于表现的题材之一,作品中往往散发着欢畅与悠闲的气氛,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图以春游、行旅为题材,融合北宋李成、郭熙和南宋唐朝、刘松年画法,再现了古人春分时节骑马旅游的情景。
艺术鉴赏
主题
《春山游骑图》是以写山水之景而寓画家之情,追求情与景的交融的作品。画中绘茂林远,高山峻峰连绵耸立,栈道蜿蜒于山之一侧,松柏与杂树相掩映于山石之间,潺潺的水流源出于远处的山间,让人仿佛听见流水之声。有房舍庭院位于山麓的水畔,水上横一木桥,有一位士人正骑马而过,他回首远眺,已经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其前后跟随引路和担负行李的家仆各一人。水岸桃枝初绽,树木繁叶垂枝,一片春意盎然的山间景色。
色彩
画面设色以山石的扁青、石绿作主调,以桃花、楼阁的粉红色点醒画面,明秀轻快中见古雅,尤其是游骑马鞍施以朱红,起到了突出主体的作用。
技法
此画笔墨技法来自南宋李唐,近景及中景墨色较重,方硬细密的小斧披皴表现出岩石嶙峋坚硬的质感和石体的向背。远景笔墨简淡,极高远处峰岫则略微渲染,于虚实对比之中显示出高远深邃之景,颇近马夏山水画法。画中人物造型准确生动,呼之欲出,笔法柔劲细腻。
构图
此画构图稳重,颇得气势,所绘景物繁复中见清旷:繁而不乱,密处不塞。在紧凑的结构中注意疏密相间,在画面的上端和上半部留有较大的空白,使景色繁复而清旷。
此画山势高峻方硬,且雄险之势,山石皴法学刘松年,用细密凝重的斧劈皴,细密的小斧劈皴多用于阴面,使山石阳面呈现一定亮度。树木枝干严整工细,属于周臣精细秀丽的一种面貌:整个画面渲染墨色富浓淡变化,大致前景浓重,远景轻清,中景适中渐淡,山岩深沉,人物用细线淡色,在浑厚之中透出明丽,创造了可望、可游、可居的真实境界,其景致十分诱人。
名家点评
现代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作者融李成、郭熙缜密劲健的全山大景与李唐、刘松年小中见大、简洁明快画法于一图。
研究价值
《春山游骑图》使今人了解到古人在旅行方面的基本情况。在古人的旅行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无论外出旅游,还是远行,总是以马代步。到了唐朝,骑马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自此以后,骑马旅行或远游成为人们主要的旅行方式。从此图可看出,在明代古人旅行也基本是骑马出行。
作者简介
周臣(生卒年不祥),字舜卿,号东村,吴中区(今苏州市)人,活动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画法主宗南宋李唐、马远等院体画风,并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功力深厚。周臣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画师,为了适应人们的欣赏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职业画家的局限,创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一方面尝试在技法上学习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使其作品具有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格调,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唐寅、仇英为其门下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