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光鳃鱼,又称黄尾光鳃雀,俗名为厚壳仔,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本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体呈暗褐色,体背部颜色较深,而腹部颜色较淡略黄,其特征乃背鳍末端以后的尾柄及尾鳍白色,背鳍和臀鳍末稍为白色。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仅及眼前缘;齿细小,圆锥状。体被大栉鳞;侧线之有孔鳞片16~19个。背鳍鳍棘部中央鳍条较长,而使鳍棘部呈矢状。尾鳍深分叉且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其体色会随成长而有所改变,不同区域的于其体色亦可不同,幼鱼多呈灰蓝色,且后端呈黄色。背鳍硬棘13枚;软条10~11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9~10枚。体长可达20厘米。本鱼栖息于岩礁外缘水域,属杂食性,常单独或数尾一起在10~40米的水域游走。
基本介绍
中文名:黄尾光鳃雀鲷 黄尾光鳃鱼
食虫类:Chromis xanthura
英文名:Paletail chromis,Pale-tail chromis,黑色 chromis
科名:雀鲷科
科中文名:雀鲷科
栖息环境:礁区、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0 - 40米
最大体长:15 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否
食用鱼类:是
观赏鱼类:是
同种异名
Chromis xanthurus, Heliases xanthurus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东印度洋中的马尔地夫、圣诞岛及澳洲西北部的外海礁石,东至大洋洲的岛屿 (除了夏威夷群岛) ,北至日本与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主要分布于南部、兰屿岛等海域。
模式种产地
Banda Neira, Banda Is., Indonesia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0-2.2倍。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仅及眼前缘;齿细小,圆锥状。眶下骨裸出;前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大栉鳞;侧线之有孔鳞片16-17个。背鳍单一,软条部略延长而呈尖形,硬棘XIII,软条 11;臀鳍硬棘II,软条11-12;胸鳍鳍条19;尾鳍叉形,上下叶末端呈尖形,各具3条硬棘状鳍条。体呈橄榄色至蓝灰色,鳞片的边缘深褐色;前鳃盖及鳃盖具暗褐色之后缘;胸鳍基部及鳍的前1/3处具有大黄斑;背、臀鳍灰褐色;尾鳍一致为暗褐色,上下叶的末端不为黑色斑块。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1-2.3倍。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仅及眼前缘;齿细小,圆锥状。眶下骨裸出;前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大栉鳞;侧线之有孔鳞片16-19个。背鳍单一,软条部略延长而呈尖形,硬棘XIII,软条 10-11;臀鳍硬棘II,软条11-12;胸鳍鳍条18-20;尾鳍叉形,上下叶末端呈尖形,各具3条硬棘状鳍条。体色随着体型大小与栖地不同而有变化。稚鱼体呈暗蓝灰色至色彩艳丽的铁蓝色;尾鳍鲜橘黄色。成鱼体呈深灰色至黑色;尾鳍大半的区域为白色或黄褐色。前鳃盖及鳃盖皆具暗褐色之后缘;胸鳍基部具黑斑。
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陡峭的外礁斜坡与浅水域的海岸礁石平台,有时形成大的群集在底部上面的数公尺处捕食浮游动物。稚鱼则保持活动于庇护所附近。筑巢在岩架下方或在斜坡的基部下松散的砂地上。
渔业利用
中小型之雀鲷,可食用,一般不为渔获对象鱼。有人将其作观赏鱼之用。
特点
背鳍ⅩⅢ-11—12;臀鳍Ⅱ-11;胸鳍19;腹鳍Ⅰ-5。侧线鳞17—18+7—11。鳃耙8+18。体长为体高1.9—2.1倍;为头长3.4—3.8倍。头长为吻长3.8—5.0倍;为眼径2.9—3.4倍。奇鳍、尾鳍及胸鳍近基底部均被鳞。背鳍第一棘大于眼径,最后鳍棘和鳍条中部为最长。臀鳍第一棘短于背鳍第一棘。体呈暗褐色,前鳃盖骨后缘及鳃孔后上缘为黑色。尾柄及尾鳍为黄色,尾鳍中部鳍条具黑色斑。背鳍鳍条部黑色,仅最后4—5鳍条的端部淡色。体长112mm,系海洋暖水性鱼类。分布于南海;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非洲东岸。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鲈形目 Perciformes
科:雀鲷科 Embiotocidae
属:光鳃鱼属 Chromis
种:黄尾光鳃鱼 C. xanthura
二名法
Chromis xanthura
Bleeker, 1854
异名
Chromis xanthurus ,Bleeker, 1854
Heliases xanthurus ,Bleeker, 1854