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长云

沈长云,男,1944年生,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1979-1982年师从赵光贤先生学习先秦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史、史学理论、中国古代文献等。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

社会活动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学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汇华学院法经学部主任。

社会兼职有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顾问。

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汉族研究会理事。

中国诗经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史、史学理论、中国古代文献等。

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中国上古部族的源流及相互关系等问题上多有创获。

主要著作有《崛起的士人》《上古史探研》《中国历史:先秦史》《赵国史稿》《战国史与战国文明》《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等,点校古籍《国语集解》。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文史》《文物》等权威刊物在内的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代表论文

(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

1、《西周二韩国地望考》,《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周代司徒之职辨非》,《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

3、《谈铜器铭文中的“夭王”及相关历史问题》,《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

4、《华夏民族的起源及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5、《\u003c侯夭\u003e铭文及相关历史问题的重新考察》,《人文杂志》1993年第4期。

6、《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

7、《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历史研究》1997年第6期。

8、《禹都阳城即阳说》,《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9、《论成康时代及成康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10、《郑桓公未死幽王之难考》,《文史》第43辑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古代中国政治组织的产生及其模式》,《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12、《说殷墟卜辞中的“王族”》,《殷都学刊》1998年第1期。

13、《殷契“王作三师”解》,《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

14、《说燕国的分封在康王之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第2期。

15、《论清中国古代非西方发展道路的特色》,《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6、《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7、《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8、《骊戎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9、《生簋铭“仆庸土田”新释》,《古文字研究》2000年第22辑。

20、《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21、《关于弧壁方彝的断代问题》,《文物》2002年第8期。

22、《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3、《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4、《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4年6月22日。

25、《“长狄”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6、《春秋官制与“周礼”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27、《夏代是杜撰的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全文转载。

28、《说“夏族”——兼说夏史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史哲》2005年第1期。获2005年唯一“名篇奖”。

29、《古史辨派的史学遗产和中国上古史的建立》,《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30、《酋邦理论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1、《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的考古学观察》,《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32、《黄帝、黄帝部族和黄帝发祥地》,《文史知识》2008年第7期。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一日一星】沈长云:穷经皓首研古史,躬教数载育英才.河北师范大学.2022-0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