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机》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创作的一部哲学类书籍,书中探讨了时机的重要性及其识别与把握。
内容简介
《论时机》这本书中,培根通过比喻和历史典故阐述了时机的重要性。他认为,时机就像市场上的商品,一旦错失良机,价格就会发生变化。他还引用了西比拉的故事,指出如果不及时购买重要的书籍,等意识到其价值时,书籍可能已残缺不全。因此,他提醒读者要抓住机遇,否则可能会失去更好的选择。此外,培根强调了在关键时刻识别时机的智慧,尤其是在面对危险时,勇敢迎接挑战往往比逃避更为有利。他警告读者不要陷入幻觉,以免在时机尚未成熟时贸然行动,从而失去成功的机会。总之,《论时机》旨在教导读者如何敏锐地捕捉和利用时机,尤其是对于政治家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作者介绍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作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对科学程序进行了逻辑组织化,尽管他的哲学观点存在不足之处,但他仍然占据着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培根出生于一个政治家庭,自幼受到国事氛围的影响。他在年轻时成为下议院议员,并担任艾塞克斯的顾问。然而,随着艾塞克斯的失势,培根转而支持对其的指控,这一行为让他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尽管如此,他在詹姆斯一世时期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权力。1617年,他继承了父亲的职务,成为国玺大臣,次年又被任命为大法官。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因涉嫌收受诉讼人的贿赂而遭到起诉。尽管他声称礼物并未影响他的裁决,但他还是因此失去了公职,并被迫退出政坛。此后,他专注于写作,直到晚年因一次科学实验感染风寒去世。培根的主要作品《崇学论》展现了明显的现代特征,他被认为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的创造者。他的哲学基础在于实用性,希望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来控制自然力量。他主张哲学应与神学分离,但并不反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培根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试图发展出一种超越简单枚举归纳的方法。他提出了几种幻象,包括“种族幻象”、“洞窟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这些幻象可能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尽管培根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有所忽视,如对哥白尼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对其他科学家如开普勒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培根的归纳法未能充分考虑假设的重要性,这使得他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