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庄三刘是指刘攽、刘敞及其子刘奉世三人,他们共同完成了《汉书标注》的编写工作。这三位学者因其学术成就被世人称为“墨庄三刘”。
人物经历
刘敞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他在庆历年间成为进士,并在廷试中考得了第一名。由于当时担任编排官的王尧臣是他的内兄,为了避免亲属关系的影响,他自己提出了排名第二的要求。后来,他担任了蔡州的通判,并进入了集贤院任职。他还曾在尚书考功部门担任判官。
夏竦去世后,皇帝赐给他“文正”的谥号。刘敞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谥号应由有关部门决定,而不是由皇帝亲自干涉。他多次上疏,最终夏竦的谥号改为“文庄”。在讨论制定宫廷音乐的过程中,刘敞反对让宦官参与其中,他认为这是不符合传统的做法。他曾担任度支判官,后转任三司使。
在处理天水市与羌族的领土纠纷时,刘敞主张保持谨慎,避免过度消耗国家资源。他对张皇后追封一事表示反对,认为不应该因为个人感情而违背传统礼仪。他还曾因直言批评吴充和冯京而受到皇帝的认可。刘敞建议皇帝收回权力,以免影响决策的公正性。他的意见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并因此获得了提升。
刘敞在外交事务上有丰富的经验,他曾作为使者前往辽朝,并成功解决了有关路线的问题。他还帮助契丹识别了一种未知的动物,并向他们介绍了相关的文献记载。在扬州市任职期间,他解决了当地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并妥善处理了一些司法案件。他还曾建议皇帝将狄青调离枢密使职位,以保全他的名声。
刘敞在郓州任职期间,通过明确奖惩制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治安状况。他还曾因坚持法律程序而与枢密院发生冲突。在嘉祐年的祭典中,他反对授予皇帝尊号,并指出这样做可能会引起自然灾害。他还曾因反对奖励不当行为而遭到一些人的不满。
刘敞在朱祁镇时期担任讲读职务,他经常引用历史故事来提醒皇帝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他的这一做法受到了皇帝和皇太后的赞赏。晚年,刘敞因健康问题多次请假,但他仍然关心政治事务。他在汝州市和集贤院等地继续发挥着影响力。熙宁元年,刘敞去世,享年五十岁。
刘敞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佛教、道教、占卜、天文、医药、地理等多个方面。他曾预言了一些事件的发生,并在考古学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的著作《春秋》广受欢迎。他的弟弟刘分攵和儿子刘奉世也都继承了他的学术事业。
刘攽
刘攽,字贡父,与刘敞同年成为进士。他在地方任职多年后,开始在国子监任教。尽管受到欧阳修和赵概的推荐,但由于王陶的反对,他未能获得更高的职位。直到已经担任员外郎后,他才得以进入馆阁担任校勘。
在熙宁年间,刘攽担任了尚书考功和太常礼院的职务。他曾经提出过关于封王和祭祀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后来被采用。他还曾因反对学校的改革而与王安石产生分歧。在一次考试中,他因与同事发生争吵而被弹劾罢免。
刘攽在礼部的工作中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他认为侍臣在皇帝面前应该站立讲话,这是古代的传统。他还曾因撰写信件批评新法而遭到王安石的报复。他在曹州任职期间,采取了宽容的政策,有效减少了犯罪活动。但在东京汴梁任职期间,他又因过于严厉而被指责。
刘攽在赵煦初期被重新启用,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他因病请求离职,并被授予了荣誉头衔。他在蔡州任职期间,再次被召回中央担任中书舍人。他还曾提议恢复旧有的制度,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然而,他最终还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刘攽的著作丰富,尤其擅长历史学研究。他的《东汉刊误》一书颇受好评。他还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并专门负责汉代的历史部分。他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但也因此招来了不少麻烦。
刘奉世
刘奉世在熙宁三年考中进士,并在枢密院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在此之前,进奏院的报告通常会在规定日期之前送达枢密院,有时甚至会被篡改成私人信件。刘奉世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取消实封,只使用通函传递信息。他的建议被采纳,得到了赵顼的高度评价。
刘奉世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被提拔为集贤校理、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并改任刑房。后来,他因蔡确的指控而被贬职。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他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元祐初年,他历任多个职务,并在赵煦亲政后请求辞职。
绍圣元年,刘奉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并在成都府任职。他曾在京城短暂停留,打算向皇帝汇报情况,但最终没有得到允许。次年,他被贬为光禄少卿,并在郴州市居住。后来,他被恢复了官职,并在多地担任要职。崇宁初年,他再次被剥夺职务,并被流放至沂、衮两地。政和三年,他被恢复了端明殿学士的头衔。
刘奉世在治理方面有着卓越的能力,他崇尚和平,文采斐然,在《汉书》学方面尤为精通。他曾说过,家族世代只知道如何侍奉君主,只要内心无愧于士大夫的公论即可。对于得失,他认为这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就像天气变化一样,人们只需要平静地接受它们。
参考资料
墨庄刘氏.简书.2024-10-23
刘敞.古诗文网.2024-10-23
刘攽.古诗文网.2024-10-23
宋朝进士、政治家和学者:刘奉世.刘氏家族.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