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卡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 1794-1878年),美国诗人和新闻记者,被誉为美国最早期的自然主义诗人之一,有“美国的沃兹沃斯”之称。布莱恩特的诗歌风格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但他的作品更多地描绘了美国的自然风光。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包括他在新闻界的工作,尤其是作为《纽约晚邮报》的长期编辑,他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影响力。
人物经历
威廉·卡伦·布莱恩特于1794年11月3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卡明顿的一个清教徒家庭,是彼得·布莱恩特和莎拉·斯内尔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家族有着“五月花号”移民的背景。布莱恩特的童年在自然中度过,这种环境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很早就开始了诗歌创作,10岁时就在《汉普郡报》上发表了作品。尽管他曾有意向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深造,但因家庭经济原因,他转而学习法律,并在21岁时取得了律师资格。不过,他对法律职业并不热衷,最终转向文学和新闻事业。
1825年,布莱恩特南下纽约投身新闻事业,成为《纽约晚邮报》的编辑与股东。他在美国文学界的作用由此发生了转变,他成为自由派编辑的领军人物,捍卫贸易自由、废奴和言论自由。
布莱恩特的个人生活也颇为丰富,他是佛蒙特州裁缝慈善·布莱恩特的侄子,后者与西尔维亚·德雷克的同性关系在当时社会中颇为特殊。布莱恩特在威廉斯学院读书一年后,成为一名律师。他在普莱恩菲尔德执业,每天徒步七英里,这段经历中创作了《给一只水鸟》。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亚历山大·蒲柏和其他新古典主义英国诗人的影响,但后来转向了更加浪漫主义的风格。
布莱恩特于1878年因参加中央公园为意大利爱国者朱塞佩·马齐尼举行的仪式后不慎摔倒而并发症死亡。他被埋葬在纽约罗斯林的罗斯林公墓。
作品风格
布莱恩特的立场交融了英国浪漫主义流派的冲动和自身新英格兰保守的 宗教观点。他的一生是在宗教上逐步摆脱加尔文主义、在政治上摆脱联邦主 义转向统一派和杰克逊美国民主党人立场的一生。他深受蒲柏、约翰逊等人文主 义理想的熏陶,在诗歌形式上得益于英国自由派诗人。他师法拜伦、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将自己的心灵向生活敞开。他关于诗歌的论述,在以后多年 一直是诗人用来衡量诗歌本质及宗旨的标准。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联想艺术, 它用象征而不是直接模仿生活的方法来激起读者的想象,把握读者的感情, 唤起他们满怀激情地去行动。他的《论诗的本质》《论诗的价值和应用》《论诗以及我们的时代、国家的关系》和《论独创性和模仿》都有一种警句式的风格。他的风格贯穿了整个 19 世纪,形成了美国诗歌的主流。 布莱恩特最后在自己诗作才能有所衰退的情况下转向翻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当时他已 76 岁。然而他与欧文一样,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国外的浪漫主义流派同龄人那里学到了自由,并在自己的国家里,把文学 运动从模仿引向了创新。
《死亡观》也叫做《死亡随想》是他在17岁之前创作的,表达了死亡不可避免、人们必须接受的哲学理念。布莱恩特做报社编辑长达50之久,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很感兴趣。他采用无韵诗的形式翻译了荷马的《伊利亚特》(1870年)和《奥德赛》(2卷,1871-73年),保留了原诗的质朴和庄重。
作品展示
布莱恩特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库明顿,在九岁之前就开始写诗。《禁运》(1808年)是他发表的第一部诗作,对杰斐逊政府进行了批评。在威廉斯学院读书一年后,布莱恩特成为一名律师。
1821年,布莱恩特在剑桥出版了一部诗集,收入了《死亡观》、《致水鸟》,及其他早先发表在《北美评论》上的诗作。1824-25年间,他在《美国文学报》上发表了20到30首诗。在出名后,1825年,布莱恩特来到纽约,成为《纽约评论》和《雅典娜神殿》的共编者。随后于1826年,他加入《纽约邮报》,1829年成为主编,后来又获得一半的股份。布莱恩特一开始是一位杰克逊式的美国民主党人,后来在奴隶制问题上转变成共和党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一直是一位积极的编辑和民众运动领导者。他在参加塑像落成典礼时中暑死亡。
他的作品包括:《诗集》(1832年)《泉水与其他》(1842年)《白足鹿及其他诗》(1844年)《诗三十首》(1864年)《自然之声》(1865年)《似水流年》(1876年)。《游历者的信札》(1850年)及其他作品描写了他的六次欧洲之行。
人物评价
布莱恩特被认为是早期美国文学史上的诗人之一,与朗费罗、惠蒂尔、洛厄尔和霍姆斯并称为家庭诗人。他的诗歌对大多数读者具有吸引力。埃德加·坡对布莱恩特的诗歌《六月》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