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

三角肌(英文名:Deltoid muscle;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

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三角肌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受腋神经支配。三角肌撕裂、腋神经麻痹、三角肌挛缩都是三角肌疾病,此外肩关节周围的钙化性肌腱炎强直性脊柱炎、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都可能影响到三角肌。

形态结构

三角肌,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三角肌区

浅层结构

三角肌区是三角肌所覆盖的区域。此区皮肤较厚,浅筋膜较致密,脂肪组织较少。腋神经的皮支即臂外侧上皮神经从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三角肌表面的皮肤。

深层结构

三角肌,呈三角形,从前方、后方和外侧包绕肩关节,使肩部呈圆隆状。三角肌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主要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是临床常用肌肉注射的部位,但在三角肌后缘中、下1/3部肌肉较薄,且有神经由此到三角肌深面,故该部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与旋肱后动、静脉一起穿四边孔,在三角肌深面分为前、后2支,前支支配三角肌的前、中部;后支支配三角肌的后部和小圆肌。在临床上,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和旋肱前、后血管,造成三角肌瘫痪和深部血肿。

生理功能

三角肌在肩带中具有最大的生理横截面积,是肩关节外展的关键肌肉。三角肌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受腋神经支配。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但其活动范围有限,收缩时可使肱骨外展70°。此外,三角肌与肩袖肌肉协同作用,形成力偶使肩关节得以平滑的运动。三角肌前部和后部肌束的结构与中部不同,为彼此平行的肌纤维,前部肌束使肱骨前屈及旋内,后部肌束使肱骨后伸及旋外,前部及后部的最下部肌束使肱骨内收。三角肌的前束在胸大肌的锁骨部和肱二头肌的协同作用下使手臂向前抬起。中束使手臂向外侧抬起。后束在小圆肌和背阔肌的协同作用下使手臂向后抬起。后束除了提供20%的肩后伸力矩外,还另外提供了约14%的肩外旋力矩。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 90°~180°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相关疾病

三角肌撕裂

三角肌自发性撕裂并不常见,通常被认为是肩部手术的并发症。在肩峰成形术后,部分三角肌起点从肩峰分离。切开肩峰成形术会损伤40%至70%的三角肌起点,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保留了三角肌的大部分足印。在运动损伤和交通事故中存在单独的三角肌撕裂伤,撕裂最常见于腱腹交界处或肩峰起点处。肌腹中部的断裂较罕见。巨大肩袖撕裂会引起三角肌撕裂,尤其是中束。在巨大肩袖撕裂的肩关节中,肱骨头上移并撞击肩峰边缘。同时,三角肌的下表面与大结节发生摩擦,这可能会导致三角肌深筋膜撕裂。在一系列经肩峰外侧旁人路的巨大肩袖撕裂手术中,8%的患者在术后前3个月内发生了三角肌撕脱。

腋神经麻痹

腋神经麻痹是一种公认的创伤后并发症,尤其是肩关节前脱位后。肩关节脱位时,腋神经一直被移位的肱骨头拉伸,直到肱骨头复位。脱位状态的时长与腋神经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的发生率有关。根据临床结果,肩关节前脱位后腋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3%至21%;而根据肌电图异常结果,其发生率为19%至65%。神经损伤也被认为是肩部手术的医源性并发症。在进行肩部手术时,手术医生应该留意腋神经的解剖。

三角肌挛缩

三角肌挛缩是一个有较多记载的病理问题。三角肌挛缩是一种罕见的情况,但可继发于三角肌内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有报道介绍了肌肉痉挛的发生机制。三角肌的注射或穿刺可能导致三角肌的直接断裂、局部水肿血管损伤和局灶性肌炎。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肌肉缺血和胶原蛋白合成异常,从而导致局部纤维化。这些纤维带可能会导致三角肌挛缩。注射的药物也有肌毒性,可能导致相同的情况,超声或 MRI影像上可观察到肥厚的纤维索。

其他疾病

肩关节周围的钙化性肌腱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常见于肩袖肌腱中。三角肌也受到钙化性肌腱炎的影响但通常并无症状。肩袖和肩峰下滑囊的钙化引起的炎症可能会延伸并影响三角肌的深层。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可见到三角肌末端病变。在一项MRI研究中,在肩峰起点处、锁骨起点处以及三角肌结节中发现骨髓水肿。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都可能影响三角肌。良性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脂肪肉瘤去分化软骨肉瘤

参考资料

..2025-05-05

..2025-05-05

..2025-05-07

..2025-05-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