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缂丝

中国古代缂丝是一种使用通经断纬的缀织法织出花纹的丝织物。这种织法在中国首次出现。缂丝的通经断纬织法最早来自西域民族的缂毛织法,并由回鹘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传至中原。

历史沿革

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软陶泥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中国的缂丝实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长度为9.3厘米,宽度为1.9厘米的几何纹缂丝带子,它是由多种颜色的丝线缂织而成。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奈良时代的织绣品中,也有唐代的缂丝作品,其中包括一件异兽忍冬莲花纹缂丝,显示了当时缂织技艺的成熟。

到了两宋时期,缂织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现存的北宋缂丝作品中,有一件名为《紫鸾鹊谱》的缂丝,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展现了北宋缂丝的精湛技艺。南宋时期,缂丝艺人如朱克柔沈子蕃等人,专注于摹缂名人的书画作品,创造出许多表现书画笔致和晕色变化的缂织方法,推动了缂丝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初期,缂丝主要用于敕制、诰命、船符等小型作品。宣德年间,缂丝再次用于摹缂名人书画。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型缂丝作品,如《缂丝瑶池集庆图轴》和《缂丝赵昌花卉图卷》。清代乾隆时期,缂丝广泛应用于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及室内陈设等方面。清代晚期,缂丝的配色上出现了“三蓝缂丝”、“水墨缂丝”和“三色金缂丝”等新形式。

中国现代缂丝

宣和缂丝研制所成立于1996年,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是一家国际性的缂丝研究机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的团体会员。该所旨在弘扬中国传统缂丝工艺,开发新的缂丝技艺,培养缂丝艺术家,并保护缂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文献文物。

参考资料

缂丝的来源[上].缂丝的来源[上].2024-10-24

缂丝的历史.缂丝的历史.2024-10-24

追梦港闸 | 缂丝非遗:以梭为笔绘百年奢华.搜狐网.2024-1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